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ELLE Wonder Women全新系列#WhoisShe#,以专业报道的视角“再发现”那些了不起的女性。
2024年12月2日下午,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 Lab并不宽敞的入口处,好几十位手持长枪短炮的记者早就围成了密密几圈。两点,珍·古道尔博士将来到这里,参观旨在向她致敬的“驱动力:共情与直觉”巡回艺术展。在前几天已经见识到珍博士超高人气的工作人员显得颇为紧张,恳切地提醒了两三次:她已经极度疲劳,请不要请求合影和签名;她的眼睛不好,拍照片时必须保持距离,并且严禁使用闪光灯……所有人都开始反复检查自己的灯光和站位,安静的空气里有着明显的兴奋和焦灼。
这是全球最知名、最传奇的动物行为学家珍·古道尔博士第17次来到中国大陆,也是她的“希望之旅”在亚洲的第三站——此前两周,她去了印度孟买和中国香港;在北京度过极度忙碌的6天之后,她将继续前往新加坡和尼泊尔。对于一位90岁的老人来说,这样的工作节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而更难想象的是,过去的近40年里,她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日程——每年她都会花300多天在全球演讲和参加活动,为她一生挚爱的动物保护和关爱地球的事业奔波。疫情期间,她把这些活动搬到了线上;而一旦等到可以再次出发,她就立刻启程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继续“拯救地球”。
在珍·古道尔研究会的保护和推动下,黑猩猩栖息地的面积已超过3,400,000平方公里
当她如期出现在展馆门口的瞬间,所有镜头都对准了她,原本分散的几个大圈立刻围拢成以她为中心的一个小圈。珍博士的穿着像往常一样朴素,脖子上搭配了一条红色长围巾,衬得她那一头纯白的发丝格外醒目。她的出现本身就有一种震慑人心的力量感和信念感。即使被反复提醒和阻拦,每个人似乎都着了魔,仿佛被某种亲近的“神性”吸引,想要更靠近她一些。
在与她相处的两天里,我们清楚而伤感地意识到:她显然已经老了。
虽仍可以独立行走,但她那本就不宽厚的背如今佝偻得厉害,步伐也蹒跚。近两年她的听力下降得明显,佩戴上了助听器。有些时候,高龄带来的力不从心的疲倦感,会让她的眼睛悄悄蒙上了一层浅浅的灰色,不再有年轻时异常夺目的明亮清澈。
自从11月30日下午抵达北京后,珍博士几乎完全没有停歇,对于已经年过九旬的人来说,这无疑是种挑战。“我确实累了”和“不,我不需要休息”这两句完全矛盾的话常常间隔不久出于珍博士之口。她本人从不曾拒绝或推脱任何一场活动,但每当一场人山人海的会面结束后,她又不得不向岁月投降一会儿。
于是,团队里四五十岁的“年轻人”、一路陪同她本次中国行的北京“根与芽”机构原总干事张小海,只好做起了“坏人”,不断地提醒她走路当心,注意休息。每次遇到台阶,张小海总会贴心地提醒她“watch these steps(当心台阶)”,讲了两次之后,珍博士开始了她的“小抗议”,她总会在台阶出现时抢着先说出“当心台阶”,然后露出顽皮狡黠的笑容看着张小海,仿佛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戏谑岁月,留住童真。拗不过年轻人的时候,她也会像个家常的老奶奶,一半抱怨一半亲昵地念叨一句“你个坏小子”。
尽管有疲态,她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耐心和爱。在UCCA的每一幅展览作品前,她都会驻足观摩,专心听着艺术家的构思,偶尔提出问题。在她发现某幅作品出自一个孩子之手时,眼神里流露出了明显的温柔——动物和儿童,这是她最关注的两件事,倾尽一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黑猩猩,她于1977年创办了“珍·古道尔研究会”;为了激励青年人行动起来拯救地球,1991年她又发起了目前已经遍布70多个国家的“根与芽”项目。她曾经很多次讲过,这两件事是自己最希望被世界记住的。
截止目前全球共有超过1,200,000位年轻人参与了“根与芽”发起的公益项目
经过了会面政府官员的上午以及观看展览和与媒体互动的下午,短暂休息后,珍博士出现在了当晚的慈善晚宴上。上台讲话时,她发现后面的来宾竭力踮起脚也很难看到她,于是,她停下来,然后搬起一把餐椅,台下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赶忙上前帮她,她摆摆手,慢慢地脱下鞋子,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椅子上,随行的张小海想在一旁扶她,她又摆了摆手。“珍博士演讲的时候需要看见对方的眼睛。”张小海解释道。
