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在虚实之间——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武侠精神?

时尚   2025-01-21 12:35   上海  


武侠,是虚亦是实。


论虚,武侠小说构造了完全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次元,一览侠的心灵、信仰和文化意蕴。


在江湖,侠者自由不羁独立,无视刻板规则,过着快意恩仇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为现世人所向往,这个世界是凡夫俗子的寄托,那些社会梦想无法达成时的憧憬,亦或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的逃避,统统都能在“虚境”里找到对话的角色,开启一段成人童话般的心灵奇旅。


论实,武侠小说穿插了真实事件带领读者观史读今,体现侠的责任、实战和所作所为。


侠客宇宙(尤其是金庸笔下的江湖)之所以精彩又独特,因为它有时像是历史的子集——被真实存在过的颠沛流离包裹着,又在虚构人物的一生里折射出当时生活的起伏缩影。岁月静好的桃花岛外,是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南宋风云变幻历历在目,牛家村成为契子,牵动着后世的我们与郭、杨二家共同辗转于中原大漠,在那一方看似遥不可及的希夷,我们在“史实”里身临其境。


而武侠真正牵动着偶来读者的,不是单纯的“虚”或“实”,而是“虚实之间”,我们与过往的关联。


那些对刀剑如梦的好奇永远未完待续,任凭再精密的考古挖掘也难求一解,仿佛昔日鲜活的义士根本就不存在,桩桩浩荡往事也不过南柯一梦——这份无法回溯与对话的遗憾是金庸的武侠世界让人揪心和流连的地方。


那些对报国尊师的感慨始终影响你我,侠者在每次抉择中所流露出的飒爽磊落就像火把,照亮迷茫和犹豫的内心,往后无论现世经历哪般取舍,这点光都会在是非中指明无愧于心的路。


正是在虚实相生的武侠世界里,我们见识了侠之大者,也读懂了“不完美却真实”的武侠精神——真正的大侠不仅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还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信仰。如果只有“实”,而没有“虚”,侠义行动可能流于形式,缺乏精神内涵;如果只有“虚”,而没有“实”,则武侠精神可能成为空谈。毕竟江湖从不缺天才,但少大智若愚之辈,追求正义,忠善扶弱,有责任担当,有轻重之分,强手如云奇招尽显,而“侠之大者”一颗真心胜过万千绝法,高下立现。



司马迁着墨称赞“侠”,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字里行间明喻侠的高洁,也暗指了大侠身后相互潜移默化的人与事——


我们为郭靖生母李萍的正直爱国和不卑不亢感染,为“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枉在这人世走一遭”的诀别落泪;


我们为铁木真和托雷对郭靖如父如兄的情义扼腕,虽因大义割裂阵痛余生,也依然尊重其选择,临终前一席英雄谈令人唏嘘;


我们为华筝和黄蓉与他之间的真爱而揪心,拒绝金刀驸马的坦诚,敢于解除误会的勇气,黄蓉和华筝对他的爱殊途同归,饱含敬佩,而两位女侠对彼此的真心也有尊重,实数珍贵;


我们为周伯通不拘缛节的烂漫性格莞尔,顽童虽老但心境澄明,游戏人间但不荒于嬉,点通了木讷的郭靖,也收获了忘年的友谊;


我们为洪七公的耿直和丐帮的仗义称快,侍功不骄心系弟子,不吝绝学堪称豪侠,飞鸽传书千军万马难挡黑白二派来助一臂之力;


我们更为初代师傅“江南七怪”的一诺千金打动,虽出身三教九流,没有高强武艺,但朴实无华的言传身教奠定了郭靖真诚的人生底色,他们急郭靖之所急,为郭靖的奇遇欣然,而搭上大半辈子的大漠寻人事迹更是将“守信”演绎得淋漓尽致。


反观想要靠暴力和阴谋威慑一统江山的欧阳锋、完颜洪烈等“高手”“达官”,或许注定不是真正的“侠”——过度看重名利,执迷独霸天下,势必让自己的动作变形,若将自己对社会价值判断的追求凌驾于真实身世背景之上,终难免众叛亲离。回想杨康的犹豫和堕落,有可恨也有可怜,被聪明反误而止步英年,这份警言故事现在读来仍发人自省,引以为鉴,不分古今。



历史是人类感受当下的寄托,亦是判断未来的依据。武侠不仅作为某种文学题材概念存在,而是代表了超越个人、直抵社会的思考,这一路对武侠精神的憧憬,源于真实世界的某种缺陷,我们将所有浮世中难以实现的美好情感寄托在此,又期待在武侠世界里打破俗事肉身极限,互诉衷肠、惺惺相惜。


我们之所以迫不及待地找寻失去的那一份真与勇,爱与诚,善与仁,忠与义,更多的是期待“武侠精神”的魔法作用能在普通人身上生效,郭靖所承载的侠义奇迹跨越了时间界限,如今依然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他在乱世中挺身而出“为国为民”的精神和事迹与当下全球变革的背景呼应,不经意间,点燃华夏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侠之大者”告诫后人,存活的价值并非在于自我成就的满足,而是即便在生命终结后,社会意义生命能否长久地存续。


在忙碌焦虑、信息爆炸的高压时代,武侠精神不单提供了生存意义的实现方式,也提供了平凡人生的自我心灵慰藉——在一场沉浸式的阅读和观影里重获丰富多彩的人生,这就是武侠给予平凡人最大的意义,也是它为何千百年来始终长盛不衰的缘由。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被誉为其个人创作的重大转折点,不仅因为他一改以剧情为主角色辅佐的传统武侠风格,转以人物为中心讲述历史的形式。其本人在修订版的《射雕》后记中提及:被记住的不只是鲜活的郭靖黄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裘千仞、梅超风等配角也留下烙印。


在《射雕英雄传》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代武侠大家与其笔下大侠相互成就、相互影响的影子。作为一名杰出的创作者兼出版人,金庸于1959年创办《明报》,每日撰写社评并同时更新武侠小说,数十年无间断,被海内外读者奉为迷茫探索时代的心灵圭臬。他用了三十年将《明报》办成香港极具影响力的报纸,也打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武侠巅峰。在1972年封笔,1989年卸任《明报》社长职务并在2007年辞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职务后,金庸从此退出江湖,或许,他的创作生涯也是另一种武侠精神的隐喻和缩影吧。

Evricka

剑胆琴心的自由撰稿人



ELLE特约撰稿人:Erica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