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庭彪 | 难忘新兵连里的“年夜饭”
文化
军事
2024-02-09 09:54
湖北
1964年冬季,我们一行80位崇明籍应征青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区征集入伍,并派往了东海前哨大洋山岛守备部队。那年,我们上岛后住进了岛上的一家渔家大院,新兵连就设在那里。 记得我们在岛上那阵子,岛上没有淡水,没有电,部队用水全靠上海供应,电是部队自己的发电机发的,规定时间用电。台风季节一个月收不到一封信,一个月看不到一部电影,一个月洗不上一次澡已是家常便饭的事了。岛上的猪肉和蔬菜更是奇缺,一个月里吃不上一顿猪肉也是常有的事。后来部队官兵自己在岛上养猪种菜,部队的伙食才得以改善。 部队凡逢过节总要会餐,除夕晚上有年夜饭会餐。1965年2月1日星期一,正是农历除夕,俗称“大年夜”。也是我们这批新兵第一次在部队吃上了第一顿“年夜饭”。 春节前两天,新兵连各班抽一名战士到炊事班帮厨,虽然帮厨是辛苦活,但个个任劳任怨,乐此不疲。猪、羊肉先“解冻”、再分割清洗,然后油炸、锅蒸。久违的年味从伙房四周溢出,如云雾缥缈,凡路过的都自觉、不自觉地深深地吸一口。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那个香、那个馋、那个盼啊,无以言表。 年夜饭的好坏,全凭炊事班的手艺。新兵连的炊事班是从部队机关“大灶班”和“小灶班”(注)抽调来的优秀炊事员,班长是山东人,上士军衔,入伍后在师属机关培训过三个月,他有一手烹饪绝技,可称得上烹饪“土专家”。 年夜饭开始了,新兵们都换上了新军装,列队唱歌,然后兴高采烈地步入饭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各桌上摆着的大盘扣肉条、红烧四喜丸子、五香酱牛肉、醋拌松花蛋,还有洋山岛特产海蛰丝、糖醋大黄鱼,饭厅门口堆放着一箱箱从上海购来的正广和汽水。席间,部队潘副政委,孙参谋长也来了,与我们这些新兵一起过“大年夜”,官兵同乐。周克昌连长招呼大家倒上白开水或汽水,请黄指导员讲几句……大家端起茶缸子兴奋无比、笑逐颜开、满面春风,酒没喝一滴心却已经醉了。 我们这批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逃”出来的农村青年,实在是饿透了。那晚,水饺吃得最多的是一个小个子新兵叫秦国勤,他竟然吃了80多只,真是人小能量大呀,我也吃了50只。 吃好年夜饭,我们又整队集合,一路上唱着“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等革命歌曲,向部队机关大礼堂进发,去观看上海市人民春节拥军慰问团的慰问演出。 如此隆重“奢侈”的“大年夜”,这是我们在家时从来没有过过的。第二天大年初一,我把在部队第一次过上这超级版豪华型的“大年夜”当作特大喜讯写信给所有亲朋好友进行炫耀。 一晃60年过去了,但在部队第一次过大年夜,吃“年夜饭”的光景却像是昔年烟景,萦绕着无尽的思念……。 忆往昔峥嵘岁月,60年弹指一挥间。这一切仿佛是刚刚发生的事,清晰如昨,是我一生中挥之不去、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是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们青春与理想的记忆!
作者简介:
季庭彪,男,中共党员,复员军人。曾任国营农场副连长,央企直属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支部生活》通讯员。业余爱好写作,曾在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支部生活》等各类报刊上发表过二百多篇新闻、通讯、散文。现已退休,定居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