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π】陈冠泽Ricky:历史本科毕业后去纽大法学院读博,“不自由是为了真正的自由”

文摘   2024-08-27 11:01   浙江  

点击标题下方的耳机图标🎧,即可收听全文内容



在Ricky第一次读花间派诗词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能嗅到诗词的甜味。后来他才知道,这种天赋叫通感。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是甜味;“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是水汽氤氲的潮湿气味。


可以想象,当诗词的美变成了一种几近生理性的美感,Ricky对于古诗词的热爱是多么无法自拔。可这样的他却在高中时进入了国际学校,在大学时去往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和纽约大学,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纽约大学法学院的一名博士生。


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采访的最后,我才知道答案。


01

初中,我的“古典时代”


初中时期,Ricky在上海参加了一个叫“学悦”的组织,在那里他遇到了启蒙自己对古汉语的兴趣的导师。


不似一般培养应试能力的补课机构,据Ricky说,“学悦”是一个更专注于素质教育的机构。很多老师都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而他的启蒙老师就是复旦大学古汉语系的讲师。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对一个特定领域有学术上的兴趣(intellectual curiosity)。


那个时候,Ricky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古文观止。从前后出师表,滕王阁序,到前后赤壁赋,Ricky很早就接触背诵了这些古文的名篇,直到现在,已经在国外学习很久的他还能整篇背诵滕王阁序。


起初,在名师的启蒙下,他所感受到的还只是古诗词纯粹的美。但后来他发现了自己一个独特的天赋。


“在探索文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有通感。差不多八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词派叫花间派,我第一次读这种词的时候,我感觉我能闻到一种很浓的甜味。所以我其实能从这种生理的方面,感觉到古诗词的美。”


Ricky最喜欢的词人的最喜欢的一首词 


于是从六七年级开始,Ricky自己也开始写词,自己读《白香词谱》,学习里面总结的历代诗人词人的佳作。读得多了,“闻”得多了,他甚至能通过这种文字的味道来判断一首没见过的诗词是写于哪个时代。Ricky说自己当时参加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的时候就像开了挂一样,有时甚至可以把时间精确到30年以内。


Ricky初中开始在app里写的词


与对古诗词的痴迷相对的,是他对英语的排斥。Ricky说自己初中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英语,也根本不上英语课,直到现在,即使现在英语已经可以算他的半个母语,他也不认为英语是一种美的,浪漫的语言,他也从来没有在英语中闻到过特别的味道。


Ricky将他这段追随着对古汉语纯粹的欣赏而生活的日子,称作他的“古典时代”。那时他还小,没有考虑很多别的东西,一边是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的古汉语,另一边是发音拼写都显得奇怪的冷冰冰的英语,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哪里,一目了然。


可是这样的他,却在高中之后做出了令人出人意料的选择:他进入了复旦附中的国际班,为出国读大学做准备。


02

全方面的不适应,和一年的大低谷


Ricky至今也没有太想明白自己如何就走上了出国的道路,他坦言这是一个比较突然的决定。也许是他曾经有过去里昂交换的经历,让他还是向往更广阔的天地,也许是因为他感受到了国内的教育体制给他带来的压力。


这个阶段的他,被迫要面临一个艰难的取舍。离开了中国,就离开了古汉语发扬的土地,世界上不会再有第二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可以给他提供欣赏古文的土壤,但是如果像他的“古典时代“一般,将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英语抛之脑后,又失去了向世界弘扬文化,表达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感觉在我们生活的这一个世纪之内,你不学英语,你就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哪怕是我喜欢古文,为了我将来的自由,或者说能够接受到的教育资源,还是得把这个语言最起码当作一个工具给学会。”


在各种权衡之下,Ricky还是决定,他要走出去,于是他决定去国际部就读。


之前初中落下的英语成为了他的短板,在疯狂地背单词备考后,Ricky将将擦着线升入了国际高中,然而等待他的是全方面的不适应和一系列困难。


全英的教育模式让他无所适从。授课老师全都是外国人,随堂作业全部都要打分并记录,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Ricky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学过英语。


“我对英语的了解就是二十六个字母。我到高一的时候我还在问伦敦的一个外教,我说那个have跟has有什么区别,他都无语了。有很多很基础的一些问题,我都不知道。”


整个高一,Ricky还都处在一个抗拒的状态中。突然把他放到了一个从语言到教学模式都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所有人说话他都听不懂,让他感受到巨大的恐慌和压力感。


