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爆句粗口,结果火了2000年,至今仍是人们口头语,经常对孩子说!

情感   2024-09-09 22:21   河南  
在中华民族浩瀚历史长河中,孔子,这位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温文尔雅的君子也曾因愤怒骂出一句脏话,这句脏话不仅没有被历史遗忘,反而流传千年,成为了现代人口中的“口头禅”。那么,这句脏话究竟是什么呢?
孔子有个弟子叫宰予,别看名字起得五大三粗,人却很有文化。宰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比孔子小29岁,以思维活跃、能言善辩而著称,是孔子门下“孔门十哲”之一,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然而,正是这位才华横溢的弟子,却让孔子在一次愤怒中骂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脏话。
宰予在学术上并不盲目遵从老师,他具有极强的独立思辨能力,经常就某些问题与孔子展开激烈的辩论。比如,对于孔子倡导的守孝三年,宰予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会导致社会事业荒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他主张守孝一年即可。这一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对传统礼制的挑战,也引起了孔子的不满。尽管如此,孔子并未直接否定宰予,而是反问他:“只守丧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予坦然回答:“心安。”这一对话,不仅展现了宰予的独立思考精神,也反映了孔子对学生思想的包容与尊重。
如果说宰予在学术上“特立独行”还能让孔子保持理性和宽容,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一次“懒惰”行为,彻底激怒了孔子。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孔子正站在杏坛之上,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微风拂过带来阵阵清凉。他手持竹简,声音洪亮而富有磁性,向围坐的弟子们传授着关于“仁”与“礼”的深刻道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引领着弟子们探索智慧的海洋。
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学习氛围中,宰予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坐在人群中,眼睛虽然偶尔望向孔子,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与周公、孔圣人的教诲做着无声的斗争。
春天的午后总是让人犯困,宰予也不例外。渐渐地,他的眼皮开始打架,头也一点一点地往下垂,最终抵挡不住困意的侵袭,进入了梦乡。
孔子见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既为宰予的才华所欣赏,又对他的懈怠感到严重失望。索性丢掉竹简,拂袖而起,留下了那句千古流传的佳话。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论语.公治长》
这段话的大意是: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看到后非常生气,骂道:“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进行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呢?”接着,孔子又感慨:“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腐烂的木头,粪土垒的墙壁,显然都是十分粗鄙的东西。从孔子这样温文尔雅的大学问家嘴里说出来,更显得愤怒和无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倾尽毕生精力去培养学生。
然而,面对像宰予这样聪明伶俐却又不珍惜时光的学生,孔子也感到力不从心。他用最严厉的言辞来批评宰予,希望他能迷途知返,但实际效果却不得而知。这种无奈,或许正是所有教育孩子的人都会遇到的共同难题。所以跨越千年,朽木不可雕,也没有被人遗忘。
不过,和所有教育者一样,孔子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宰予的严厉批评,实际上却透露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复杂情感。他并非真的认为宰予无可救药,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激烈的言辞唤醒宰予的斗志,让他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孔子在认识人方面的深刻变化,从最初的“听其言而信其行”到后来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这种变化正是基于宰予的言行不一。
令人欣慰的是,这块“不可雕的朽木”从此发愤图强,不再随风摇摆,而是深深扎根于儒门的土壤之中,汲取着每一滴思想的雨露。经过无数春秋的更迭,它终于蜕变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了孔子众弟子中让人注目的存在。
宰予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为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被追封为“齐侯”、“临淄公”、“齐国公”,并在明嘉靖九年被奉为“先贤”,从祀孔庙。
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孔子,在得知曾经痛骂的爱徒如此大成就时,会不会欣慰的抚抚胡须,展颜一笑呢?

汉史钩沉
以文论道,以史为鉴!交流人人自由,观点尽有百家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