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房住”到“住好房”,惠及约100万家庭—— 奋楫新征程,书写人民满意的“住房答卷”

旅行   2024-09-30 16:00   江苏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住房保障工作步履铿锵、行稳致远。“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百姓的安居,一直令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从“有房住”到“住好房”,一个个圆梦安居的精彩故事不断上演。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始终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不断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扩大保障对象覆盖面,我市住房保障道路越走越宽、阔步前行。

截至目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29.61平方米提高至40.7平方米;累计约100万家庭通过住房保障有效改善了住房条件,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了28%……越织越密的住房保障网,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铺展成现实。





科学精准施策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176个新建商品房项目、涵盖86家房企近2万套房源;在各区现行购房补助政策基础上,额外再给予购房合同金额1%补助……9月20日至22日,南京金秋房展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3天时间,吸引近5万人次参观,全市共认购商品房1933套,其中商品住房1644套,成交金额97.58亿元,进一步落实“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没想到这么多人”“真金白银给补助,简直太划算了”,参展市民不由发出感叹。 

住房保障政策文件

房地产市场一头连接着民生,一头连接着发展。1998年,我市印发《南京市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宣告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开始分配货币化,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主导的住房制度;2001年,南京相继出台了《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刺激消费需求,使得市场化运作进一步规范。此后,南京的房地产开发以小区成片开发或几个小区连片开发为主流,河西新城也从此拉开了大规模建设的帷幕。









2024南京金秋房展会购房补助服务专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分类调控、综合施策,系统构建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9年我市成立“南京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统筹系统谋划全市房地产市场有关工作。

近年来,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市积极应对、精准施策。2022年起我市不断优化各项调控措施,2023年出台“房八条”“房六条”,2024年出台“房十条”等系列举措。与此同时,我市还多措并举,全力激发房地产市场消费活力。积极指导开展房产促销活动,持续推进住房消费“以旧换新”,极大地提振了市场预期和信心。为有效维护购房业主合法权益,稳妥推进“保交楼、保交房”,做到市场风险整体可控。

来自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29.61平方米提高至40.7平方米,同比增长37.4%,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健康。



满足多样化安居需求 惠及约100万家庭


崭新大气的外立面、绿意盎然的小区环境……走进瑾家阅江台租赁社区,处处透着宜居感。精装交付的房间内,配有智能化家电、定制家具,真正实现拎包入住。远眺是幕燕滨江风貌区,风景宜人。出门约300米,便是地铁一号线燕子矶站……这一切都是让新市民刘子雅从“短租”变“长租”的重要因素。


保障性租赁住房

2001年,我市颁布《南京市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试行办法》,拉开了住房保障的序幕,早期建成的小区包括景明佳园、尧林仙居等。为精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安居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过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分层次保障的“新三房”体系,全市累计约100万家庭实现“住有所居”。

住房保障成效的背后,是南京持续的分类保障、精准施策。在公租房方面,通过落实实物配租托底保障,全市累计保障超4万户;通过扩大租赁补贴,覆盖新老南京人,租赁补贴累计保障约37万户(人)、发放补贴44亿元。在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十四五”期间,我市计划筹集15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目前,全市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万余套,累计认定9万余套,推动房源上线5000余套。在共有产权住房方面,累计保障8700余户,有力保障了部分新市民、青年人、人才等群体的住房购买需求。在人才安居方面,累计纳入保障单位6200余家,通过审核各类人才超10万人,累计发放补贴约24亿元,开具人才购房资格核验单约3.75万份。




为尽力满足不同群体、不同阶段住房保障需求,我市还下足功夫不断加速重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0年,我市启动大规模保障房建设,岱山、上坊、花岗、丁家庄四大保障房片区,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338栋住宅不到一年时间便拔地而起。此后,丁家庄保障房二期,百水、孟北、绿洲新三大片区接力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新开工保障房5952万平方米(49.9万套)、基本建成5320万平方米(47.4万套)。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三大工程”建设。我市从2024年起5年改造规划,计划改造99个城中村项目,涉及自然村157个、村(居)民户数4万余户。同时,我市正在推进配售型保障房工作,按照以需定建原则,已报送两批次2024年配售型保障房筹建计划,共计4个项目、4932套房源。








危房变“新房” 幸福感“原地升级”


八宝前街72号第11幢危房,通过“抽户改造”,每户增加2—3平方米,实现所有户室厨卫独立成套使用;石榴新村危房项目,通过“片区改造”,有效破解城中村危房治理难题;虎踞北路4号05幢危房,通过“自主改造”,让居民们期待已久的“安居梦”成为现实……