Grade 10时被迫学的物理课,全英教学+物理,让Ricky十分崩溃


为了快速恶补英语知识,Ricky每天写完作业都在学英语,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忙的时候一周只睡十个小时。外界也许认为国际高中的学生比较轻松,但实际上Ricky觉得身边的人也都很累,而自己的压力可能还要更胜一筹。


但凭借自身的语言天赋,以及日复一日的努力,Ricky只用了短短的一年就跟上了周围人的英语水平,在他高一下的托福考试中考了93分,战胜了这一年以来的大低谷。


Ricky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托福考试取得93分,

第一次在进入国际高中后取得胜利,士气为之一振


03

去美国学历史,当“乌龟”而不当“兔子”


在高三时,Ricky的托福考到了113分,之后到美国的维克森林大学学习历史。谈到为什么选择历史专业,Ricky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对人文社科的兴趣。


Ricky初至维克森林时某日宿舍前的晚霞


文学第一次对我的激发,就像一把钥匙一样,打开了很多的大门,让我逐渐对人文社科有关的话题想要去慢慢了解。我选历史是因为我觉得美国人教历史可能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特别是涉及到跟亚洲跟我们国家有关的一些历史,可能会稍微的公正一点,或者说从另外一个角度不公正一点。但无论如何,至少能让我知道一些不同的视角。”


另外一个理由,是他还想挑战一下自己。据Ricky说,在美国学历史的中国留学生很少,大部分都是学经济金融或者计算机的,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历史在美国是一门难学的科目,考察的是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还有对复杂文本的比较与对比的能力,而不是背诵特定的历史节点。


对Ricky而言,历史这个专业更像是锤炼自己的方式。既然英语已经成为了不得不学习的技能,那么就要把它学好。Ricky认为要把一门语言掌握得很好,需要通过这样的高强度的锤炼。于是综合下来,他选择了历史。


在美国学习的过程中,当然他面临了很多困难。语言仍然是一道难关。即使他在出国留学时,托福考出了113分的高分,但是当他真正开始学习后,他发现考多少分都是不够用的。


首先的问题就是庞大的阅读量。


“比如说我们一学期可能上五门课,每节课之前都要读一个阅读,那可能每节课你要准备的阅读都有大几十页,每天可能要上三四节课,所以说每天的阅读量其实非常大,你要读好几百页的东西,然后你还要记笔记,要讨论,你要去学术研讨会,还有包括之后写论文什么的,你也要确保你是真的懂你才能去总结论述你的论点。”


Ricky大二上学期的课表


其次,由于历史这个科目的特殊性,Ricky要读的文献不但量大,难度也比一般的文献要难。因为要读很多过时的文章,其中用的英语也更诘屈聱牙,读起来很不顺畅,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更是如此。


但是顶住压力的Ricky,确实在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下获得了极大的成长。从一小时只能读四五页文献,到后来进步到七八页,到现在他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阅读,一小时能够读三十到四十页文献,达到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本地人同样的水平。


这一切,Ricky坦言,都没有一蹴而就忽然开窍的瞬间,而是靠着每天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他在高中时期探索出的一套学习方法。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天一直都在学。我的方法是用番茄钟,一个番茄钟就是25分钟,一天挤出13个番茄钟是我能力的上限,其实算算并没有很久,也就是五六个小时,但这13个时间块是我质量最高的时候。”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Ricky的学习秘诀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靠持续的正反馈一点一滴地努力。除此之外,他的另一个建议就是想好自己的目标,然后不要被外界打扰分心。这一点在Ricky大三时转学到纽约大学继续学习后,显得更为重要了。


“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在大城市,特别是在纽约,在欲望面前,其实很多人都很难守住这条底线。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搞笑,大家都觉得我肯定要当那个乌龟,但实际上大家都在当兔子。”


04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在维克森林大学和纽约大学学习历史的过程中,Ricky逐渐萌生了考法学院的想法。



Ricky第一次产生“如果我懂法就好了”的念头,是在大二的时候。那时他开展了一个对于现代中国乡村文化空心化现象的研究。在调研的过程中,Ricky发现了很多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掉的文化,例如古法造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仍旧坚守着这种不值钱的手工艺的匠人已经很难存活,这让他感到揪心,可他除了写一篇论文发表之外,似乎也无能为力。


他的志愿经历同样给了他相似的感受。当时他们去到当地的一个日托学校,给家境比较贫穷的墨西哥裔和拉丁裔的小朋友上课。这些孩子的家庭环境无法支持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母语是西班牙语,英语说得可能还没有中国同龄的孩子说得好。Ricky一行人的工作内容就是辅导他们英语和数学,以及给他们提供基本的人道帮助。


