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睿评 | 李树文:打通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堵点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文摘   2024-09-30 19:11   辽宁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

9月25日,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国有企业研究团队成员李树文在《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就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走深走实,建构与数字化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网络,推进生态价值共生共创,在环境、社会、企业等各层面合理分配生态价值,提出加强共性数字技术攻关 打通“从无到有”的堵点、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打通“从有到优”的堵点、推进共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通“从优到强”的堵点建议,现转发全文。

加强共性数字技术攻关 打通“从无到有”的堵点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走深走实,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要牢牢把握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牵住基础共性技术自主创新的“牛鼻子”,打造共性数字技术策源地,以独特的“从无到有”逻辑攻克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性、行业颠覆性、跨场景应用性的数字技术。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由国家组织、企业主导的共性技术研发双轨创新态势,形成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政府与企业协同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依托政府前瞻性与战略定力,明确主攻方向和共性技术突破口,引导共性技术领域的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现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的高效衔接。二是以战略性新兴技术为切口来瞄准共性技术研发的痛点,率先实现数据、算力、算法等智能要素的基础设施化,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企业在开源技术体系下由价值参与者转变为价值定义者,进而成为价值引领者。三是以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来打通协同技术攻关的堵点,着力畅通“政府-企业-高校”、“科学-技术-产业”的技术资源双循环,形成多价值主体共创共生的新型生产关系。

第二,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特别是在技术创新决策与数据要素融通等方面发挥引领与纽带作用,加快推动基于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基础共性技术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加快推动基于数据要素整合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协力攻克共性技术难题。一方面,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中的引领作用,支持大型领军企业在芯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形成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另一方面,发挥企业在数据要素融通中的纽带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数据要素流通利用,引导数据要素向创新链集聚,形成大型领军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的数据融通体系。

第三,建立健全创新容错机制,尤其为原生数字化企业营造社会容错氛围,不仅要大胆容错,允许企业在“无人区”先行先试,而且要科学界错,给予政策和社会支持,鼓励“技术实践走在政策之前”。一是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打造容错度高的社会和组织文化,支持科研生态系统设立科技贡献清单,注重以原始创新中的实际贡献为评价标准,摒弃简单以结果为导向的创新评价体系,让研发工作者敢坐“冷板凳”、敢创“无人区”。二是在容错基础上科学界错,划清“可容”与“不容”的明确界限,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尤其科学性保护现有规范之外的前沿共性技术,推动原始创新企业敢于持续创新、勇于开展合作。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打通“从有到优”的堵点

以共性数字技术为基础,结合区域场景,建构与数字化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网络。这既有利于将共性技术成果应用于因地制宜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充分挖掘区域资源禀赋、发挥区域自主性、促进区域间协调性,又有助于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通道,以产业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本地数据生产要素,以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

第一,将共性数字技术与区域资源禀赋深度融合,打好区域“优势牌”、“精细牌”、“新兴牌”,做好“优、精、新”三篇大文章。一是依托现有区域优势建立创新网络,以单点共性数字技术改造升级“老字号”。2024年上半年辽宁省优先借助数字技术带动旧有关联技术优化升级,将现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累计培育104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设备225万余套、337个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以及53家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企业。二是依托现有特色建立创新网络,精细化开发“原字号”,做优做强创新链。三是聚焦战略性新兴技术,围绕单点共性技术自主延伸创新链,培育壮大“新字号”,将共性技术嵌入多场景来扩展创新网络边界,带动从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到终端系统的一体化推进。

第二,以拥有单点共性技术的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为核心、共性技术为支点,建构大中小企业双向赋能的数字创新网络,实现共性技术的区域性转化。一是在“双跨”平台基础上,鼓励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基于垂直细分领域建构中小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双跨’平台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小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垂直领域反向赋能大型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轨发展态势。二是尽管当前多家平台企业已经建立众多生态社区,但这些社区的更新迭代需要众多企业共同参与。推动数字化专精特新企业将单点共性技术引入社区,打造开源社区应用创新的试验场,加强行业标准与规范,降低开源体系下技术创新风险。


推进共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通“从优到强”的堵点

在共建共享的数字经济时代,简单的区域内技术与场景对接已无法满足企业与上下游价值主体间的需求。只有推进生态价值共生共创,在环境、社会、企业等各层面合理分配生态价值,才能实现“从优到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鼓励更多价值主体从价值交易中心转变为资源共创中心与能力开放中心,支持构建多样化的共创生态体系。数据显示,60%的领先企业将选择通过建构共创生态来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一是鼓励生态主导者与参与者分类进行价值共创,针对在生态内进行技术应用创新的参与者实施基于场景需求的共创管理,而针对在生态内进行技术研发的参与者实施基于技术知识产权的共创管理。二是鼓励生态主导者与下游客户分期进行价值共创,前期以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主,后期以授权客户自主结合场景开发解决方案为主,这既实现了主导者精通技术与客户了解场景的精准对接,又推进了生态主导者对参与者的双向赋能。

第二,以数据安全、有序共创的“两步走”战略营造开放、健康的共创生态治理新环境,建设公平规范的共创生态治理。一是提升数据安全治理效能,快速建立数据产权的分级分类治理机制,完善数据要素规范化流动渠道,推进公共数据、个人数据、企业数据等全社会数据间良性互动,加强生态内数据要素融合、交易、应用的隐私保护与公共安全。二是推动生态内各价值主体有序共创,合理合法应对生态主导者与生态参与者间提供数字生产力工具模块的“个性”与“共性”矛盾,着力构建“工具-技术-服务”多层次共创生态体系,把握生态表层“百花齐放”与生态底层“自然集中”的规律,与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政策合力。


【作者:李树文 罗瑾琏;李树文系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 罗瑾琏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372118、72072128)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成果(23C10141001)】



作者简介



李树文


李树文,博士,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三批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培养对象、2024年度知网高被引/最具影响力学者、《中国人力资源开发》责任编辑,主要从事价值共创与创新突破研究。近年在《管理世界》、《心理学报》、《中国工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等期刊发表60余篇论文(第一作者30余篇),被引近1800次,H指数为25。多篇论文被《中国经济学人》(英文)、《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工商管理研究》(英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入选知网高影响力论文(前1%)、Wiley年度高被引论文榜单以及被政府和科创企业采纳,担任《管理世界》等数十本期刊与AOM、IACMR等会议匿名评审人。曾获得第10届IACMR Best Reviewer Award、2023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最佳审稿人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省部级重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企业咨询项目2项,入选全国MBA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案例3篇(百优案例2篇)、毅伟案例库案例1篇。研究成果和学术事迹被学习强国、澎湃新闻、上海科技报等媒体报道,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台怡
责任编辑:马朝晖

经管睿评 | 孙玉涛:The Visible Hand

经管睿评 | 丁永健、陈阵:加快数字贸易发展 提供外贸增长新功能

经管睿评 | 丁永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院动态、会议讲座、通知公告的发布;学院成果展示及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