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庆祝端午节

文化   2024-06-11 19:38   湖北  


关注《学以致其道》,更多精彩等着您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在过端午节时,许多地方都有赛龙舟的节庆习俗,为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元代吴廷晖《龙舟夺标图》描绘了这一场景,画中夏意渐浓,河水初涨,岸边绿树成荫,两艘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河中争先恐后地疾驰,船上旗帜招展,戏台上精心装扮的演员表演着节令戏文,乐手忙着敲锣打鼓,桨手伴着锣鼓的节奏紧张地划桨,将比赛氛围推到高潮。

  元代吴廷晖《龙舟夺标图》

    位于画面正中的龙舟最为富丽堂皇,众多仆从或恭立舟上,或用力扳桨,体现出这艘龙舟的主人身份高贵。主人夫妇安闲地坐在舟上专门设立的亭中,近距离观赏着奋桨争先的场面。大龙舟边还有一只小船并行游弋,隐约可见船中衣着鲜艳的侍女们在挥扇谈天,几个仆人正从船篷下取出食盒。不远处的树荫下,两艘龙舟整装待发;河岸上,游人成群结队地观看、助威,树丛里掩映着庄严的仪仗队。画中描绘的景象颇有气势,又不乏精致。

  早在《穆天子传》里,已经出现了周穆王“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描述,《淮南子·本经训》亦载:“龙舟鹢首,浮吹以娱。”但那时的龙舟和端午节尚无关联,只是将船只装饰成龙形,以此来彰显威严。封建时代的帝王被称为“真龙天子”,专供皇帝乘坐的船也叫龙舟。隋炀帝登基后,曾乘坐豪华的龙舟船队游幸各地,“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史载炀帝乘坐的龙舟长二百尺,舟上建有四重殿阁,金碧辉煌,锦帆彩缆,尽显其骄奢淫逸。李商隐在《隋宫》一诗中讽道:“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在南朝《荆楚岁时记》中,描述了端午节竞渡的习俗,以此纪念屈原,不过当时使用的很可能是普通的船:“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到了唐代,不仅在端午节举办竞渡,江南地区在二月初一中和节也组织竞渡。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龙舟竞渡常集中在三月,比赛地点在金明池,众船竞夺锦彩、银碗等“标赏”,热闹非凡,还有“水戏”杂技表演吸引游人。许多宋诗都写到了竞渡的盛况:“十顷西池碧近天,春深调马教龙船。”“却忆金明三月天,春风引出大龙船。”南宋临安在西湖竞渡,从正月延续到秋季,但竞赛的规模整体不如北宋时期。在宋代,除了首都,其他地域的龙舟竞渡也很兴盛,特别是水网纵横的南方各地,将这一活动传承至今。

  在今天的珠三角地区,端午龙舟竞渡堪称轰动全城的盛事,还诞生了专为比赛选手准备的食品。一首广东儿歌里唱道:“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以往过端午时,划龙舟选手都要事先准备炒米饼。炒米饼用炒米粉加上芝麻和糖做成,质地扎实、不易变质,别名“龙船饼”。因为比赛时间往往长达一天,龙船饼可以帮助选手们及时补充体力。现在的龙船饼更为精致,以杏仁核桃酥、莲蓉酥、鸡蛋糕等酥软香甜的点心为主。龙舟竞渡结束后,广州乡间还有全村聚餐吃“龙船饭”的传统,宴席上不仅有白切鸡、脆皮烧猪等丰盛的“硬菜”,还有用豆角丁、辣椒丁、咸萝卜丁、花生合炒的“龙船丁”,它可以帮助搏击风浪的选手驱寒祛湿,也寓意“人丁兴旺”。

      初稿写成于我们的家乡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洪湖岸边汴河镇剅口街道匡家祠堂村

       稿成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江南离骚湖湖畔屈子屈原吟诗阁说诗楼天问斋羊城花园。


作者简介:作家诗人匡天龙,笔名有流沙、流沙江、流沙江河、洪湖浪、洪湖浪涛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汴河镇剅口匡家祠堂村匡家湖街人,祖籍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渣津镇匡家村人,1976年中秋节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现任广东省广州市金火学校校长。有著作多部。诗观:诗是有趣的灵魂在诉说。

学以致其道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