她站在那里,瘦小,苍老,脸上的皱纹一圈又一圈,只有在疲惫的灰色里挣扎的那双眼睛仿佛可以照亮很远很远的地方。她站在那里整整讲了40分钟。跟她工作了很多年的人说,现在的珍博士不像年轻时会根据场合控制自己演讲的内容和长度,她每次都想要讲够,说尽。
她非常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真诚的对视——对于这个世界和每个见到她的人意味着什么,因此,她总是格外慷慨地运用自己的这种“超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不厌其烦地对着现场每个人、对着摄像机镜头再三强调:“我希望你们记住,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天,你的行为,你对人、对动物、对环境的态度,都会在这个星球上产生影响。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能做出更合乎道德的选择,就会带来巨大改变。”
她自己就是这一段话最坚持、最卓越的实践者。她相信每一个人的力量,也相信自己的姿态可以传递给每一个人,再由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层层传递出去。
滑动查看更多
珍·古道尔博士很喜欢讲故事,她说,“最能打动人心的方法就是讲故事。如果你讲了正确的故事,对方可能就会减少敌意,开始思考。”无论是面对不屑一顾的政客,还是激动到语无伦次的追随者,她都能够从她的“故事宝库”找到一些精彩的片段来开启对话。
她的故事常常从她对动物和非洲的热爱开始。她会以这个笑话开头:“从小我就喜欢动物,特别是黑猩猩。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爬到树上看《人猿泰山》,幻想能像泰山一样在非洲丛林中生活——不过,我觉得他显然娶错了人,不该是那个‘珍’!”(注:珍·波特是《人猿泰山》中泰山的妻子。)
珍博士出身并不富裕,又生活在那个鲜少有女性科学家的时代,所有人都认为她的“非洲梦”不切实际,但母亲给予了她坚定的支持。母亲告诉她,“如果你真的想要,那就必须全力以赴,抓住每一个机会。”她靠做服务员攒下了钱,来到肯尼亚,见到国家博物馆馆长路易斯·利基,他成为了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伯乐。当时,利基想要找到不受到科学理论影响、不带偏见,又对动物充满热情的人去观察黑猩猩,珍显然是非常合适的人选。1960年,珍只身去到坦桑尼亚的冈比,开始了她的研究之旅。
一开始好几个月,她完全无法近距离接触到黑猩猩,只能靠望远镜远远地观察。凭借着直觉和勇敢,她开始学习模仿它们的生活习性,爬树、吃果子、露宿丛林、发出黑猩猩的叫声……终于,“灰胡子大卫”成了第一只不害怕她的黑猩猩,让她成功加入了“黑猩猩群”。在之后多年和它们共处的日夜里,她发现这些动物不但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还拥有个性、思想和情感,这彻底改写了人类对动物行为乃至人类自我认知的理解,也让她获得剑桥大学动物行为学博士学位,成为闻名世界的动物行为学家。
从26岁正式开启黑猩猩的研究计划起,珍·古道尔前后累计度过了38年的野外考察生涯
最可贵的是,她与动物之间从来不是传统科学家与研究对象的关系,对于野生动物,她从来不想成为高高在上、随意闯入的傲慢人类。在纪录片《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中,她自嘲为“白色猿猴”,甚至谦卑地向母猩猩弗洛学习育儿经验。在这次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颁奖典礼上,她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天,她尝试递给黑猩猩大卫一颗它喜爱的油棕果,大卫接过以后扔到地下,但紧接着,“它非常温柔地捏了捏我的手指,我知道那是黑猩猩用来安抚彼此的一种方式”。那让她意识到,“它不仅理解了我的好意,还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拒绝。我们以一种比文字更古老的语言进行了交流。那一刻,我被深深打动,我明白我将永远不会停止对这些奇妙生物的学习。”那个瞬间成为了她这么多年来一直最珍惜的回忆。
怀着对黑猩猩巨大的爱,又因为看到人类源于无知、傲慢、贪婪或贫穷不断破坏着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攫取资源,20世纪80年代后期,珍博士决定将工作重心转向环境保护和教育。在世界各地演讲时,她发现大家对她提出最多的问题几乎都充满恐惧和绝望:“珍,你觉得还有希望吗?”“这颗已经被我们弄得乱七八糟的美丽星球还有希望吗?”“我们和我们的下一代还有希望吗?”
