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天地英雄气 丰碑铸英城——忆四战四平中的战斗英雄(四十九)

民生   2024-11-23 12:02   吉林  



天地英雄气 丰碑铸英城

——忆四战四平中的战斗英雄(四十九)

赵志军(根据陶淑文回忆整理)









收复战功臣宣传员、救护英雄 陶淑文




1947年冬,东北民主联军一边开展冬季攻势,一边扩军。我于这一年的10月10日在家乡齐齐哈尔市,在老师的带领和自己积极要求下参军。那一年我还不满12岁。我参加的部队是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21师政治部宣传队,纵队司令员是邓华,政委吴富善,师长李化民。在当时战争的环境下,师宣传队与师直属机关在一起,不作战时,以文艺宣传形式对部队和当地群众进行政治宣传,作战时进行战勤工作。

参军后我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东北野战军在1948年3月进行的四平收复战。我所在的7纵首先是担任扫清四平西北三道林子高地地堡群的任务。总攻开始后,又从西南方向海丰屯、新立屯往城区突入,全部肃清路西区的国民党军。

战斗打响前,宣传队的同志做了分工,男同志带领支前民工组成担架队。由战场上把伤员抢救下来,送到包扎所。女同志负责在包扎所照顾伤员。战地包扎所设在离战场十余里地的一个高山坡上,站在山坡上,四平就在眼底。在包扎所,我第一次看到战场上救下来的伤员流那么多血,感觉很害怕。当担架队把一个个伤员抬进屋子,我看到有的伤是被地雷炸的,有的伤是被子弹打的,有的伤是被炮弹炸的,伤势都很严重。有一个伤员头部重伤,已经不省人事,伤员的伤口都在流淌着鲜血,医生都在全力以赴地救治。我当时吓得站在屋子里不知所措,一位医生看出了我害怕的样子,他对我说:“小同志,不要怕,这些负伤的同志都是我们的战友,我们是他们坚实的医疗保障。”听了医生这番话,我就有了勇气不再害怕了。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第一站就是前线包扎所,在这里医生为负伤的战士紧急处置伤口,包扎好伤口后,等待转运到野战医院的担架队来运送。在包扎所,我们担负的任务就是护理伤员,每个伤员的伤势有变化时,我们就报告医生。我为伤员擦洗掉脸上和手上的鲜血。有一点空暇,就给伤员喂点白糖水或稀粥,为他们补充营养,同时,还及时观察伤员的伤情,注意他们有什么要求。那些负了伤的同志都很坚强,没有人喊叫,都坚守着自己在战前的承诺:“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伤员被一批一批的送来,又一批一批转走。

攻城的枪炮声逐渐远去,包扎所里有战斗经验的同志们说:“攻进去了,正在开展巷战。”3月13日早晨,枪炮声渐渐停了下来。我走出包扎所,见一轮火红的太阳在四平市天空升起。这时,从山下走来一位个子高高的干部,腰上挂一支手枪,从着装上看,便知道这是一位新四军出身的干部。他的右面肩膀上吊着白色的绷带,那是在战场上包扎的,他是自己从战场上走下来的。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对我说话,还是自言自语,他大声说:“这回是打下来了,四平终于收复了!”这是一个胜利者的形象,他一直存在我几十年的记忆中。

攻打四平的战斗胜利结束后,宣传队的同志们又集中到一起排练节目。分队长郭云芳很快与另外两位大姐一块,用一天的时间把我身上穿的有许多血迹的棉军衣拆了,让我围着一床棉被在炕上坐着。他们不仅把棉衣拆了,还剪裁小了一些。等到傍晚,我就穿上了既干净又合身的棉衣棉裤。第二天,全师召开庆功大会,师部领导机关奖给宣传队一面旗帜,上面四个大字“伤员保姆”。不作战的时候我们是宣传队,作战的时候我们就照顾伤员,当伤员的保姆,我们感到非常光荣。全师的庆功大会是在四平市一个破损建筑物里开的,建筑物的穹顶被炮弹震塌了,露出一片蓝蓝的天空,我也立了一个小功,是师政治部程主任给我请的功。这是我参加革命后第一次立功,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在庆功会上,主持人为了活跃会场气氛,大声说:“欢迎咱们师最小的战士,也是咱们小功臣小陶上台讲几句!”我就勇敢地走上台说:“我们要保持光荣,发扬光荣,不骄不躁再立新功!”开完会后,我就穿着那身刚刚拆洗干净的军装,和同志们一块演出了宣传队新编的节目,《歌唱咱师的英雄们》。

如今,70多年已经过去,当年的小兵已成耄耋老人,但我永远忘不了四平收复战那场战斗,更忘不了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是为了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

编辑 | 许  新  关婧格   校对 | 傅  光

主编 | 冯  吉  值班编委 | 刘  莉  执行总编 | 庄 力



四平日报新媒体中心



四平微报
新闻资讯,民生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