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不只是个文学大家,他对文物也喜爱。这从其友人弟子笔下,可有所了解。
抗战时期,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任教,虽生活艰苦,并不宽裕,可玩玩小古董,买点有限的坛罐杯盏,还是容易办到。当时也来到昆明任教的学者施蛰存,因为先前在上海编辑刊物,结识沈从文。他们还有文物方面的共同爱好。 当时昆明有条福照街,有夜市,里面摆开五六十个地摊。施蛰存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沈从文遂成为我逛夜市的伴侣。”这些地摊,大都是家用器物一类,他们没有兴趣,可偶尔也会有意外收获:“有一次,(沈)从文在一堆盘子碗盏中发现一个小小的瓷碟,瓷质洁白,很薄,画着一匹青花奔马。从文说,这是康熙青花瓷,一定有八个一套,名为‘八骏图’。” 沈从文收到这个康熙八骏图瓷碟,非常高兴。他告诉施蛰存,自己专门收古代瓷器;瓷器中,又专门收盆子碟子,在北平家里,已有了几十个明清两代的瓷盆。 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有篇文章《我的老师沈从文》,其中写到沈从文收藏的缅盒(缅盒是漆器,朱漆细花,有层格。清人诗文中曾说,云南人在缅甸经商,买缅刀,送男子;买缅盒,送女子。):“在昆明,他(沈从文)不知怎么发现了一种竹胎的缅漆的圆盒,黑红两色的居多,间或有描金的,盒盖周围有极繁复的花纹,大概是竹笔刮绘出来的,有云龙花草,偶尔也有画了一圈趺坐着的小人的……他每回进城,除了置买杂物,就是到处寻找这东西。他大概前后搜集了有几百,而且鉴赏越来越精。” 后来,汪曾祺也与老师一起去“淘宝”:“我常常随着他(沈从文)满城乱跑,去衰货摊上觅宝。”“有一次买到一个直径一尺二的大漆盒,他爱不释手,说:‘这可以做一个《红黑》的封面!’”《红黑》是此前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创办的杂志,虽已停刊,可用了心思,所以多年后他仍想念不忘。 除去这种缅盒,沈从文对苗族的绣织品也有兴趣。“有一阵又不知从哪里找到大批苗族的挑花。白色的土布,用色线(蓝线或黑线)挑出精致而天真的图案。有客人来,就摊在一张琴案上,大家围着看,一人手上捧着一杯茶,不断发出惊叹的声音。”汪曾祺跟老师的时间长,从昆明回到北京的情况,他也了解:“抗战后,回到北京,他又买了许多旧绣货,扇子套、眼镜套、槟榔荷包、枕头顶,乃至帐檐、飘带……后来又搞丝绸,搞服装。” 此种情形,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也提到过。抗战后回到北京时,她如此描述沈从文家:“这时他家除书籍漆盒外,充满青花瓷器,又大量收集宋明旧纸。三姐觉得如此买下去,屋子将要堆满,又加战后通货膨胀,一家四口亦不充裕,劝他少买。” 由此看去,沈从文后来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确有自己对各种文物由衷爱好的成分。
初稿写成于我们的家乡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洪湖岸边汴河镇剅口街道匡家祠堂村; 稿成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江南离骚湖湖畔屈子屈原吟诗阁说诗楼天问斋羊城花园。 作者简介:作家诗人匡天龙,笔名有流沙、流沙江、流沙江河、洪湖浪、洪湖浪涛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汴河镇剅口匡家祠堂村匡家湖街人,祖籍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渣津镇匡家村人,1976年中秋节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现任广东省广州市金火学校校长。有著作多部。诗观:诗是有趣的灵魂在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