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影画报》很珍贵!
倒不是说它稀有,实际上当年的印数很大,存世也多。说珍贵,主要指印刷质量。
《中国银幕》之外,《电影画报》应该是当年印刷最精美的电影杂志了。《中国银幕》主要向外发行,一般读者看不到,自然《电影画报》就成了最贵与最好。
《电影画报》1980创刊,1983年第六期之后停刊,共发行了24期。
森森常常独自翻阅这24期杂志。那些清晰、精美的彩色剧照和肖像,百看不厌,总是掀起怀旧的心浪。
可以说,1980到1983这四年,中国影坛留下了众多令人怀想的作品。刚刚从暗色生活里重生的国人,通过银幕抚今追昔,展望未来。而电影杂志,定格了那一幅幅美妙的瞬间。
《电影画报》以其精美的图片,新颖的设计,定格了时代 ,也定格了我们的青春。
从这期起,我们将陆续为您原汁原味复刻这24期杂志。
这24期,每期40页的体量,是我们一页一页用大型扫描仪扫描、整理、修复而成,颇费功夫。不过,为了《电影画报》,为了八十年代,一切都是值得的。
让我们重新翻开《电影画报》
翻开尘封的记忆,
重温美好的往昔。
预告:《电影画报》之后,我们将为您原汁原味复刻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银幕》《大众电影》《上影画报》和《电影故事》。敬请期待。
1980年第4期《电影画报》出版于八零年7月底。定价仍为六角。一个月出版三、四两期,显然是为了保证一年6期的频率。
封面是青年演员吴海燕的便装照。阳光和煦,白色高领毛衣洁净素雅。配合着海燕微笑的神情,庄重而温暖。
上面是原图。下面是我们的精致修复图。
所有图片 均可点开大图细看!
封二与第一页是电影《元帅之死》的剧照。
演员李仁堂撰写了表演体会文章《学习与探索》
《元帅之死》,着力刻划了贺龙同志的形象和他的高洁的品格。作为一个演员,参加这部影片的拍摄,与其说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毋宁说是一次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在银幕上扮演贺龙同志的形象,一直是我的心愿。接受了任务之后,我翻阅了一些记述和回忆贺龙同志的文字资料,访问了几位贺龙同志的亲属、战友和老部下,使我受到极大的教育和启发。特别是由于后面这些同志的帮助,包括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有关贺龙同志的形象资料,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投入拍摄。塑造领袖人物的银幕形象,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我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为了造型问题,厂领导和化妆师花费了不少心血。关于台词的处理是用方言还是用普通话的问题,我们征求了薛明同志意见后,决定用普通话试一试。因为我觉得只是用方言,由于音色、音质等条件的不同,熟悉贺龙同志的人未必能够承认,而对广大观众来说,这并不是构成贺龙同志银幕形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关于形似和神似的问题,我比较注意在神似上下功夫。希望能够通过各种表演艺术手段,较为准确地表现出角色的气质和风度,更多地揭示出角色的内心世界。这部影片是提供了这个可能性的,比如贺龙同志被囚禁在西山时,有一场戏描写他对于周总理的思念。他从报纸上见到周总理接见外宾的照片,禁不住老泪纵横,自言自语地说:“总理瘦了……老了……”“要是我能回去,帮他做点事该多好啊!”“总理说过,枫叶红了的时候他来接我……”这场戏把两位生死与共的老战友的深厚革命情谊表现得十分感人,我在准备和拍摄时都曾深深被感动。我想如果赋予这场戏以更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会有感染力的。我愿意在这些地方多作努力。实践的结果如何,只有将来由观众来检验了。第二页与第三页是电影《最后八个人》的剧照。
