南昌大学邓泽元教授团队JAFC发文:中国中部农村地区母乳寡糖谱的系统表征:12个月哺乳期母乳寡糖成分的定量追踪

学术   2024-11-04 18:16   上海  

(请点击图片查看)

南昌大学邓泽元教授团队JAFC发文:中国中部农村地区母乳寡糖谱的系统表征:12个月哺乳期母乳寡糖成分的定量追踪
近日,南昌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团队的博士研究生朱柳颖、邓泽元教授、张兵研究员等人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发表了题为Systemat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Oligosaccharide Profile of Human Milk in Rural Areas of Central China: Quantitative Tracking of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Composition during 12 Months of Lactation的研究性论文。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能够分析母乳中20 HMOs 及其水解物LNT II的含量,并应用于中国中部3个农村地区在12个月哺乳期内采集的228 个母乳样本中HMOs绝对定量。本文旨在描述 FUT2/FUT3 依赖型母乳群的 HMOs轨迹,并监测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人乳汁中20HMOs及其水解物LNT II整个哺乳期(12个月)个体水平上的变化,并评估多种因素对HMOs浓度的影响,从而为中国母乳数据库的完善提供数据支持。


成果亮点

  • 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的HMOs检测方法

  • 比较了不同基因型母亲母乳中低聚糖的差异

  • 描述了不同泌乳期(12个月)HMOs的变化

  • 比较中国中部三个农村地区母亲母乳低聚糖的差异

  • 评估母亲因素(饮食、年龄、产次、BMI、分娩方式)和婴儿因素(身高、体重、头围和性别)在内的影响因素对HMOs浓度的影响


研究背景

母乳喂养被广泛认为是婴儿喂养的最佳方式,因为其中含有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丰富营养物质。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的第三大固体成分,初乳中的浓度高达25 g/L,成熟乳中的浓度为1015 g/L,其含量和组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HMOs 在新生儿发育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目前,市面上常用于强化儿科配方的低聚糖主要是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但这两种低聚糖结构和成分多样性都不如母乳低聚糖。因此,人们对寻找与HMOs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低聚糖用于强化儿科配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了解HMOs及其在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应用,有必要研究其成分及其在哺乳期内浓度的变化。目前仅少数研究在超过6个月的哺乳期并在个体水平上监测HMOs的变化,且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对农村地区的研究有限。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快速、灵敏的检测母乳低聚糖方法,对中国中部3个农村地区在12个月哺乳期内采集的97 位母亲的 228个母乳样本中的20HMOs及其水解物LNT II进行绝对定量,并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母亲因素(饮食、年龄、产次、BMI、分娩方式)和婴儿因素(身高、体重、头围和性别)在内的其他影响因素对HMOs浓度的影响。
主要内容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快速、灵敏的检测母乳中20HMOs及其水解物LNT II的方法,即采用 MRM 模式下的 LC-MS/MS 对中国中部3个农村地区在12个月哺乳期内采集的97位母亲的228个母乳样本中的20HMOs及其水解物LNT II进行绝对定量。根据特定α-1,2 α-1,4-岩藻糖基化 HMO 的存在与否,将所有母亲分为四个母乳组。母乳组 I II 中的主要低聚糖是 2'-FLLDFTLNFP-I LNDFH-I,母乳组 III IV 中的主要低聚糖是 LNT3-FLLNFP-IILNFP-VLNDFH-II DFLNH-b。此外,哺乳期是影响单个 HMO 浓度的主要因素,大多数HMOs的浓度随哺乳期延长而降低,在180天后趋于稳定,但3-FLLDFTLNDFH II浓度在整个哺乳期内逐渐升高,3'-SL浓度在哺乳早期(5~180天)降低,在哺乳晚期(180~365天)升高。此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包括母亲因素(饮食、年龄、产次、BMI、分娩方式)和婴儿因素(身高、体重、头围和性别)在内的其他影响因素均可能影响各类HMOs浓度,且对不同母亲基因型的影响不同。然而,全面了解地理、饮食和生活方式等其他影响因素,并比较城乡HMOs之间的差异,还需要进行更广泛的研究。这应该涉及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广泛地纳入来自中国各个地区的母亲,从而建立更为完善的中国母亲HMOs数据库,为指导个性化婴儿产品和精准营养的开发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图形摘要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libproxy1.nus.edu.sg/doi/10.1021/acs.jafc.4c07225



