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021 论坛回顾丨开启多学科交融的思维碰撞

文化   2024-10-28 22:32   上海  

2023 ART021期间成功举办十余场主题论坛活动,多位学者、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和跨界专家等汇聚一堂,深度讨论人文艺术与行业话题。ART021作为专业且备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博览会,始终致力于以公共论坛日程推动思维碰撞与知识生产。本期我们回顾部分论坛的精选发言内容。



Vol 1. 融生—时尚与艺术 融合与共生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苏芒:时尚能够为艺术带来更多的关注,因为它可以让艺术以及艺术所携带的精神触达到更多的人群,起到媒介的作用。时尚把晦涩的艺术杰作以高度提炼的方式赋予在作品中,这样会达到超强的传播。越来越多艺术家与时尚合作,通过时尚的力量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艺术,这会打开大众想象力的大门。

Charmaine Ho:艺术领域的时尚与跨界合作特别多。我发现从许多国际艺博会到上海的博览会,都有时尚品牌做支持。于我个人的品牌而言,一方面,艺术是我的灵感来源,我特别受到安迪·沃霍尔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也积极与年轻艺术家们合作,给艺术和时尚更多结合的尝试,更加普及化与生活化的形式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得到。

肖戈:以前时尚、艺术都是为君主与宗教服务,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后使得时尚和艺术能够为大众服务,所以说时尚和艺术是同源的,其一是经济同源,时尚和艺术几乎同时进入了市场化,包括在那个时期开始产生博物馆、画廊等。其次是消费主义同源,艺术与时尚有了消费性质,因为它们都是不断更新的,有时效性,才能刺激消费。

鲍栋:本雅明看来,时尚实际是关于“当下”的问题。每个时代都有时尚,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特殊的“当下”。然而, 难点在于百年后它还是否存在。好的艺术会把当下变成永恒性的。艺博会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突出瞬间的当下。同理,电影节、体育赛事等盛会,都是在推动制造时尚与潮流。
我认为应该发明一个词叫“审美GDP”,我相信这几年以及往后这十几年,是我们的社会审美GDP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是必然的现象。可以适用在美术馆、时尚、旅游、各种文化消费上,当然也包括收藏领域。人们来看博览会,发到社交媒体,这都是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对比以前而言,大多数人觉得看博览会和看展览,是专业人士做的事情。我们去欧美的博览会,可以看到观众审美素质非常高,对艺术很了解,这是发展后的结果。我认为中国也会很快到这种程度,甚至东部几个城市已经有这样的现象。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变得的更有挑战,因为大众审美的水平提高了,艺术家也得提高才行。




Vol 2. 谈当下的艺术市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谢晓冬:2000年后艺术市场加速拓展,今天看到的很多天价艺术品都是在这二十多年形成的。现当代艺术的板块起涨与供需结构有关系。为什么艺博会的人气越来越旺?也与此有关。艺术家还在创作,这个行业就会持续存在和发展,只是会有调整,但有一颗平常心很重要。

刘益谦: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进入二级市场时,当代艺术更多是一种符号,就像张晓刚、王广义等人的作品。现在当代艺术已经演变为一种时尚趋势。如今全球化教育体系已经慢慢在年轻社会群体里产生了,他们更关注自我的创造。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才30年。90年代拍卖行业刚在国内兴起的时候,一张画只拍卖一两万块钱,现在一张画能拍卖多少钱?说明市场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我相信二十年以后,交易量、成交量这些会继续增长。这和二十年前到现在的过程是一样的。

赵旭:艺术品是非标的商品,一种个性化的商品,甚至是一个圈子。它可能并不会完全跟着经济形势走,艺术市场是非标的小众圈子。未来的热点会不停的变,但我觉得市场永远会在,藏家永远会在。




Vol 3. 数字艺术的当下与未来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王英菡:数字艺术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的收藏如何更好的向公众展示?如何更好的保存?都是现阶段急需探讨的问题。

欧晋翘:在创立TRLab初期,我有个很坚定的想法: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深度探索不同种类的艺术。TRLab和艺术家蔡国强合作的数字烟花项目缘起于很多人喜欢蔡老师的作品,但因为安全因素无法对烟花或其他媒介进行深入了解。因此蔡老师感到一些遗憾。但他很愿意尝试新的不一样的内容。于是在数字艺术世界,我们创造了巧妙的集合:藏家可以先购买烟花包,之后学习燃放烟花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日期、天气与地点等。在此之后,藏家可以自主选择在什么条件下燃放烟花包,留下自己的痕迹。这是一个与艺术家共创的过程。