曾熠熠生辉却不得不在时代的巨轮中消融的文化,书中学到的,因贫穷在历史夹缝中求生和挣扎的人们,如今都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让人很难不动容。可作为个人能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作为历史专业的学者,能做的最大限度就是把这些现象写成论文发出来,仍旧对改变现状无能为力。但是在美国,如果成为一名律师,就能以更加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


“美国人会说:‘法律是人文社科这块碑石上的最高的一块石头’,你可以把法律当作一个工具,帮助你去实现很多事情。就像我说英语也是我的一个工具一样。”


Ricky在律所实习的经历也更加鲜活地印证了他的观点。


“去年我在上海当地的一个律所实习,当时我们接触了一些案子。上海有那种民国时期的老公寓,它是历史文化建筑,是不可以被私人改动的,但是有的人可能不知道,或者就是想偷偷地改,就把它改了。那其实这是涉及到对历史文物的破坏侵权行为。最后这个事情就被法院判侵权了,勒令去把这个东西给改回来,或者说勒令去赔偿。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越来越意识到法律是一个很有力的工具去解决这个事情。我是一个做历史的,我可能只能发一篇文章,我去向大家揭示这个问题。我是一个律师,我就可以把这个东西在我手里就搞定了。”


于是,Ricky把自己关注的重点转向了如何能够用法律帮助这些受苦的人们。现在,Ricky已经准备好去纽约大学的法学院读博士,可以真正试着去探索从“法”这条道路去解决社会问题。


采访到最后,Ricky提到了之前热映的一部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此,Ricky串联起了他从初中到现在做选择背后的一个基本逻辑。



“你想活出怎么样的人生,它听起来是你的人生是没有边界的。你可以想做什么,你就可以做什么,但事实上反而是差很远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会说我要进大厂,我要当对冲基金的什么banker,或者说我要当诗人,然后最后去当银行柜员了。


我觉得这些其实都是因为你不尊重历史现实的发展规律。你觉得这个世界一马平川,其实这个世界是很崎岖的,我们的教育也过于天真,没有教大家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Ricky来说,他坚信重要的不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き(ki)るか),而是“你能活出怎样的人生”(君たちはどう生け(ke)るか)。从抵触英语,到努力磨练英语的技能,再到学习各种工具性的技能去解决社会问题,Ricky一直在做的是扩大自己能力的范围,扩大自己的可能性边界。


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Ricky还申请了罗德学者奖学金和苏世民奖学金等等,他认为只有在更好的平台,自己的倡议和呼声才更有可能被听见。



“我觉得我的人生实践就是对新自由主义的一个很具体很生动的批判。你得为自己扩大自己的选择,你才能去活出这样的人生。这也是我一路走出来,赢得那些荣誉站到更高平台上的一些原因,但是我的初心我认为一直都没有变。”


最后,Ricky还介绍了他自己很喜欢的一首诗:《采薇》。大部分人可能最熟悉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Ricky最喜欢的一句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人,他受到王室的征召去讨伐各地少数部落,他在讨伐的过程中,一路来回,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异常辛苦,可能差点小命都丢了,但是整个诗在后面突然就来了一个转折,叫‘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在极度的疲惫之中,他远远地看到了海棠花——主人公故乡的花朵,在那远远的路边走过的有什么东西,是君子之车,是你在往正义的道路上所行的这么一辆车,是你在理想的追逐之后,你看到的一辆车。这首诗中的主人公也不喜欢去被征召去打仗,但是为了保证家园的安定,他就是得去干这些事情。


在他意识到了他做了这么多自己不想干的事情是为什么之后,他就被激励起来,他就有了目标,他之后就能够取得成功。有时候,一些不自由是帮助大家实现自由的方式。”




文 | 赵赫扬

编辑 | 韩佳玉


APPLY   NOW!

更多项目申请及奖学金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咨询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项目官方网站

https://tiltingfutures.org/program/


项目申请链接  

https://apply.tiltingfutures.org/apply/

Tilting Futures 翘动未来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于青年领导力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目前开放申请的行动实验室(Take Action Lab)项目,旨在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包括气候变化、疾病预防、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行动实验室项目周期为四个月,通过在不同发展中国家当地组织和社区的实地实习与实践,系统学习如何解决真实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Tilting Futures 与上百家慈善基金会及组织和个人保持紧密合作,为所有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申请人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资助。

点击查看更多项目信息

Tilting Futures
Tilting Futures(原Global Citizen Year)是一家专注青年赋能的国际教育非盈利组织,其通过一流的学术与实践项目,联接世界创新与变革领导者,培养新一代世界青年领袖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教育和消除贫困等全球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