通讯作者简介
邓泽元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首届江西省优秀硕士指导教师,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得教育部优秀中青年教师(支助),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农学会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粮油学会营养分会副会长,中国营养学会营养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西省营养学会理事长;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国际食品学会(IFT)会员,《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学刊》、《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乳业科学与技术》、《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J of Agri. Food Chem.J of Food Biochem.编委,中国保健食品评审专家。
张兵,博士、研究员/博导, 食品科学与资源挖掘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专家成员,中国营养学会海洋食品食品营养与健康分会委员,江西省营养学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专业学位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新资源食品营养与健康、功能性食品开发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8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授权3项,在国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80多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第一作者简介
朱柳颖,2021级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在读。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母乳低聚糖的功能活性及作用机理。


食品放大镜 | 不同领域研究成果

(请点击标题查看)

胶体、乳液及递送系统 多糖、纤维、低聚糖等 脂质

食物蛋白、肽与氨基酸 多酚类化合物 淀粉

食品包装与货架期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 凝胶

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 食品检测与分析   蜂产品

食品相关合成 人造肉 食品风味 益生元、益生菌及合生元

3D和4D打印 食物过敏 食品感官科学与分析

黄酮类化合物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肉与肉制品 蛋与蛋制品 水产品 奶及奶制品 

豆及豆制品 果蔬及果蔬制品 大米及米制品 食用菌

炎症性肠病 糖尿病 肝病 神经疾病



食品放大镜 | 大杂烩

(请点击标题查看)

食品大事件 食品基金项目 食品奖项 人物访谈及报道

 封面文章 顶刊综述 高被引论文 CNS期刊论文

期刊征稿 期刊资讯 会议通知 学科动态

博士招生 硕士招生 考研调剂 夏令营

食品科普 食品相关书籍 竞赛 

优秀博士硕士论文



食品放大镜 | 学者研究成果

(请点击学者姓名查看)

薛长湖院士 金征宇院士 谢明勇院士 陈卫院士

 孙宝国院士 陈坚院士 孙大文院士 朱蓓薇院士

刘仲华院士

 周光宏教授 江连洲教授 陈峰教授 聂少平教授

 赵谋明教授 赵国华教授 李斌教授 王书军教授
  刘学波教授 唐传核教授 张慜教授 谢建华教授
 陈卫教授 谭明乾教授  张宇昊教授 王静教授
 徐岩教授 李春保教授 孔保华教授 陈士国教授
王兴国教授 高彦祥教授 黄强教授 方亚鹏教授 汪勇教授
李媛教授 刘志刚教授 曾晓雄教授 汪少芸教授

  姜微波教授 刘夫国教授 王强研究员 白卫滨教授

 高振鹏教授  易俊洁教授 甘人友副研究员 李进伟教授
 陈启和教授 赵新淮教授 王仲孚教授 杜明教授
张名位研究员 侯俊财教授 徐宝才研究员 秦文教授
David Julian McClements教授  王建龙教授
李杨教授 陈雪峰、龚频团队 许恒毅教授 陆颖健教授
李锦铨教 刘俊教授 李晓东教授 丁郁教授 范俊峰教授
 倪莉教授 章宝教授 陈廷涛教授 刘元法教授
 张红印教授 盛占武研究员 姜瞻梅教授
张德权研究员 齐向辉教 郑家荣教授 陈翊平教授
魏新林教授 肖安风教授 吴彩娥教授 姜毓君教授
宛晓春教授 魏子淏教授 龚金炎教授  徐鑫教授

周存山教授 楚强研究员 高鸿教授 秦磊教授

许正宏教授 吴继红教授 钟恬助理教授 毕金峰研究员

刘龙教授 王凤忠研究员 郭顺堂教授 周景文教授

吴贺君副教授 刘锴栋教授 邓乾春研究员 钟芳教授 

白艳红教授 夏小乐教授 张英华教授 游丽君教授

任晓锋教授 汤晓智教授 孙培龙教授 邵平教授

盛军、田洋团队 张娟教授 陈小强教授 
刘建华教授 林松毅教授 陈海霞教授 徐志祥教授 
刘贵珊教授 启航教授 张春晖研究员 寇莉萍副教授



在线投稿平台链接https://www.wjx.top/jq/85151447.aspx



声明

标注‘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本平台不主张对原文的版权。本平台转载仅仅是出于学术交流和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平台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平台删除。由于编译水平有限,推文或简历有不妥之处,深感抱歉,请联系本平台修改或者删除。

食品放大镜
分享食品及相关行业的新闻和科研动态、行业会议等信息,挖掘食品及交叉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