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省体育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同心协力、拼搏进取,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新年启新程 追梦向未来
2025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江苏省体育局微信公众号
推出《增信心·促发展》系列专题,
回顾江苏各设区市体育系统2024年工作亮点
展望2025年谋篇布局
今天一起来看看
为发展体育事业
徐州体育怎么做!
奥运会上成绩优异
在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上,张雨霏、王梓赛、董志豪、王嘉男、王婉钰,获得2银5铜的优异成绩。其中,张雨霏以两届奥运会10块奥运奖牌(2金3银5铜)的成绩,成为中国奥运史上奖牌数最多的运动员,创造了中国游泳队在奥运赛场的新纪录。
王梓赛获得蹦床项目男子个人银牌,董志豪获得男子200米蛙泳第4名(中国队该项目奥运最佳战绩),王婉钰获得女子橄榄球第6名(中国队历史最好成绩)。截至目前,徐州共有47人115次获得世界冠军。
群众健身氛围良好
完善公共体育设施。2024年,徐州共建成体育公园6个、健身步道21.9公里,安装公共体育设施932余处。全市14个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申请中央和省级开放补助资金344万元。
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徐州共有市级体育协会76家、5A级体育协会2家,体育俱乐部134家。在全市培训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4559人,开展全民健身服务行147场、健身大讲堂及健身培训242场,为37914名市民(村民)提供体质测试和运动方案服务。
深入推进体卫融合。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云龙区东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仁慈医院被评为“江苏省运动促进健康中心”。
举办徐州市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运动会设社会部、职工部竞赛项目17个,参赛人数12000余人。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仅6岁,最大的76岁。
徐州市入围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第二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和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市、区)名单。
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2024年,徐州深入实施“5621”计划,以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文化素养、有纪律规矩、有运动成绩的“四有”人才为目标,持续推进优秀教练、训练项目、训练经费、品牌赛事下沉一线,共命名25所学校为“体教融合试点单位”。
产业发展乘数效应彰显
持续加大助企服务。2023年至2024年先后为33家体育企业提供资金保障7553.1万元。
体旅融合迸发新活力。在2024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徐州云龙湖旅游景区获评“2024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项目”,并成为2024重点推介的十个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之一。
市县联动有新起色
2024年,徐州市各县(市)区在知名风景区、主城区商业中心、城乡街区举办40余项高水平体育赛事,300余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参赛人数7万余人,观众人数80万余人,其中外地来徐参(观)赛人数30万余人,产生经济效益13700万余元。沛县“村界杯”入选国家体育总局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
区域协同有新作为
2024年,徐州市联手河南商丘市,成功举办淮海经济区第一届运动会。赛事设置足球、篮球、田径、游泳等13个大项342个小项,来自四省十市的3000余名运动员参赛,产生奖牌1100余枚。其中,田径3个组别的326名运动员中达运动健将1名、一级3人、二级64人。游泳项目8个组别的324名运动员中达一级的10人、二级124人。淮海经济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区域融合、协同发展,有力推动了区域体育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打造区域体育中心迈出了坚实步伐,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徐州体育将以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为主线,不断完善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持续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赛事经济,不断丰富高品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体育强省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科学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在总结评估“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加强统筹谋划,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拟制“十五五”发展规划。
在统筹城乡体育一体推进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在公园、绿地嵌入各类球场及体育健身设施,不断拓展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新空间,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让家门口的健身房成为百姓的城市“会客厅”。有序实施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市县联动、城乡结合,举办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开展免费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等,增加普惠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着力打造“一县(市)区一品” “一县(市)区多品”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在推动区域体育协同发展上下功夫。总结推广淮海经济区运动会成功经验,有计划地持续开展“奔跑吧·少年”2025年淮海经济区青少年U系列锦标赛,包括篮球、游泳、排球、足球、手球、武术六个项目的锦标赛事,进一步打造区域体育高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在提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效上下功夫。深化体教融合,持续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巩固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块阵地,争创新一轮“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深化全运、省运备战工作。努力做到“五全”:全身心投入、全链条发力、全过程规范、全要素保障、全方位落实。围绕主责主业,扭住竞体根本,一切为了打赢,一切为了胜利。各种保障向备战倾斜,向一线倾斜,向基层倾斜,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努力推动全市竞技体育再上新台阶。
在发展体育经济促进体育消费上下功夫。积极争办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规格等级高、群众喜爱度高的品牌赛事,努力培育体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大力推广露营、登山、徒步、骑行、桨板等时尚户外运动项目,适时开展飞盘、腰旗橄榄球、匹克球等新兴运动项目,打造“赛事经济”品牌,有效拉动体育消费,建立“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更加完善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来源:徐州市体育局
编辑:陆天钰
审核:杨洪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