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5级优秀毕业生,考取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外交与经济方向研究生,在校期间获得校级奖学金、国家公派交换机会,并在研究生阶段翻译地缘政治学创始人拉采尔的《美国政治地理学》一书,填补了该书尚无中译本的空白。现就职于国家体育总局游泳中心,同时也是北京第二外国外国语学院区域国别学院“‘环地中海地缘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研究团队”的外聘研究员。
“我一直能感受到那种快乐”
“学习德语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提及为什么选择了北二外的德语专业时,杨玥琳学姐这样说道。“小时候时德国足球队的精彩表现印象深刻,随着对德国历史与文化的进一步了解,高考填报志愿时,我自然而然地填报了德语专业,研究生阶段也继续选择这一方向。”
回顾这七年的学习时光,杨玥琳感慨道:“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长时间地沉浸在这门语言中。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因为‘爱好成了专业’而逐渐与这门学科相看两厌。我知道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逐渐失去兴趣,甚至感到厌倦,但我没有这样的经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还是一直能感觉到那种快乐,会为新知识感到兴奋,这是让我完成学业并且后续从事翻译的最大动力。”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杨玥琳两次前往德国学习,分别是在北威州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和巴符州的海德堡大学。她对本科阶段的那次海外学习经历尤为印象深刻。“那一次其实最开始就面临着选择,是去埃森一年还是留在国内上十分重要而且专业实用的课程。最后还是认为既然选择了外语,就应该尽量出去看一看。”行前的各种手续紧张繁琐,初到异国他乡也不免手忙脚乱,但那些细碎之事如今回忆起来都是鲜活有趣。
“那一年可以说冲劲十足,被新鲜感鼓动着去探索各种领域。除了语言、文学、语言学、国情等基础课程,也靠着对历史和地理的兴趣去蹭了这些专业的课,最后固定下来的是中世纪史、十九世纪史两门大课,它们的教学方式对我这种语言能力尚不足的外国学生比较友好,听不懂就抄,回去慢慢琢磨。此外还选了一门拉丁语课,这门课当时给了我很大自信,因为第一次和德国学生处在同一起点上,结果也不错。”
学业之外,埃森的生活也带给了杨玥琳诸多思考。这座城市本身就是年轻的工业城市,所在的北威州也是全德国外来移民最多的地方,其实并不符合人们对传统德国城市的一贯想象。那一年里,她运动的球友来自越南,在拉丁语课上认识的朋友是伊拉克难民,街上的人面孔各异,语言混杂,同行的中国同学也曾遭遇过歧视与侮辱。种族、信仰、文化冲突在这一年里有了具象化的体现,个人与民族群体的从属与拉扯贯穿了社会生活。“哪怕到现在我也没有足够的认知去给当时的一些见闻下一个准确的判断,也许它们本来就没有答案。但我十分珍惜这些思考的痕迹,这种状态对于我日后的翻译也有帮助,那是一本研究美国的书,这一类问题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
21年在海德堡大学交换的杨玥琳
“在翻译上时刻保持专注与高效”
在学术殿堂的深邃探索后,杨玥琳于日耳曼史诗的科研,经导师胡继华先生的雅引,有幸结识了崔嵬副教授。在研究生阶段,她受崔老师之邀,并肩同行,致力于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巨著《美国政治地理学》的译介工作,以笔为舟,以心为帆,跨越语言的海洋,共绘学术与文化的灿烂图景。
《美国政治地理学》标题页
《美国政治地理学》一书出版于1893年,是拉采尔整体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之作。该书原文逾八百页,分为绪论、种族与聚落、人口的扩散与增长、经济地理、社会与精神生活等五个主要部分,以严谨朴实的笔触构建了美国自然地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论述了这个当时尚十分年轻的国家的政经状况。于具有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双重身份的拉采尔而言,他在此前的十数年研究中已经分别探索了自然地理法则与庞大的世界各民族图景,但他长久以来的希望就是建立一门跨越地理学、人类学、博物学乃至史学等多学科的“人文地理学”,而位置特殊、空间广阔、种族聚集丰富且拥有与欧洲特殊联系的美国就成为了他应用这一全新体系的绝佳对象。全书少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构建或各类学说主义的堆叠,支撑作者观点的是丰富的引用和详实的数据,即使除去分析部分,也不失为一本了解19世纪晚期美国地理状况的实用作品。书中许多材料甚至来自于本书出版前一年的1892年,其时效性即便在当今的出版物中也堪称惊人。同时,该书也是最早脱离欧洲视角,独立审视美国发展的作品之一,拉采尔敏锐地洞察了美国的发展潜力,并准确地预言了许多美国在后续发展中将面临的挑战,即使已有百年历史,这部作品在当下仍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修改中的清样稿
面对这样一部巨著,杨玥琳认为首要的挑战当然就是语言,除了在专业语言方面的欠缺,百年过去,德语语言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初始阶段算是一句一句摸索,每一次翻译完后段再去回顾前段,都觉得译得生涩僵硬,要多加修改。翻译的过程也是我深入阅读和了解作者的过程,越到后期越能理解他的行文习惯、逻辑和体系,效率也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尽管美国这一研究对象看似并不陌生,但若要从细微处剖析其自然条件、民族、体制、社会结构,却会意识到诸多未知。拉采尔的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当时美国的一次全面审视,更蕴含着作为工具书的意图,从如今已消失的村镇译名到复杂的印第安诸部落,从对国界线精确到公里的逐段说明到上百个教派及分支,这场翻译本身就是对知识积累和资料检索的考验。幸运的是海德堡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同时期作品,面对无法理解的时代性内容时,杨玥琳也会将利用其他文本交叉参考,以确定其含义。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一角,
在这里杨玥琳完成大部分翻译工作
这项庞大的翻译工作锻炼了她的耐心与自律,翻译后期还遇上了毕业论文写作、求职等现实挑战,她时常需要保持专注与高效。目前,该书尚在出版流程中,这段经历之于杨玥琳不仅是外语能力与学识的拓展,更是对母语表达的精进,以此为起点,她仍会不断追求更高的翻译境界。
“小语种学习的真正价值
在于它赋予我们的内在成长”
“我们的一大优势在于拥有多视角思考的能力,这源于我们跨文化的背景和丰富的体验,我们曾亲身经历不同文化的碰撞,感受过各异的思维方式。这种交流我认为在当今尤为珍贵,因为许多人更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表达,也不愿尝试理解他人。”谈起学习一门小语种的优势时,杨玥琳这样说道。
同时,杨玥琳认为学习非通用语种,实质上是一种走出舒适区、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敢行为。它促使我们打破固有认知,审视不同的观点,这种过程虽然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却也是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必经之路。尽管在当前社会,小语种的应用环境可能相对有限,且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小语种学习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赋予我们的内在成长。我们学会了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并能锚定自身的站位。这种能力,让我们无论是吸收还是输出都能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于个人而言这是一种无形的财富。
“因此,我们应为拥有这样的学习经历而感到自豪。它让我们在倾听中成长,在对话中丰富,最终成为更加完整和深刻的人。”
杨玥琳在巴伐利亚国王湖
目前,杨玥琳从事体育方面的工作,她现在的愿望是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继续探索文学之路。她也祝福二外学子们不忘初心,从理想中汲取力量,实现自我价值,为大众造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校友办出品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文字 | 杨玥琳 冯壹暄
排版 | 熊涵睿
编审 | 马腾飞 张锋 张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