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颁布一条命令,从此蒙古勇士再不抛尸荒野,400年后却害惨一明朝皇帝

情感   2024-10-09 23:00   河南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凝视着远方,心中涌动着对子孙后代无尽的期许与担忧。他深知,草原上的生活虽自由奔放,却也充满了无尽的争斗与战火。为了保护自己的子民,为了维护蒙古帝国的荣耀,他颁布了一道前所未有的铁令。

这道铁令,关于生死,关于荣耀,更关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异战争。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明朝正德十三年,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的倒霉蛋——明武宗朱厚照,这位以“贪玩好色”著称的皇帝,突然心血来潮,决定亲自率兵出关巡边。这一巡,可巡出了大事!他正巧遇到了新近崛起的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达延汗,率领五万大军进犯明朝边境。

朱厚照一看,这哪行!我的地盘我做主,岂能容你胡来?于是,他二话不说,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调集长城一线的军队,与达延汗的蒙古骑兵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场战役,史称“应州之役”,一场让后世历史学家们啧啧称奇、百思不得其解的战役。

双方兵力相当,各有五万人马,战斗打得那叫一个激烈。明军方面,火炮、弓箭、长枪、短刀,各种武器一应俱全,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持利刃,严阵以待。而蒙古军则以其擅长的骑射为主,马匹健壮,骑手矫健,箭矢如雨,准备给明军一个措手不及。

随着一声令下,双方大军如潮水般涌向对方,战斗瞬间爆发。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战场上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明武宗朱厚照更是亲自披挂上阵,手持长剑,在战场上左冲右突,英勇无比。他的身影在敌阵中穿梭,如入无人之境,一时间竟成为战场上的焦点。而蒙古军的小王子达延汗也不甘示弱,指挥着部下一次次冲锋,试图突破明军的防线。

五日五夜的激战,双方士兵都拼尽了全力,然而,当战斗结束时,统计出来的伤亡数字却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明军阵亡52人,蒙古军阵亡16人,总计68人!这对于一场十万大军参与的战役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可不是野史张口就来,而是有明确的史书典籍记录。据《明武宗实录》记载,这场战役双方阵亡人数加起来竟然只有68人!是的,你没听错,十万人打了五天五夜,最后只死了68人。这简直就是奇迹!

每一个奇葩事件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更加离谱的真相。这一大奇迹的发生最终要归功于成吉思汗颁布的那条铁令。

成吉思汗,这位蒙古帝国的创始人,不仅是个军事天才,还是个非常珍惜战士生命的统治者。他深知,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死后如果不能落叶归根,那将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于是,他规定:出征的士兵如果能将战友的尸体带回家乡并帮助安葬,那么这个士兵将会获得死去战友的所有女人和财富

这条命令,如同草原上的风,无形却强劲,影响着蒙古子孙的命运。他们在战场上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执着与勇气,每次战斗结束后,蒙古士兵们都会不顾一切地抢回战友的尸体,生怕被敌人抢走。而明朝这边,也有类似的军功奖励制度。明军士兵如果能带回蒙古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升官发财的机会。这诱惑可不小,明军士兵们自然也是拼了命地去砍蒙古人的脑袋。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蒙古人的脑袋怎么这么难砍?每次战斗结束后,明军士兵们往往只能带回几个蒙古人的首级,而蒙古士兵们却能轻松地带回大量战友的尸体。

原来,蒙古士兵们早就想好了对策。他们三人一组,其中一人专门负责用钩镰枪和套索抢回战友的尸体。一旦有战友战死或受伤落马,这个负责抢尸的士兵就会立刻冲上去,用钩镰枪或套索将战友的尸体拉回马背上,然后迅速撤离战场。

这样一来,明军士兵们就算再勇猛,在蒙古士兵的这种“抢尸大法”面前,也显得十分力不从心。所以,每次战斗结束后,明军士兵们往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蒙古士兵们带着战友的尸体扬长而去。

而蒙古士兵们呢?他们不仅带回了战友的尸体,还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奖励。有的士兵甚至因此摆脱了奴隶的身份,获得了自由和财富。只是可怜了那些战死沙场的蒙古士兵们的女人,他们失去了家中的主要战力和心中挚爱后,还要被迫嫁给不认识的男人。只因在那个时代的草原上,女人被视为男人的附庸,是没有独立意识的物品。

不过话说回来,这场战役虽然奇葩,坑苦了明武宗,但这位皇帝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他不仅亲自上阵杀敌,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他成功地将蒙古军队击退,保卫了明朝的边境安全。

说来也怪,这场奇葩的战争之后,明蒙两边竟然开始“握手言和”,贸易往来频繁,边疆地区也因此迎来了难得的和平时期。同时,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们研究明蒙关系、军事战术和战争文化的重要资料。看来,有时候,一场“不正经”的战争,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总之,应州之役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场战争了。它以其独特的战争场景、奇特的伤亡数字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而著称于世。它像一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在这场战役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士兵们的卓越风采和独特战术,也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和平的珍贵与对生命的尊重。



汉史钩沉
以文论道,以史为鉴!交流人人自由,观点尽有百家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