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爬“取”信息别“刑”动

科技   2024-05-21 21:30   江苏  



2024年4月莱西融媒体报道,莱西法院审结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同时,判令陈某彻底删除用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Python爬虫脚本及其所非法持有的公民个人信息,支付赔偿金人民币9077元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案情回顾

2022年6、7月间,在校大学生陈某,通过某境外加密通讯软件获取他人发布的漏洞信息和接口数据后,利用自行编写的python爬虫脚本,多次在互联网上爬取全国多家医院患者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非法获取多省医疗系统数据16107750条。
同时,陈某通过该境外加密通讯软件向他人累计出售个人信息数据21726493条,非法获利1351.32USDT(数字虚拟货币),折合人民币9077元。

该案案发后,陈某在公安机关侦查期间主动退缴违法所得。在取保候审期间,陈某检举揭发他人犯罪,经查证属实,并利用专业技术为公安机关办理信息网络犯罪案件提供帮助。
公诉机关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陈某提起刑事公诉的同时,一并提起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法院裁判

莱西法院经审理认为,陈某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非法获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陈某的行为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权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民事侵权责任。鉴于陈某具有坦白情节和立功表现,主动退缴违法所得,预缴纳罚金,自愿认罪认罚,依法对其从轻处罚,遂作出上述判决。
宣判后,陈某表示服判,不上诉。

古屋说

网络“爬虫”技术作为数据收集的重要工具,在大数据时代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搜索引擎、数据采集、广告过滤、大数据分析等领域都有运用,虽然“爬虫”作为一项技术手段本身并不违法,但其使用必须遵循法律法规。未经许可或违法使用爬虫技术获取互联网信息,不仅可能侵犯他人权益,还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制裁。《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民法典》等法律均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未经用户明确同意,不得擅自大量抓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更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的个人信息,否则将视为违法行为。


来源:莱西市人民法院


易语言自习室
致力于易语言的推广,打造自学者的编程学习乐园,扎根易语言,面向全编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