从那时开始,谈论希望和播撒希望,就成为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珍博士的《希望之书》中,她这样深刻地阐释了希望:“希望,是一个能让我们在逆境中前行的东西,它代表我们的愿望——想要什么事情发生的愿望,但也要求我们做好为之努力的准备。”
她曾深深凝视过人类的邪恶和黑暗:一生被囚禁在狭小笼子里的实验品黑猩猩、在种族清洗中失去父母的儿童、在眼前轰然崩塌的格陵兰巨型冰川……她坦言,“地球面临的问题是如此严峻,如果我去认真分析,似乎根本是无解的。”对于弥漫在这个世界的悲观情绪,珍博士有着深深的共情,但她的回答却依然坚定:“我抱有希望。”她在书中这么写道:“希望不否认任何存在的困难和危险,但也不会为它们所困。虽然周遭黑暗,但我们的行动仍然可以创造光明。采取行动并意识到我们能带来改变是至关重要的。这也能鼓舞他人采取行动,然后我们就会知道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积累下来的行动会带来更大的改变。就这样我们扩散了光明,自然也能给我们自身带来更多希望。”
"希望,是一个能让我们在逆境中前行的东西。它代表我们的愿望——想要什么事情发生的愿望,但也要求我们做好为之努力的准备。"
在中国的最后一天,来自中国各地“根与芽”的孩子们给珍博士送上了一份特殊礼物。在一段长达6分钟的视频里,这些孩子告诉她:
“嗨,珍,因为你,我去了家乡的渔村,并决定将来在那里做环境教育。”
“嗨,珍,因为你,我正在努力成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像你一样一次次走进野外。”
“嗨,珍,因为你,我决定成为古生物学家。地球上的生命经历了五次大灭绝,我希望人类能够避免第六次。”
“嗨,珍,因为你,我成为了一名国际兽医。我现在正在企鹅岛与企鹅一起工作。”
看完视频后,她问大家,“这是真的吗?不是编出来的吧?!”大家立刻齐声喊道:“当然是真的!”在她身边的伙伴看来,珍博士是个“情绪很少激动的人”“她总是那么平和、温柔”,而看完这段视频,大家惊讶地发现第一次看到她眼角泛起了泪光。
“成年人是坚实可靠的‘根’,青年人是正待长成的‘芽’。”我们相信,她一定是想起了自己30多年前在坦桑尼亚创办第一个“根与芽”项目的初心。在珍博士这位“古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芽”不断迸发,在世界各地成为下一个“珍”。这是她坚持希望、坚持前行的理由,也是我们每个人在寻找希望之旅中终有可能找到的力量。
“珍·古道尔研究会的主要任务是,给人们带去希望。”她说。
最后离开中国前,分别时,珍博士亲手送了一本签名的《希望之书》给北京之行里负责接送她的司机师傅。他们不曾相识,不曾交谈。但她坚持与他道别,说声感谢。她还说,两年之后她会再来的。
点击观看
扩展阅览:
《希望之书》
作者:珍·古道尔
希望究竟是什么?珍·古道尔结合她非凡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给出了关于希望的独到见解。
《大地的窗口》
作者:珍·古道尔
珍·古道尔用流畅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一个黑猩猩社群30年里的传奇故事。
《珍·古道尔:点燃希望》
导演:Elizabeth Leiter、Kim Woodard
类型:纪录片
珍认为年轻人才是未来,于是创立了根与芽组织,本片主要记录了近年来她通过古道尔研究会及“根与芽”为世界环境奔走的旅程。
《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
导演:布莱特·摩根
类型:纪录片/传记
从100多个小时从未公布过的珍·古道尔在野外考察和访谈的影像资料中选材剪辑,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珍·古道尔年轻时在非洲研究黑猩猩的故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