青年演员许瑞萍的朝鲜族造型很抢眼。
第四第五页是电影《自豪吧,母亲》剧照。自卫反击战题材。
第六页是反思电影《枫》剧照。表现文革武斗中丧生的一对学生情侣的悲剧故事。
影片的题材非常有意义。如果艺术水准再成熟些,很有可能成为当年的轰动之作。稍显遗憾。
第七页是编剧郑义的文章《历史的再现》
在峨影写《枫》的文学本期间,我曾到一些当年武斗激烈的地方走了走。在四川宜宾时,我曾到翠屏山上的武斗牺牲者陵园去追觅历史的遗迹。在乱坟岗下的小坪上,六、七个二十来岁的青年,带着手风琴、吉他、二胡、板胡、洋琴正在合奏《蝴蝶泉边》。一张大防水布上,摆满了野餐的糕点、糖果、烟、茶:他们在尽情享受着山林、空气和音乐。我询问起这些坟堆,询问起文化革命的往事,沉痛地忆起十多年前那些血淋淋的岁月。曾给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十年浩劫终于过去了,然而用鲜血和生命的高昂代价换来的惨痛教训却是永不该忘却的!这就是我和导演张一同志一起合作影片《枫》时的基本信念。卢丹枫、李红钢这一对年轻恋人,怀抱真纯的革命理想投身文化大革命,而被林彪、“四人帮”一伙阴谋家、野心家欺骗和蒙蔽,双双卷入派性斗争,恋人变仇人,课堂变战场。在被攻占的楼顶上,卢丹枫忠于“路线”,牺牲爱情,推开李红钢,高呼着“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义无反顾地坠楼而死。而李红钢也没逃脱厄运,最后被对立派冤杀。我想通过对这一对纯洁可爱的恋人的悲剧命运的描写,真实地再现那一段使人热血沸腾而又不堪回首的历史。为什么几个沐猴而冠的丑类竟可以愚弄了中华民族整整十年?我们当从中记取些怎样的惨痛教训呢?这正是我希望同观众一起来思考的。如果《枫》不曾伪饰和歪曲,对得起人民用血泪铸成的历史,如果《枫》能引起回忆与思考,并使人们珍惜今天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我们的基本目的便可以说达到了。第八页是《元帅之死》创作者访问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的报道《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现》。
一个星期日的早上,我和《元帅之死》摄制组的主要演员李仁堂、张宪等来到薛明同志家中,就影片的创作问题向薛明同志请教。薛明同志为我们的来访一夜都未睡好觉。鹏飞、晓明把妈妈准备好的一百多张照片拿给我们看,把贺老总生前的讲话录音放给我们听,好象身经百战、驰名中外的贺龙元帅又亲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薛明同志热情地说:“看了你们送来的剧本,我作为在老总最后几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唯一见证人,有责任把林彪和那个顾问如何迫害贺老总的真实历史情况提供给你们,也许对你们的影片创作会有一点帮助。”
扮演贺老总的演员李仁堂同志带着准备好的问题向薛明同志请教,希望了解贺老总被押几年的思想和精神状态,为的是能从“气质”上演好“元帅”这个角色。薛明同志亲切地介绍了贺老总从二十年代投身革命的基本思想——忧国忧民。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尽管失去了自由,受尽了各种非人的待遇和折磨,但老总想的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担忧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关押期间,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相信毛主席会说“贺龙是自己人”。他深深地热爱周总理,他记着周总理说过,秋天来接他。他在报上见到总理的照片时,无限感慨地说:总理消瘦了。他是多么希望能早日出去分担一点周总理的工作呀!
