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原因和对策都在这
职场
2025-02-08 19:07
湖北
![图片]()
![图片]()
最近一则 “孩子高铁上吵闹不止,乘客提醒被家长怼” 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大众热议。在生活里,很多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扰:明明苦口婆心说了很多遍,孩子却像没听见一样,依旧我行我素,不良行为 “屡教不改”。为什么孩子总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呢?这背后其实藏着 4 大深层原因。能力短板:听觉注意力待提升
听觉注意力较弱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眼神 “飘离”。当家长说话时,他们看似在听,实则思绪早已飘远,对外界声音刺激不敏感,容易走神、发呆。在学校里,这类孩子很难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常常要询问他人才能知晓。倾听是孩子在学校最常做的事,若听觉注意力发展不佳,听课效率必然低下,学业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十分关键。家长平时和孩子说话时,要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专注交流;也可以让孩子多留意生活中的声音,像鸟叫声、车鸣声;还能通过讲故事、听数字找规律这类小游戏,训练孩子的听觉注意力。方法误区:唠叨催促适得其反
有时候,孩子不听劝并非家长说得少,而是说得太多。反复催促孩子上学、写作业,不停抱怨孩子玩游戏影响学习,辅导作业时反复强调同一题型…… 这些看似严厉的话语,对孩子来说却是一种听觉 “疲劳轰炸”。心理学中的 “超限效应” 表明,外来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让人不耐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家长的唠叨和催促,就会让孩子陷入这种状态,越说越不听,甚至故意对着干。因此,家长和孩子沟通时,指令要简单、明确、坚定,少唠叨、少催促。还可以运用 “自然后果法”,让孩子体验不听劝的后果,比如不收拾书包,第二天就让他感受手忙脚乱的窘迫 。态度偏差:纵容过度权威缺失
在一些家庭中,孩子从不 “惧怕” 父母的声音,犯错后也无需承担后果,这使得他们难以分辨行为的对错,言行缺乏分寸感。这往往是因为父母权威的丧失。真正的权威,是爱与纪律的结合,孩子信任并能理性服从。当孩子沉迷游戏时,有权威的父母一声令下,孩子就会自觉停下;而权威缺失的父母,即便反复催促,孩子也无动于衷,只有等父母大发雷霆,孩子才肯配合。想让孩子重视自己的话,家长在养育过程中,既要给予爱与理解,也要坚守原则。对于重要的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和孩子商量制定清晰、可执行的规定,比如玩完玩具要收拾、先写作业再玩耍、限制玩手机时间等,态度坚决地执行 。关系隐患:亲子隔阂沟通受阻
还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话,是因为和父母关系不亲密,甚至存在排斥心理。即便父母的话再有道理,他们也不愿配合,借此表达对父母某些做法的不满,或是渴望得到父母更多关注。每个人都更愿意听自己认可、尊敬、信任的人的话,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经常否定、打击孩子,是否管束、控制过多,是否缺少情感关怀。家长要适当放手,给予孩子自由空间;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爱意;沟通时,少评判指责,多倾听,站在孩子角度感受他们的情绪,给予温和指导。当孩子感受到尊重与理解,自然更愿意听从父母的教导 。“听话” 并非评判孩子的唯一标准,在非原则问题上,要允许孩子表达意见、尝试想法。教育是一场父母与孩子的 “合作”,只有找到问题根源,运用恰当方法,才能让孩子愿意配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您有志成为教育行业的成功人士,如果您想成为晋级教育合伙人,请加入我们。想要了解更多具体加盟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填写您的联系方式,我们的晋级天使会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沟通。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