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案件频发,对学生群体的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开展网络防诈骗安全科普尤为重要。
1.“冒充公检法”诈骗: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威胁、恐吓被害人涉嫌刑事犯罪,要求被害人配合调查,并发送虚假“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使被害人陷入恐惧,再让被害人进行资金清查或者将钱转入公检法指定账户,以自证清白。
2.虚假购物诈骗:骗子通过社交软件、网页、短信等渠道发布商品广告信息,通常以优惠打折、0元购物等方式为诱饵,待受害人购物付款后,就将受害人拉黑,受害人也未收到约定的商品、货物。
3.兼职刷单诈骗:犯罪嫌疑人通过网络平台去宣传网上兼职,以一些“先垫付高回报”的噱头诱惑学生去参与刷单这个行为,一开始是小额的几笔会迅速的把奖金回报给学生,当学生尝到甜头后,不法分子会要求刷单的金额越来越大大,学生垫付的资金会越来越大,当不法分子觉得这个学生已经诈骗不出更多钱时会跟学生直接切断联系。
4.“冒充熟人”诈骗:犯罪嫌疑人在盗取他人QQ、微信或微博账号后,通过查询该账号的通话记录、备注名等信息找到与该账号关系比较亲密的人,以需要借用银行卡而不是直接借钱的方式降低对方的警惕,将事主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预留手机号和银行验证码骗走。
1. 增强防骗意识:对任何要求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号或支付信息的请求保持高度警惕。正规机构不会通过非正式渠道(如短信、社交媒体私信)索要敏感信息。
2.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在公共平台上公开过多个人信息,避免在不可信的网站或应用上填写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财务信息时更应慎重。
3. 使用安全工具:电脑和手机都应安装并定期更新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以防止恶意软件侵入。
4. 核实信息来源:收到可疑消息或链接时,先通过官方网站或客服电话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点击不明链接。
5. 培养良好习惯:养成定期更换重要账户密码的习惯,并确保密码强度足够高。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此同时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我们一起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网络诈骗安全的意识 为我们的寒假保驾护航。
文字 | 狄琴亚 袁畅(学生)
编辑 | 焦然 刘晨莹(学生)
责编 | 团总支 方洁
编审 | 党总支 谭芳
总编 | 党总支 迟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