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一直“陪”着他
职场
2025-02-08 19:07
湖北
在微博上,一条 “为什么我觉得父母一直陪着我,让我很有压力?” 的帖子引发热议。一位学生倾诉,妈妈开完家长会后,每日紧盯她背书、写作业,和朋友去书店买书也要跟随,这种寸步不离的陪伴让她压抑至极。事实上,很多父母都在努力陪伴孩子,却鲜少审视自己的陪伴方式是否恰当。过度陪伴,成了孩子的枷锁
有位妈妈因怀二胎,觉得之前陪伴孩子太少,便全天候围着孩子转,陪吃饭、写作业、读故事,生活照料无微不至。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孩子反感至极,一见到妈妈就把自己锁在房间。心理学专家指出,这是 “过度陪伴” 在作祟。父母用力过猛的陪伴,演变成对孩子的 “监控”。孩子写作业要守着,睡觉要反复查看,这种看似 “重视” 的行为,实则是无形的控制,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过:“父母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骨子里都不喜欢监工。” 过度陪伴带来的压迫感,只会让孩子逆反。一位高三女孩就因妈妈无时无刻的紧盯,压力大到自残。陪伴一旦越过界限,变成监督和干涉,就会陷入 “父母控制、孩子逃避” 的恶性循环,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插手过多,束缚孩子成长
在亲子综艺《放学后》里,东北妈妈陪孩子做口算作业,全程嫌孩子算得慢,不断指责。孩子被催得发怒大哭,直呼要爸爸陪。许多父母总爱按自己的想法指点孩子,以为是在帮忙,实则是打扰。1973 年《发育心理学》杂志的研究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创造性思维更强。父母不知进退的干涉,让孩子陷入迷茫,专注力和创造力双双受损。蒙台梭利说:“除非你被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孩子从 3 岁起就有独立做事的意愿,此时父母的 “试图改变”,只会限制孩子的发展能力。用心陪伴,让爱恰到好处
河南洛阳一家三口公园锻炼的视频走红,父母为陪孩子,坚持晨跑一年多。这种一起挥洒汗水的陪伴,满是真挚的爱。陪伴关键在于 “用心”,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让陪伴成为滋养孩子的养分。尊重孩子的 “独处力”:孩子 3 岁前需要贴身陪伴,3 岁后则应给予独处空间。父母不必时刻紧盯,守护式陪伴即可,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探索。德国儿童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孩子在无干扰的环境中更能发挥创造力。把回应放在首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童年父母陪伴的质量决定孩子的安全感,有效陪伴的关键在于互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感知敏锐,在去学校、放学、下班回家、晚饭、睡前等关键时间,父母应放下手机,全身心与孩子互动,分享喜怒哀乐。陪伴时避免说教:陪伴孩子要尊重和宽容,年幼的孩子理解不了父母的逻辑,说教只会让孩子抵触。父母应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在试错中成长,用宽容的心感受与孩子的情感流动。知乎上有人问:“一对父母每月赚多少钱,才能撑起一个家?” 高赞回答是:“撑起一个家的关键词不是钱,而是爱。” 陪伴是 “造爱” 的过程,不是时刻紧盯、横加干涉,而是给予关注、耐心和回应。好的父母用亲密连接给予孩子安全感,用欣赏唤醒求知欲,给孩子足够空间,让陪伴不打扰、关注不控制,如此,孩子才能在陪伴中找到一生的幸福。
如果您有志成为教育行业的成功人士,如果您想成为晋级教育合伙人,请加入我们。想要了解更多具体加盟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的晋级天使会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沟通。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