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这一关键成长阶段,身心均发生巨大变化,亲子关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亲子冲突而引发的悲剧时有发生。为帮助家长、学生平稳度过青春期,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编写了《潍坊市家校社共育30问(中学篇)》,内容涵盖中学阶段家庭教育的亲子关系、人际交往、手机管理、学习管理等内容,现分期进行展示,供广大家长学习。
今天推出《潍坊市家校社共育30问(中学篇)》之第二期,下面一起来看吧!
点击图片查看第一期内容
00后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娱乐的必备工具。“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得不说智能手机大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也让很多孩子迷失了自我。这让家长们非常焦虑。新闻报道中、实际生活里,家长和孩子因手机问题屡次爆发“家庭战争”的情况不断上演,甚至有的孩子因家长不给玩手机,情绪激动而选择了轻生,令人咋舌。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在手机使用问题上,家长应该如何“破"?
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由于虚拟世界满足了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比如情感需求,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支持,缺少同伴间的归属感;成就需要,学习成就感缺失,不被认可;生活空虚无聊等。而利用手机玩游戏、社群社交恰恰可以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同时,手机带给孩子的这些新异刺激,使孩子在即时、虚拟的快乐里无法自拔。
那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强制性地不让孩子接触手机、网络?这显然不可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自主性凸显,越来越不受家长的控制,这时家长想采取硬手段,只会适得其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所以建议家长,一是在孩子心理需求方面下功夫,不让孩子的心理需求“开天窗”,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倾听孩子的内心,关心、支持孩子。在学习上,以鼓励为主,不贬低孩子,不盲目与人攀比,欣赏孩子的点滴进步。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生活情趣。当孩子感到内心充实完满,生活丰富多彩时,就不会让手机趁虚而入。
第二,现代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科学素养,所以孩子势必要上网,要接触手机。因此为避免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应和孩子提前商量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对手机的使用内容、时间、频率等做好约定,全家遵守,奖惩分明。规则的落实,离不开家长的坚持和以身作则。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兴趣,那开卷就未必有益。
很多孩子喜欢看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吸引着他们。女孩情感丰富细腻,所以她们喜欢阅读一些言情小说。而男孩生性大胆,喜爱冒险,看重朋友义气,因此他们崇拜英雄人物,向往行侠仗义、行走江湖之举,所以他们多喜欢看武打小说。很多家长认为看此类书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无益,甚至会影响学习。在不知道如何疏导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采取“禁止令”。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家长要认识到,迷恋武打、言情小说等书籍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如果家长粗暴地对待孩子的这种需要,亲子关系就会受到损害。家长在指导孩子时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建议家长可以向孩子推荐该类别内的一些好书,并给他们看一些介绍这些书的书评,放在孩子的房间。引导孩子养成思考性阅读的习惯,教会他们甄别和取舍,从阅读中摄取到对自己成长有用的知识。
市场上的图书,也不全是优秀的,有的读物甚至是有害的。即使是优秀的读物,也不能适合所有的孩子阅读。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选择。随着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可选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科普作品和通俗易懂的古典名著及翻译小说等。要帮助孩子选择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三者俱佳的优秀读物,以便孩子从中吸收多种营养。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定期逛图书馆,一起选书、一起阅读,交流读书心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阅读素养。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时间管理是孩子自主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学时期学习任务增多,能否较好地安排时间、能否充分利用时间对孩子发展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不是暂时的,也是累积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总是等着家长来催促,这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他的时间管理能力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几位家长的智慧做法。
近段时间社交媒体上一位家长发布了一个小视频,分享她的“教育”经验,她分享道“我给孩子一个闹钟,定好她上学、做作业等一系列时间,到点了我也不催她。比如上学出发的时间到了,听到铃声响我也不着急,就等着孩子来催我。”视频里能够看到孩子着急得快哭了,孩子妈妈却说“只有她自己知道着急,才是最好的时间管理教育”。我想这位家长的做法也值得借鉴。
对于如何帮助孩子提升时间管理能力,这里提几点建议:一是学会“不催”。对于孩子的事情,家长要提前告诉孩子时间节点,然后等待即可。无论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让孩子自己体会和承担后果。二是学会打理时间。比如在做饭的时候,和孩子分享今天要做的饭菜是什么,要在多少分钟内完成,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分析是先做汤还是先切菜。从生活中的小事件锻炼孩子。三是做计划书。利用周末等较长的时间,策划一个外出旅游、活动等项目,然后让孩子自己去查找做完每个项目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做一个计划书。在行程中严格按照孩子的时间表和计划书来行动,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让孩子在计划书上补充哪些按时完成了,哪些没有按时完成,以后再设计计划书,要注意什么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就不断提高了。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做作业全靠家长催,边吃着东西、看着电视、听着音乐边做作业;每天不知道预习和复习;回家后看书、做作业,时间耗得很多,整日里忙忙碌碌,几乎天天挑灯夜读,效率却很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等。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更是急得手足无措。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孩子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行为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既学得轻松又能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养成孩子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学习效率。
