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智慧丨年底市场以区间震荡为主

财富   2024-12-14 11:30   北京  


主持人 | 尹星


震荡阶段宜短线

主持人小泛这次对于指数的高点又一次提前告知,精准预判。特别反复强调了,沪指越接近3500点越要减仓,即便有重大利多的加持依然坚持。

泛舟我的坚持是有原因的,而不是认死理。之前的预判是提前十天,站在静态的角度进行预判,沪指3400点-3500点区间这波首选过不去,且指数越接近3500点不仅不能加仓,反而还要减仓。当利多政策出台后,我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这就是站在动态的角度了。动态就是提前十天做出预测之后,每天进行跟踪。我有自己观测指数的系统,系统数据告诉我,沪指是过不去3500点的,沪深300就是4100点。光做一个判断是没有用,还需要不断跟踪,只不过,这次跟踪的结果还是3500点过不去。

主持人明白,反正指数未来的趋势以你的观点作为重要参考是没错的,都那么多年了,大伙有目共睹。

泛舟指数这儿不重要。关键还是热点板块和个股的机会。牛市中的震荡阶段就是最佳的短线时刻。近期无论20CM还是10CM,机会都极多。10CM的牛股低位大多都出现过量能、登高等信号。短线就是一招鲜!

主持人一招鲜,吃遍天,咱们的模式都是反复实战中总结出来的,求的就是一个简单高效。

泛舟要对应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模式,没有一种模式是固定不变的,因为资金体量、科技含量等都在发生快速变化。你不变就会被淘汰,被收割。


何时拿下3674点


主持人本周重中之重的高层会议落地,但是市场再度冲击3500点关口被砸,萧萧怎么看这种震荡局?

海风若雨萧萧会议用了“超常规”和“更加积极”的定语,市场信心得到明显提振。然而每年的年末,都是资金相对紧张的月份,除了2006年冲破2245点和2014年冲过3100点之外,很少有12月展开猛攻的先例,所以维持上证3200点—3500点区间震荡的判断,拿下3674点,估计要放到明年的春季行情才可实现。如果从月线角度去看,上证已经明显得到了牛市的双重信号验证,一个是月线的趋势指标低位金叉,一个是站稳了60月均线位置。这两个信号,过去三十年里面只在1996年、2006年、2009年和2014年以及2020年出现过五次,很明显,市场已经进入牛市。当然,由于政策环境背景的不同,牛市有短有长,最短的是2014年的大水牛,只运行了八个月,最长的是1996年牛市,运行了整整五年。以目前市场运行的内外部环境逻辑看,市场出现慢牛趋势概率较大。

主持人市场热炒消费板块,12月的行情以消费为主题方向有哪些特点?

海风若雨萧萧重要会议把提振消费放在非常显著的位置,可以想见,明年刺激内需的政策还会加力,而且每年的四季度都是传统消费旺季,消费板块群体股价又多在10元以下。但是市场炒作消费板块的手法可以说是“狗熊掰玉米棒子”,从大麻花到面包、牛奶,从超市到百货,都是围绕基本的吃、穿、用的低价股展开炒作。盘面热闹归热闹,但是好看不好做,上蹿下跳的不太好把控,消费板块过去多以慢牛趋势为主的炒作模式,当下的市场更多以宽幅震荡为主要特点,除了个别妖气冲天的品种外,连板必被砸,砸完回归均线接着上是主要特点。消费板块属性也决定了,股价的弹性是有的,行业的弹性是没有的,它们不可能像华为鸿蒙板块那样走出强趋势行情。



继续挖掘消费板块


主持人本周指数走得磕磕绊绊,周五更是大跌,骄阳怎么看?

骄阳技术上是需要调整的。除非做核心题材,否则宁可不做。

主持人本周AI继续炒作,炒作的是抖音豆包,怎么看待这个细分?

骄阳未来炒作AI应用,要注意往豆包这条线上靠,尽量少选择和它有竞争的公司。

主持人怎么看待近期低价股满天飞的局面?

骄阳没有办法,机构不信牛市,那只能玩低价品种了,逻辑就是只要散户认可牛市预期就行。牛市预期就是消灭低价股,所以大家都跑去低价股上抱团。

主持人上周你说过,胖东来的帮扶对象可能会有较好的机会,除了永辉,胖东来帮扶的还有中百集团,这家伙周一高开秒板,然后连续4个一字板。不少骄阳的粉丝猜中了答案,表扬一下。怎么看待消费股后期的行情?

骄阳从实际情况来说,必选消费一定要强于可选消费。所以食品类的消费股走得也很强。临近年底,还有一个细分方向要留意,那就是预制菜,过年嫌麻烦,大家都会备点半成品的预制菜。2022年的预制菜龙头全聚德在12月16日起走出了5+2的7板高度。食品类后期是否往这块发酵我不知道,但是从消费习惯来说,年底应该是预制菜全年最好的一段时间。预制菜龙头本周也是5个板,后期消费这块如果调整,那么下来后,预制菜的走势会好于其他细分。 


(本文已刊发于12月14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作分析,不作做投资建议。)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申请并获得授权

↙观看更多优质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证券市场周刊市场号
《证券市场周刊》创刊于1992年,我们的读者主要为职业投资人和机构投资人,内容以专业的分析和深度报道见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