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微思政|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武汉防汛图卷》《大庆工人无冬天》

文摘   2024-11-08 16:00   黑龙江  
↑ 点击上方“乐龄龙江”免费订阅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们推出“乐龄微思政专栏,通过解读经典美术作品,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辉煌历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镜子。期待每个人都能有所启发和收获。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39)


武汉防汛图卷

作者:黎雄才
【原作赏析】

【视频解读】


【简介概述】
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特大洪水。入夏后,长江中上游140万平方公里的地区持续暴雨,在长江和汉江形成一个个洪峰,武汉市水位猛涨。8月18日,武汉关水位达到了29.73米,这是武汉关水文站自1865年建站以来的最高水位,武汉岌岌可危。面对险情,党中央周密部署,全国人民鼎力支持,几十万防汛大军严防死守,一场气壮山河的洪水阻击战就此打响……

1954年8月,持续三个多月的洪涝灾害终于退却,武汉的这次抗洪取得了胜利,为以后的抗洪救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我国城市防洪体系与水利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1968年,湖北省政府决定在汉口江滩建立一座防洪纪念碑。1969年,防洪纪念碑竣工,碑心石刻上了毛主席亲笔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1956年,画家黎雄才根据中国人民抗击武汉特大洪水的壮举,创作了国画长卷《武汉防汛图卷》。

▲《武汉防汛图》局部(印刷品)
该画作一经问世,便在新中国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遂有“防汛诗史”美誉。《武汉防汛图卷》以纪实叙事的表现方式,全景式构图,在约30米长的长卷上再现了人民群众与自然的斗争场面。这幅作品是在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它把不同的时间、空间、发生的事情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这幅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画家在抗洪第一线坚持写生,所以画作的纪实风格特别浓厚。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画家提升了画面中的视平线,让观众得以从高处鸟瞰防汛的场景。全图以散点式构图方式全面展现了抗洪工地的全貌以及抗洪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完整性,形成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故事。

在创作《武汉防汛图卷》过程中,画家黎雄才创造性地将注重写实的西洋画法融入中国画中,历经一年多的打磨,才创作出长约这幅史诗般图卷。

▲岭南画派大师黎雄才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40)


《大庆工人无冬天
作者:赵志田
【原作赏析】

【视频解读】


【简介概述】
1959年9月的一天,在黑龙江省一个叫高台子的地方,一支钻井队将钻头打进了地下。当钻头打到地层一千多米的时候,一股棕褐色的油流从地下喷涌而出。“出油啦!”刹那间,已经连续钻探5个多月的工地一片沸腾!

时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人们便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新中国也因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1960年,来自全国各地四万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进入了荒凉的东北平原,拉开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这其中就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劳动模范。

经过三年多时间,大庆油田形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1963年,大庆油田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

1973年,画家赵志田为表现大庆工人战严寒、斗风雪的忘我劳动精神,创作了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

作品局部

作品选取油田工人在狂风暴雪中紧张作业的情景,采用横向构图,以近景展现铁人王进喜和工人们一起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战斗在钻井台上。画面中朔风凛冽,大雪纷飞,风雪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标语赫然挺立,进一步强化了主题。笔直的钻杆将画面均衡地分为左右两部分,两边的人物造型中都呈现出三角形结构,人物的身体姿态也呈现出一种聚拢向心的动势。画作中,铁人王进喜紧紧地握住刹把,固定住钻杆,他的双眉立起,眼神炯炯,一副战天斗地的表情。画家用大块的浓重的墨色和挺拔的线条来勾勒人物,而面部则用红褐色渲染,来体现明暗,让人物的表情更加鲜活生动。

经过将近半年的努力,赵志田创作出国画作品《大庆工人无冬天》。画作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好评,成为中国人物画的经典作品之一。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铸就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画家赵志田

视频来源:央视网    综述:政治系   编辑:林冬冬

乐龄龙江
  乐龄年华、银耀龙江,“乐龄龙江”公众号由黑龙江省老干部活动中心(黑龙江省老干部大学)主办,面向老干部、老年大学学员及更广泛的社会老年人提供优质资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