李东昱: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在收集数据、计算数据等方面人类比不过AI算法,在一些人看来AI是完美的、无所不能的。但是,完美不是我们要做的,更吸引我的艺术是人的某方面缺陷、知晓万物能力的缺乏,或是在文化背景与生活经历不同的情况下,被创造出独到的见解与想法,这样的艺术观念更立体、更丰满。AI对艺术来说只是辅助的作用,保留艺术的独创性和创新性是我们的根本原则。

苏芒:我们现在好奇的是:技术是艺术吗?如果大胆一点,设想几百年后的未来,当一切都关乎于科技,我们还会问出这个问题吗?今天的科技水平在很多方面可以使人们满足多年以来的幻想,对于艺术家来说,科技可以完全呈现脑海中幻想的场景,这在以前很困难的。科技给艺术家更加自由与无限的手段。好的艺术家总是会思考自己如何革新、颠覆旧有的语言和形式。

黄韵奇:在非常理想的情况下,以及现在最前沿的数字艺术发展方向便是人与算法共创,这里的算法不是普通的控制论下输入代码,而是需要有大语言模型和神经网络,自由学习并生成的。由于资源有限,在高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经常会从二元对立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艺术性或技术性的对立,或是人或机器的对立。但是我们对未来的展望是人和算法共创的局面。这次上海艺术周,我已经看到了很多作品往这个方向发展。




Vol 4. 消失的画框:人工智能与下一代艺术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张婕:在文艺复兴时期,学科是不分家的,正是因为科学的发展,延伸出了艺术、设计、科技、商业的区分,从而也有了职业划分,在划分下有了专业的工具。然而,今天我们更需要交杂融合。如果说以前是艺术与科技的“约会”阶段,现在是已经“结婚”的阶段。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做评论家,更重要的是做建设者。

Gottfried Haider:年轻人是科技环境下的原住民,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是自然而然的知道AI是可以用的工具,这些年轻人从更大胆的视角尝试创造。                    

张天乙:从最近人机交互方面大模型来看,它们不是替代人类的工作,反而是拓展人们想象力的工具。不管是文文模型,还是文图模型,是对人类既有知识的压缩,让所有人在压缩的空间里探索。现在有了大模型、AIGC的工具等已经存在的工作流程,对人类的工作是可以扩展与加速的。

王乃一:在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中,有一些艺术家运用了技术手段,但是更多的人在反思技术时是从伦理层面的思考,并不是焦虑、恐慌。比如很多艺术家在反问,我们在用这些技术的时候,其实是一种技术垄断的巨大的权利之下,以及在一个巨大的算法之下进行和技术之间的交流,我们还是处于相对中心化的地位使用技术。现在技术算法不均衡的情况下,它跟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强的相关性,我能看到算法呈现的过程中有很多文化偏见和滤镜下给到的反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艺术家,需要思考怎样形成与技术的自洽,以及如何处理和算法权利集中状态之下的关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其中,同时保持客观距离。

刘毅:每个时代都有好的艺术以及好的艺术家。这个时代依然如此:只有真诚创作出来的作品才经得起考验。当技术全天候不断地产生信息和更迭,艺术家需要慎重独立思考是否使用这个技术,以及如何使用。而不是跟风。艺术重要的是创造力、想象力的激发,而不单是一个结果。




Vol 5. 我们时代的哲学、技术与艺术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鲁明军:为什么在当代艺术博览会要讨论哲学?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艺术与哲学都面临着相同的危机,基于这个时代的危机。在这个意义上,博览会扮演着什么角色?从近十年来看,博览会一直在延伸他们自己的功能,在销售的功能以外,更注重美学引导与美学教育。

祁涛:艺术与哲学都与“表达”相关,艺术通过图像与媒介进行表达,哲学通过概念与语词进行表达。语词与图像、语词与媒介之间会出现一个交汇点。为什么我们在今天渴望哲学表达?为什么我们渴望能够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讲述时代的感受?这和我们对于经验的感受是有关系的。在德国哲学家本雅明看来,经验是可感又不可感的状态,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是渔民打鱼收网,当鱼还没有被从水里捞出,会有沉甸甸的感觉。这个沉甸甸的感受是真实的,但是它似乎又不可以被完全的分析出来、被完全清楚的把握,这种模糊又真切的关系像是我们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每个人每天在时代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又很难以表达清楚,这就是和时代之间经验性的关系。所以哲学是对这种观念性、经验性的表达,艺术也是。

余明锋:技术与艺术是现代的词汇,在古代希腊它们是一个词,都叫“Τέχνη”,这个词既是指工匠做桌子,也指画家画一幅画,共同的特点是手艺性、手工性与世界打交道的关系,所以说它们是同源的。在今天艺术与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裂变,原因与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有着重要关联。



ART021
ART021创立于2013年,秉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理念,主办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JINGART艺览北京和ART021 HONG KONG香港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多个在地博览会致力于共同构筑完善丰富的艺术生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