老总的崇高思想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演员的表演主要靠动作去说话,李仁堂又详细地询问了老总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薛明同志风趣地说:我不是演员,也不会表演,平时生活在一起也没有专门注意他的习惯动作。我回忆了一下,他的突出特点是军人风度,他特别注意军风纪,平时在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他不象周总理有那种很有特点的外部动作,他习惯用右手的食指指东西,(薛明同志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张照片模仿给我们看)他也爱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摸胡子。他的动作很小,但是迅速敏捷。生活有条理,不爱哈哈大笑。他非常喜爱他的烟斗和拐杖,他的烟斗和烟盒总是固定放在上衣兜里。(说到这里她突然气愤起来)文化革命里居然有人诬陷他,说贺龙的口袋里经常放着手枪,要暗害毛主席。
老总特别憎恨林彪,他常常一边用拐杖捣着挂在墙上的林彪象,一边愤怒地说:中央出了奸臣!党内出了坏人!薛明同志越说越激动,她抄起贺老总留下的拐杖给我们表演。我们好象就在贺老总身边,把仇恨集中在林彪一伙身上。这时李仁堂同志走到薛明同志身旁,接过拐杖,模仿老总的动作当场表演,站在一旁的鹏飞一面给李仁堂同志作示范,一面纠正他的动作,直到薛明同志微笑地点头。这是多么生动的场面呀!扮演反面人物马玉德的张宪已经坐不住了,抢上前去说:我是贺老总的对手,请薛明同志给我谈点专案组内坏人的情况。薛明同志哈哈大笑:你这个坏人在专案组里确有其人,他又粗、又阴,他表面见我薛明同志长,薛明同志短,背后搞诬陷,他害了老总家四代人,我们吃尽了他的苦头。当时担任专案组组长的那个顾问说:把贺龙拉出来批斗。他的爪牙很害怕,说贺老总不是好斗的,到时候他要骂娘!这是他们心虚。其实贺老总很想见群众,从抓我们那天起,他就说,我才不怕群众呢,我相信在群众面前会把一切问题弄清楚的。闹钟的时针已接近十二点,一连讲三个钟头的薛明同志没有丝毫倦意,最后我们谈到了贺老总的语言。薛明同志说,湘西话很难说,也很难懂,闹不好会影响演员的表演,还是说普通话好。拍这部片子不仅有现实意义,也是为了子孙后代,让他们知道这段残酷的历史,决不能让它重现!“为了子孙后代,决不让历史重演!”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说出了我们拍摄这部影片的意愿!
第九页是编剧张天民文章:我写《自豪吧,母亲》
所有图片 均可点开大图细看!
第十页包括导演董克娜谈《第二次握手》,介绍青年演员宫喜斌和迟志强。
《最后八个人》中一个从庄稼院来的抗联战士吴老疙瘩偷偷地爱上了另一个抗联战士金凤子。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憋红了脸,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结结巴巴地对金凤子说:“我,我想跟你好……”这种表达爱情的方式多么独特!扮演吴老疙瘩的是长影青年演员迟志强。他是一个性格活泼、直爽、洒脱的青年。
与许多同龄青年相比,小迟的生活道路是一帆风顺的。一九五四年,迟志强出生于美丽如画的松花江畔哈尔滨市。一九七一年初中毕业后考入长影厂。八、九年来,他已先后在《创业》《希望》《暗礁》《小字辈》《最后八个人》等八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小迟初登银幕,便以其纯朴自然的演技引起了人们的瞩目。图片修复版
一九七九年,他在《小字辈》中扮演公共汽车售票员小黄,他精心设计了“泼茶水”、“吃棒冰”、“说俏皮话”等一系列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入木三分地刻划了某些落后青年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观众说,他把这类人物演“活”了。
迟志强是个“体育运动迷”。不管篮球、乒乓球,或是游泳、体操,还是骑马、打枪,他都会“来两手”。这种多方面的爱好,对他创造艺术形象大有帮助。不久前,他获得了七九年优秀电影青年创作奖。第11页为《今夜星光灿烂》影评文章。
第12页和13页介绍知名导演谢铁骊。
谢铁骊今年五十五岁,江苏淮阴县人。他自幼好学,尤爱文学,有才气,有理想。他只念过四年小学,十五岁便随哥哥投身革命,先在苏北新四军淮安剧社工作,后任三十军文工团团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严峻岁月里,他在战壕里,在戎马之间,为文工团写战地鼓动诗,编反映部队生活的小型剧本。往往是文工团第二天要演出,他突击一晚,一挥而就。在苏北战场上,同志们称他为“战地才子”。
一九五八年,谢铁骊终于获得了独立拍片的机会,以导演《无名岛》的成功而崭露头角。一九六○年,他将周立波反映土地改革的著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搬上了银幕。这部小说人物众多,场面广阔,谢铁骊处理得有条不紊,气势磅礴。影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同年,该片被推荐参加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