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家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一是要在生活中从一点一滴抓起,在大目标下设立一个个小目标,循序渐进;二是要及时强化,多鼓励少批评,让孩子在得到肯定的喜悦中坚持下去;三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对提出的要求,要毫不动摇地执行;四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这一点尤为重要。孩子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家长教育过程中一项“一劳永逸”之举。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做事不能持之以恒是许多孩子的一个通病。孩子们经常给自己制定一个个美好的计划,比如学习计划、读书计划、作息时间等,计划井井有条、信誓旦旦,但就是三分钟的热度,不几天就把计划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又开始了他们的“放纵式”生活,不能持之以恒地按照计划去做事。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各显神通,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成功学研究已经证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他的智力因素,而是其非智力因素。在各种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品质又是核心的因素。所以,孩子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家长不可轻视。以上案例中的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采取了一些很好的办法,值得大家参考和借鉴。
家长首先应该分析孩子做事不能够持之以恒的原因:如没有远大的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或是家长没有及时引导督促,对孩子要求过松;或者任务太重,完成无望,消极怠工;或是家长没有做到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或是以上几种因素兼而有之。然后,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要切实做到对症下药。第一种情况,要结合身边成功人士的事例及名人成功的故事,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第二种情况,对孩子要严格要求,教育他做事不要半途而废,如记日记,要经常督促,并鼓励他坚持写下去;第三种情况,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孩子解决重建自信,激发他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勇气;第四种情况,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做事首先做到持之以恒,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许多孩子消费不够理性,从众、攀比、求异心理突出。对于孩子一些“嫌贫爱富”的言行,家长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斥责,而是要耐心引导。“衣为蔽体,食为果腹”的朴素人生观还是要传给孩子。
家长可以尝试这样做:
第一,尽快控制在他们身上乱花钱的习惯,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去贫山区走走,让他们体验一下那里孩子的生活,利用环境熏陶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性可以观看电视台播放的问题孩子《变形记》。或者带着孩子去生活贫困但学习上进的孩子家走访走访,看看别人是怎样生活,有时孩子之间的影响胜过家长千百次的说教。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和孩子一起翻看家庭的支付信息,让孩子了解家庭最近的支出情况,以及其中用到孩子身上的大约占了多少,让他对家庭的消费情况有个基本的概念,并对自己日常生活所需“是什么?是多少?”有个比较清晰的认知。然后和孩子商量达成协议:每周,将孩子日常消费所需的钱以零花钱的形式交由他自己保管,让他按照自己所需,自己花钱,自己记账。
第三,让孩子体会父母赚钱的辛苦。家长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要生活就要工作,带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岗位体验一日生活,让孩子明白赚钱的不易。
最后,家长要作出表率,当克制则克制,当严格则严格,从每一个细节着手。只要家长自己做到不嫌贫爱富,不贪图享受,对孩子嫌贫爱富问题的纠正就不是问题。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孩子自尊心强,争强好胜这并不是坏事,但它需要有个度,当自尊心在合理范围内时,能成为孩子积极进取的强大动力。他们会努力追求卓越,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力求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然而,一旦过度,就可能引发诸多问题。比如在与同伴相处时,可能因无法接受失败而产生嫉妒心理,对他人的成功心怀不满,破坏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面对挫折时,强烈的自尊心会让他们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陷入自我怀疑与沮丧的深渊,甚至可能一蹶不振,丧失继续前行的勇气。
以下是家长培养孩子适度自尊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是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一些适合孩子参与决策的事情,比如周末的活动安排、家庭聚会时孩子穿什么衣服等,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聆听他们的理由,并且在合理的情况下采纳孩子的意见,这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个体,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认知。
二是为孩子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提供积极、真实的反馈。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在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克服一个困难时,强调他们付出的努力,避免过度表扬和虚假夸赞。如果孩子的表现确实不太好,家长可以先肯定孩子的部分优点,然后再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挫折意识。家长可以多运用名人故事和生活实例让孩子懂得人生的挫折就如自然界的风雨一样,不可避免,让孩子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梯和磨练意志的机会。在孩子面对失败时,家长应着重强调努力的作用,帮助孩子合理归因,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客观看待不足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从挫折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四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家长自己在面对批评或者失败时,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让孩子看到即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可以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积极应对。在和他人交往中,家长要尊重他人。孩子会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学习到如何尊重他人并且维护自己的尊严。
