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曹操生前最惋惜的谋士,他曾在赤壁之战后说过:“如果郭奉孝还在,我一定不至于到这地步”!因此很多人认为,郭嘉的英年早逝,是诸葛亮能够三分天下的机会。
更巧的是郭嘉去世于207年,诸葛亮也是这一年接受了刘备三顾茅庐。所以不少人将曹操的赤壁遗憾,与诸葛亮、郭嘉的巧合同年结合,创造出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
并认为如果郭嘉不死,曹操赤壁之战就不会败,诸葛亮也不会有机会三分天下。那么历史上的郭嘉究竟如何呢?
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三国志》
首先,郭嘉的定位与诸葛亮不同,他是曹操的专职谋士、类似于顾问。这样的谋士曹操不止一个,之前的戏志才做得也很好。只是戏志才早逝,曹操让荀彧再推荐一个,荀彧就给了郭嘉机会。
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原 诸君勿复言。” ——《三国志》
诸葛亮却是不可替代的,关羽、张飞不悦时,刘备都肯定道——诸葛亮对他来说是如鱼得水,见到就离不开!谋士可以有很多,但谋主只有一个,曹魏阵营与诸葛亮身份相当的是荀彧。
此外,《隆中对》是要远胜“十胜十负论”的。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着清晰的可执行步骤: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跨有荆益,待天下有变;一路出秦川,一上将攻宛、洛;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战略环环相扣,且步骤层层推进、可执行。
蜀汉建立全过程,在诸葛亮三顾茅庐面试时,就给刘备交出了完美答卷。而且这一套规划前后十多年,除了最后关羽兵败荆州,无一点没有执行成功,这是很恐怖的面试者。
郭嘉的“十胜十负论”,当然要点很多,十种不同方式肯定曹操一定会赢。但不刻意查看,有一点能让人记住吗?而且全部是说我们一定会赢,但却没讲一丁点怎么做才能赢。
鼓励人心可以,作为规划完全没有步骤。别说像《隆中对》一样,预料以后十多年发展,就是对官渡之战也没有任何指导性意见,这一点诸葛亮完胜。
那郭嘉有没有比诸葛亮强的优点?
有,预测孙策会被刺客刺杀,郭嘉做到了一个谋士的极致。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三国志》
曹操官渡之战时,孙策想偷袭许昌,曹营上下惊慌。郭嘉大胆预测:孙策平江东杀了很多英雄,得罪了很多人;他本人又骄狂,不注重自保;迟早会被刺客刺杀,死在小人手里。
孙策果然被许贡家臣杀害,这个妙算确实精彩。郭嘉肯定有很多分析,但刺杀毕竟是随机事件,这种过于大胆的预言郭嘉肯定做过不少。孙策这次正好被刺杀成功,这种叙事方式也会有“无巧不成书”的因素。
在识人和谋算上,郭嘉确实可以说更胜诸葛亮一筹。但诸葛亮太全面了,全面到需要用郭嘉+荀彧+荀攸一块对比!
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三国志》
《三国志》作者陈寿,赞扬郭嘉谋略方面与程昱、董昭等齐名,荀攸特殊一些,曹操很多具体战术指导都是他来做的。
如果界定身份,郭嘉是参谋、顾问;荀攸是特殊的军事参谋;荀彧是政务第一;他们三个加起来,才能与白帝城托孤前的诸葛亮一人抗衡,就这诸葛亮还多出个外交——出使过东吴!
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又一次完美蜕变,彻底把文武双全演绎到极致。刘备夷陵之败,将精锐损失殆尽,南中四郡直接反了。诸葛亮文武一把抓,平定叛乱、恢复生产、治理国家、安定秩序,硬生生将灭国边缘的蜀汉拉回来。
并且完成了五次北伐,将优势兵力的司马懿压制的死死的,他又成为了事实上的征北大将军。这种长期统帅三军的经历,别说同时期的谋士没有,就是君主孙权也有所欠缺(合肥战张辽打得很烂)。
只有曹操、刘备这两个从零开始的创业君主,才有这种军政齐抓的机会,这也是诸葛亮会进入“武庙十哲”的原因!
所以一定要明白,白帝城托孤前的诸葛亮,固然已经精彩绝伦。但见证过白帝城托孤后的诸葛亮,才明白为什么提起“丞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诸葛亮!
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孙权
孙权作为同时代君主,是用周公、伊尹对标诸葛亮白帝城托孤后表现的。这样的殊荣,上下几千年才有几个?
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三国志》
这是郭嘉完全不能比的!当然郭嘉英年早逝时,曹操也曾对荀攸表露心声:“我岁数和你们差不多,只有奉孝最小。本来想将天下事托付给他,奈何他英年早逝啊”!
曹操对郭嘉有过这种期望,但经历毕竟差得太远太远,而且历朝历代那么多接受托孤的人里,诸葛亮的成就也是独一档。
所以郭嘉固然很优秀,但与诸葛亮相比差得还是太多太多。特别是白帝城托孤,到星落五丈原期间的蜕变,使得诸葛亮对比曹操、刘备两个创业之君也不逊色分毫!
至于赤壁之战后曹操感叹奉孝若在,也不过是指桑骂槐,表达自己对其他谋士的不满。但荀攸、程昱真的没有一点有用建议吗?还不是当时曹操自己志得意满,已经听不进去建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