他经过三年的周密准备,亲自动手将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成电影剧本,这就是后来一出世便被打成毒草,而实际上代表了我国六十年代电影艺术水平的影片《早春二月》。从《无名岛》《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到“四人帮”猖时期拍成的《海霞》以及近年来与观众见面的《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灿烂》,谢铁骊刻意追求,形成了他创作上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人把这种风格概括为八个字:细腻含蓄、浓郁抒情。
谢铁骊作品在人物性格、心理刻划上务求开掘得深,表现得细。在《早春二月》中,谢铁骊掌握肖涧秋这个角色的核心——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徘徊与苦闷,把人物表现得有声有色。谢铁骊描绘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真实。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既着力于描写出他们思想感情的发展,也如实地写出他们性格上的弱点,因而,他影片中的人物,诸如肖队长、赵玉林、肖涧秋、陶岚、海霞、李麦、杨玉香,都给观众留下了鲜明而又生动的印象。所谓浓郁抒情,指的是谢铁骊的作品既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又具有动人心弦的诗情画意。《早春二月》中的芙蓉镇:临河的街道,小篷船,石板桥,盛开的梅花,清脆悠扬的评弹演唱声,是多么富有我国廿世纪廿年代的时代气息和江南的地方特色啊;而《大河奔流》中咆哮的黄河水,拖儿带女逃荒的人群,破败而杂乱的洛阳街景和荒草萋萋的铁牛村,又是那样真实地概括了黄泛区的典型环境。给谢芳说戏
作者总是在追求一种意境,一种内在、含蓄的美。《早春二月》的早春,不仅是指自然气候,也比喻政治气候。“乍暖还寒晴复雨”。江南早春是美的,但垂死的“冬天”和新生的“春天”还在做着最后的较量。影片借此立意,和影片中的人物的感情、命运、矛盾心理相交织,和恬静、绮丽同时又弥漫着压人浊雾的芙蓉镇作对照,十分耐人寻味。在《今夜星光灿烂》中,谢铁骊以散文诗的笔调抒写战争,抓住“星星”来展开艺术构思,以星喻人,以人比星,着重去歌颂几个十八岁战士内心的美,在政治、艺术上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境地。
谢铁骊搞创作具有自己独立见解,每部影片在艺术上总有新的追求,一经认准了目标,决不后退。《早春二月》拍到一半时,风声已经不妙。当时他在苏州拍外景,他爱人去沪出差特地在苏州下车,劝他别搞,算了。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刹车!如果有错,我也要拍完,我要知道错在哪里。”谢铁骊这种无畏的精神突出地表现在《海霞》上。文革期间,江青让他拍样板戏,他越拍越厌烦。一九七三年谢铁骊遵照周总理指示精神,开始筹拍一九六六年后的第一部故事片《海霞》。拍成后,江青和她安插在文化部的亲信百般刁难,想方设法不让通过。他和钱江一起向毛主席、周总理申述情况。在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谢铁骊被列为追查“重点的重点”,大会批,小会斗,但他始终不屈服。
他待人热情,为人正直。文革初期,他因《早春二月》而被打成黑帮,剃光头,挂黑牌,在烈日下暴晒。“造反派”让他承认夏衍是他的后台,说这样可减轻“罪责”,谢铁骊却摇摇头:“这个影片是我自己改编、选定拍摄的,与夏衍无关。”在别人危难之机,他决不落井下石。第14、15页是电影《第二次握手》剧照。
张扬的小说《第二次握手》从一九六三年初稿问世就不胫而走。虽被“四人帮”诬为“毒草”“黄色禁书”,但却阻止不了它的传播,先后出现过五、六个手抄版本。去年,《第二次握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正式出版,仅仅半年多,先后再版三百多万册,成了粉碎“四人帮”以来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畅销书籍。人民群众如此喜爱《第二次握手》,并不是象有些人所说,它仅仅是一部描写爱情的小说。它通过丁洁琼、苏冠兰、叶玉菡爱情上的曲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歌颂了新中国的光明灿烂;描写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几个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科学事业的纯真感情。这是它能引起人们强烈共鸣、促使我们决定将它搬上银幕的主要原因。
为了拍好这部影片,我们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我们和张扬同志多次研究、讨论,力求使未来的影片能较好体现原作的精神。我们还走访了一些五十年代归国的科学家和学者,从中更深入地去体会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深厚感情。我们摄制组的同志对影片提出的要求是:情节要曲折而紧凑,思想要鲜明而深刻,色彩要明朗但不艳丽,风格要新颖而不失民族特色,表演要含蓄而深沉,音乐要抒情而浑厚。总之,要情真意浓、诗情画意、生动感人。第16、17页是戏曲片《诸葛亮吊孝》剧照。
第18、19页为电影《黄英姑》剧照。
那几年女土匪参加革命的电影除了《黄英姑》,还有《白莲花》,都比较失败。关键是情节缺乏真实生活基础,演员也缺乏相关体验,只能靠想象硬演,太难为演员了。尤其是片中的爱情戏,有点模仿《红色娘子军》里琼花跟洪常青的关系,但人家娘子军有生活做基础啊!
