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渝水区紧盯民生领域目标任务,凝心聚力、主动担当、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着力建设覆盖全面、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
立足“三个强化”,书写高标准分类“统筹答卷”。该区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纳入政府重点工作中。一是强化协调推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救助机制,将分层分类救助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评内容,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以及各乡、镇(办事处)各司其职,分解任务、压茬推进,确保按月汇报、季度调度、年终考核,凝聚社会救助工作合力。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落实上级民生实事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提标提补,落实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行区域同标、城乡统筹。2024年,该区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分别达到935元、715元,城乡特困救助标准分别达到1220元、930元,已发放各类救助补助资金10596万元。三是强化政策落实。持续实施“一户一策”,准确研判困难群众致困原因,因人而异分类落实帮扶举措,下放“余也难”审批程序至乡镇一级,发展“物质+服务”型救助方式,实行“小金额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策略,进一步增强临时救助拾遗补阙功能和最低生活保障促发展作用,推动常态化政策渐进和阶段性措施渐退,确保平稳有序实现并轨。
确保“三个精准”,书写高质量救助“温暖答卷”。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机制,精准确定救助对象。一是精准发现。整合村(社区)两委班子、社会救助协理员和民政服务站社工、志愿者等基层力量,建立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三级帮扶网格,在日常照护、探视巡访、结对帮扶中主动发现低保边缘户、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易返贫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困难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2024年,共摸排遇困群众1672人次,实施资金、物资等救助11万多元。二是精准服务。建立线下受理窗口与各联办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在乡、镇(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救助服务”窗口,实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依托省平台,通过“赣服通”社会救助申请页面或扫描“救助二维码”,实现申请审核确认全程“网上办”,实行村干部代办跟踪服务,社会救助办理期限缩短至13个工作日。三是精准施策。完善刚性支出、必要成本扣减、低保延退、“单人保”与“整户保”相结合等政策,针对分层救助对象实施分类救助政策,针对第一梯度的低保和特困群众,持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各专项救助;针对第二梯度和第三梯度的困难群众,实施其他社会救助,并整合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综合救助。今年以来,共实施助学、助医、助就业等专项救助6.6万人次,更好发挥稳预期、兜底线作用。
实现“三个聚焦”,书写高要求监测“数据答卷”。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狠抓低收入人口监测,确保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一是聚焦信息聚合“全”。建设低收入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除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刚性支出家庭成员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外,将低收入人口信息采集范围延伸至一年内退出对象、申请救助未通过对象等,实现困难对象常态化精准监测、及时救助。二是聚焦数据联动“核”。完善资源共享数据库,依托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汇聚民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等8个部门12类信息数据,扩大横向核对范围,提升纵向核对质效,实现监测对象由民政部门统一认定,对象数据“一门入库、分层管理”。今年以来,部门之间共交换数据19.1万余条,及时处理各类预警信息614条。三是聚焦监督质效“严”。依托党纪学习教育以及民政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不断强化社会救助政策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平,持续开展社会救助领域动态监测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优亲厚友”“人情保”“关系保”等不正之风整治,维护了监测质量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来源:区民政局赵权有
编辑:袁小梅
审稿:简双平
投稿邮箱:ysqzfb308@163.com
政务渝水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