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
万物归寂
南浔菱湖的桑基鱼塘里却热闹非凡
此时正值水乡人家的冬捕高峰
肥美的鲜鱼搅“热”了寒风凛冽的冬天
也点燃了渔民们丰收的喜悦
图源:湖州日报
早上五六点,晨光熹微,菱湖镇的“渔老大”们已经开始忙活了。
大大小小的池塘边,货车依次排开,等待着鱼货装箱。养殖户家的壮劳力全都穿上连体下水裤,变身超级玛丽,蹚进齐腰深的池水中,等候“渔老大”的收网号令。
图源:南浔融媒体中心
寒来暑往的照料和期盼,为的就是这天的丰收。虽然河水很冰,淤泥常常裹住双脚,但沉浸在丰收期待中的中年男人们笑容满面,似乎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模样。
随着一声号响,大家齐声吆喝,不停拉动手中的渔网,渔网越收越紧,原本平静的池塘变得沸腾起来,鱼儿们冲出水面,一派鱼跃人欢的热闹场景。
图源:浙江新闻频道
经过一早拉网,上万斤的渔获被集中圈养在不到10平方米的小网簖内。抱着沉甸甸的大鱼,捕鱼师傅们一个个都止不住地笑开了花。
图源:浙江新闻频道
之后是分拣、装筐、上岸、称重、记账、装车……一套流程,顺利高效,一年的辛苦最终得以兑现。
图源:南浔融媒体中心
冬至后,天寒水冷,鱼类进入半休眠状态,代谢低,进食量少,消化道内残存的物质也少,鱼的腥味因此减轻,味道也就更加鲜美。
除了将渔获卖给收购商,销往长三角的各大市场,“渔老大”们还会留一部分冬捕的鱼供给附近鱼庄,或者低价售卖给当地村民。
村民买到鱼之后也是一脸兴奋,整袋整袋地往家里搬,有的将鱼现杀现煮,做成各式美味给家人尝鲜,有的将其腌制晾晒,做成鱼干等过年。
菱湖的“鱼鲜”有三大特色,一是做得精细,味道好;二是便宜,价格公道;三是品种全,江南的各种淡水鱼在这里都能品尝到。
菱湖鱼庄林立,各家有各家的绝活,烹调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百鱼宴”、“虾味宴”,“黑鱼二吃”等等,花样众多,令人应接不暇。
“百鱼宴”包括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鳊、鲫、鳜、鳢四大野鱼,以及鲈鱼、汪刺、甲鱼、鳝鱼、虾蟹螺蚌等,多达几十种、上百条鱼。
图源:诗画杨港
“虾味宴”的全宴菜式,共有四冷盘、八热炒、二点心、一汤。全部菜肴,均以菱湖原产河虾为主料,辅以瓜果时鲜蔬菜,色、香、味俱全,烹饪方法有炒、炸、蒸、熘、煎、烤、焖等,融南北风味于一体,而自成一格。
鲜菱虾茸 图源:渔都菱湖
“黑鱼二吃”是将一条黑鱼的肉切成鱼片,做成“清炒鱼片”,再将鱼头、鱼尾、鱼骨等剩余物,加上嫩豆腐,做成“鱼汤”上桌。这样既能品到鱼片的鲜嫩,又能尝到鱼汤的鲜美。
除了吃法花样繁多,菱湖鱼菜的名目也是数不胜数,如酸辣鱼片、清蒸白鱼、荷包鲫鱼、鲜芡鱼茸、松鼠鱼、醉鱼、金丝鱼球、葱油核桃鱼卷、白汁全鱼、糖醋鱼块、火腿鱼片等等,味道各有千秋,只等各位看官亲临菱湖,亲自品尝。
位于菱湖镇“3A级浙江省景区村庄”杨港村的浔鱼百味馆是吃鱼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美食打卡地。
餐馆以品鱼、观渔、知鱼、懂渔为主题,为食客带来“百鱼”盛宴,展现菱湖百味,馆中还可垂钓、休闲、观光、会晤,满足多种活动需求。
“金满田,银满塘,蛋大的珍珠用船装,河港交织水晶网,元宝浮在水面上”,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菱湖这个鱼米之乡、千年古镇的繁荣与富庶。
图源:文旅湖州
菱湖的养鱼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那时的菱湖先民就已经进入渔耕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菱湖镇所在的太湖流域开始围垦良田,疏导水利,虽以栽培水稻为主,但也有养鱼之道。
三国时期建业(南京)人杨俊成流离至菱湖查家癖村定居,开荡筑堤、蓄养家鱼,并从南京长江边采集运回鱼苗,成为中国“四大家鱼”的起源。
隋唐五代时期太湖地区的水利建设趋于完整,开挖运河、修筑陂湖堤、构建塘浦圩田,逐步形成了种桑养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
2024年,菱湖全镇淡水养殖面积达8.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0.45万吨,年产值21.9亿元,形成了完善的渔业全产业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淡水渔都”“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和“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
如今,站在菱湖的古桥上,依然可以看到日升月落之间,彩霞、波光、灯火伴送着舟楫往来。
这里仍然保留着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街巷格局,拥有“历史文化街区”“红色记忆街区”“秀溪水巷街区”“时代记忆街区”“渔都渔创街区”五大特色街区,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烟火万家,以水为国
雨楫云帆,渔歌晚唱
来菱湖
感受一种如鱼得水的自由
收获一份年年有余的好运
*如素材有侵权请联系0572-302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