张金玲这款绿林女杰的造型上过不少杂志封面和画页。
第20、21页是电影《爱情与遗产》剧照。
张玉玉演主角,她妈妈是俞平演的。
第22、23页是美国电影《摩羯星一号》剧照。
24页是动画片以及小演员介绍。
25页是叶永烈撰写《电影的画面》以及《基督山伯爵》上了几次银幕。
26页、27页是演员康泰的介绍以及电影漫画和索菲亚·罗兰介绍。
康泰原名刘秉琛,自幼酷爱文艺。一九四四年毕业于北京第四中 学,考上北平影艺学院。毕业后,他一面在华北电影公司当见习演 员,一面参加话剧演出。曾在话剧《日出》《雷雨》中饰演过方达 生和周冲。一九四七年,导演岳枫介绍他来到了上海国泰影业公司。
全国解放后,才二十二岁的康泰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开始步入自己 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自一九五四年演《渡江侦察记》到文化大革命, 他先后在《李时珍》《凤凰之歌》《海魂》《青春之歌》《摩雅傣》《红日》《燎原》《李善子》等近十部影片中饰演主要角色。
粉碎“四人帮”后,康泰虽已五十开外了,但是他的创作热情却 更为高涨,接连拍摄了《风浪》和《苦难的心》两部影片。今年初, 北影厂《第二次握手》开拍,他又在其中饰演苏冠兰教授。他表示要 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追回来!纵观康泰的创作,他饰演的角色绝大多数都是知识分子或者青年 学生的形象。由于康泰是从学生当的演员,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生活习惯有细心的观察和体验,因此尽管这些人属于同一类型,但却 塑造得各有性格。如《海魂》中的白鹜、《红日》中的政委、《青春
之歌》中的卢嘉川同样都是大学生,但当他们出现在银幕上,无论是 思想、气质、脾气、个性都迥然不同。白鹜是国民党的水兵,他血气 方刚、富有正义感,对现实充满了仇恨;《红日》中的政委热情开朗,训练有素;卢嘉川则老练沉着、热情质朴。
为了能够塑造出各式各样各具经历的人物性格,康泰博览群书,还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多种爱好,游泳、打球、奕棋、唱歌、跳舞都能来两下子。康泰说过:“演员不可能完全忘记自己是在演戏,但是却要忘记得越多越好。”28、29页是英国电影《抗暴击》剧照。
30页为影评文章。
31页是京剧艺术片《白蛇传》剧照。李炳淑演白素贞正当年。不过森森个人特别希望看到赵燕侠大师的《白蛇传》被胶片记录下来,可惜啊可惜!杜近芳的《白蛇传》也拍过胶片,但至今没找到资源。另外个人感觉这部艺术片用实景拍摄有点失败,实景跟戏曲服装以及演员表演无法调和,还是用布景比较合理,比如《野猪林》《红楼梦》等等。
32、33页是日本电影《天平之甍》剧照。
34页为科教片剧照。
封三为演员达式常生活照。当时他39岁。
封底是《最后八个人》 中的迟志强跟许瑞萍,冰天雪地,俊男美女,养眼!
给森森喜欢的小迟同志单独修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