孩子渴望被尊重,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同学尊重,所以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折时,家长一定要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开导,并做具体帮助。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一般来说,过于敏感的孩子对于别人根本不在意的事情,他们却格外在意,同样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会从消极的方面去想象,敏感多疑,心理较脆弱,究其本质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自信心是在周围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它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激发人的自尊自爱、自强之心,从而获得成功。反之,缺乏自信心,则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自卑、自弃等一系列的行为。
给家长们提以下几点建议:
家长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外出旅游。可以去黄山、泰山等明川登高,也可以去海南岛、青岛等地看看大海。这些地方可以磨练孩子的意志,强健的体魄,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怀。看得多了,自然就豁达一些,开朗一些。
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尽量少批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要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就能避免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提高学习自信心,挖掘自身潜能,从而实现“成功是成功之母”的良性循环。所以,作为家长或老师,孩子有什么事情做得好要及时鼓励,使他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也有的孩子太要强,自尊心太强,所以对于输、做不好、出错,批评都不能接受,过于敏感。对于自尊心强的孩子家长尽量不要过多批评,客观指出错误,点到为止即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长还要引导孩子认识到犯错误在所难免,不必过多纠结于错误本身,只要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就是好的。让孩子知道犯错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不是自己不够好,鼓励孩子坦然地面对错误和自身的不足。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的很多孩子,平时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一旦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手足无措、心慌意乱,一碰到点问题,就习惯于求助父母和老师。那么,该怎样教育孩子面对挫折呢?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首先要适当地给予安慰,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心理上常常觉得孤单无助,这个时候如能给予一些情感上的关怀就会使他的心态趋于稳定,增强他战胜挫折的信心。在这个时候,最忌讳冷言冷语打击孩子。当然,安慰的话也要讲究怎么说,应该共情他难过和挫败的感受,同时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而不是推卸责任。家长平时应多关注孩子的情况,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新问题。当困难出现时,能马上做出恰当的反应。
其次是帮孩子调整心态,坚定战胜失败的信心。虽然人人都会遇到挫折,可是如何看待挫折,人和人之间却有天壤之别。有的人在面对挫折时,情绪更加激昂,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就会情绪低落、一蹶不振。应该教育孩子以积极的心态战胜挫折,给孩子讲述“失败而不失志”的道理。
此外,家长还要让孩子经历点挫折,从中获取经验,不要包办一切。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都愿意帮助孩子取得成功,害怕孩子失败,一看到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沉不住气,急于伸手帮忙。有些家长甚至常常不知所措地跟在孩子身后,遇事总是包办代替,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给孩子尝试挫折、克服困难的机会。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遇到挫折和困难就退缩,不能自主地解决问题。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许多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瞧不起自己,总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无法赶上他人。有的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畏畏缩缩、不敢发言;有的孩子在公共场合胆小怕事;有的孩子面对困难,停滞不前;有的孩子站在生活的十字路口,缺乏勇气……这些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孩子身心的发展,助长了孩子畏难发愁的情绪,也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孩子树立自信。父母必须努力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真诚且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二是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挖苦。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父母都要采取信赖、欣赏的态度,只说鼓励话,不说泄气话,更不说抱怨挖苦的话。
三是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潜力,有成就感。当你花时间倾听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认为你很在乎他们的看法。当然,你要尽可能与孩子保持平等。
四是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干一些事情。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只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
五是不要拿你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六是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父母要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微克服困难就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其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七是孩子失败伤心难过时,家长要主动关注、亲近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通过努力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
八是你自己要表现得非常自信。孩子们会像读一本书一样“读”成年人,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成年人,他们对其他人的情绪变化非常敏感。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潍坊教育惠民一码通
非常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教育诉求,您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下方“潍坊教育惠民一码通”留言给我们,我们将及时予以反馈回复。
(潍坊教育惠民一码通)
供稿:家庭教育科
编辑:潍小育
别忘了点分享、收藏、在看、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