在册危房,应治尽治,南京久久为功。2014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系统化城市危险房屋治理,实施“一幢一策”分类治理。2014年至2018年,摸清危房数量和探索治理,五年内治理危险房屋320幢;2019年至2020年,集中治理存量危房,基本完成全市508幢在册危房治理任务;2021年至今,推进危房治理年度“动态清零”,至2023年底已治理新增危房203幢,目前正在按时序推进2024年度36幢危房治理任务。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危房治理不仅解决了“危”和“险”,还改变过去大拆大建的模式,在留(维修加固)、改(翻建)、拆(拆除)等治理方式的框架下,基本建成了完整的危险房屋分类治理“南京模式”,有关经验更是被杭州、成都、苏州等城市学习借鉴。

石榴新村选房现场






在扎实推进危房治理的同时,2021年底,我市还启动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城镇房屋建筑调查工作,经过市、区、街道不懈努力,共调查城镇房屋391275栋、面积72634.51万平方米,于2022年6月底完成市级数据汇交,并经省住建厅核查通过,2022年9月住建部核查验收通过。

随着我市既有房屋保有量逐年增加,自建房结构安全存在“先天不足”。2022年,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组织成立工作专班,通过加强排查队伍、深入排查隐患、开展复核抽查等形式,全力做好自建房“大体检”。目前,全市共排查并录入全国自建房信息归集平台1250366幢,初判存在隐患的9560幢,已整治9277幢;其中经营性自建房36763幢,存在隐患的1126幢,已完成891幢。

为保障全市房屋住用安全,我市于1958年成立专业白蚁防治机构。截至目前,共完成全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房屋白蚁预防施工8853处,受保护建筑面积达3.08亿。尤其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全市378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点、文保建筑纳入白蚁危害检查治理公益行动范畴,安装白蚁智能监控装置526套,常态化守护我市各类重点历史建筑不受白蚁危害。










“高龄”小区重焕“青春” 累计加装电梯1900部

初秋时节,走在玄武区雍园41号小区,干净整洁、幸福宜居的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所见的是平整的路面,崭新的外立面,机动车沿线有序停放……“现在小区设施新了、环境美了,越住越舒心,这是政府给我们送来的实实在在的福利。”谈起如今的住所,居民们满口称赞,该小区更是实现了加装电梯“满堂红”。

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咨询会


让“高龄”小区重焕“青春”,是我市紧扣群众的“急难愁盼”用心、用情做好回应的缩影之一。2006年,我市启动老旧小区整治工程,资金标准从30—50元/平方米不等。2011年起,普通小区和示范小区的资金标准大幅度上升到 160 元/平方米,开始从“面子”向“里子”兼顾。2016年,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至2020年完成全市2000年前非商品房老旧小区改造。

随着改造模式不断创新,改造内容不断增加,一个又一个受限于当时建设条件,规划不足、布局杂乱、配套不全的老旧小区,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2021年,完成605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022—2023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连续两年获得了省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2024年,老旧小区改造被列入全市民生实事项目,105个项目开工率达100%。



“睦宁里”服务站点

为解决老旧小区居民“下楼难”,加装电梯成为回应民生诉求的重要答卷。南京从2013年开始探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鼓楼区核工桂花园小区成为首个“吃螃蟹”的小区。由于受各种制约,到2016年全市仅加装了3部电梯。2017年,南京将“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纳入民生实事。经过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业主主导、政府搭台、专业辅导、市场运作”的南京加装电梯模式,受到广泛认可。截至目前,全市加装电梯累计完工1900部,预计今年完工89部。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好服务”持续升级

南京住宅小区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单元,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1994年,南京成立了第一家物业服务企业;1996年,我市颁布了《南京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对全市物业管理活动实施指导和规范;目前我市物业管理区域数量6752个,物业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随着人居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何为“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提供好服务,是摆在物业管理行业的时代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把物业管理融入基层治理作为全局工作重点,以行业党建、示范创建、“五心服务”、“最美物业人”等工作为抓手,持续建设“美好家园”。截至2024年,历经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住宅小区综合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家门口的“硬件”“软件”实现双提升。

在工作推进中,我市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市区两级物业管理行业党委1+12的党建格局,通过“三同步”(党组织、注册志愿者、党建考评)加强党组织建设。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房帮宁”“五心服务”“百子红加油站”等“红色物业”党建服务品牌建设,累计培育38个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省级示范点(居全省首位),65个市级示范点,建立物业行业党组织384个,登记党员2958名,组建233支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超万人。

老旧小区改造后重焕“青春”

针对老旧小区管理短板,充分发挥“红色物业”兜底作用,2018年,实现已改造老旧小区管理覆盖率100%,新建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100%。2023年,在实现老旧小区基本管理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2300个老旧小区管理提质增效。此外,结合商品房、老旧小区等不同类型小区的特点,不断丰富物业+便民服务场景,2023年,建成并投运15个“睦宁里”站点,提供养老、托幼、家政、文化等复合服务,今年继续推进升级版“睦宁里”站点建设。

为了规范住宅物业管理活动,维护物业管理各方的合法权益,2016年《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着力打造南京“正向激励、负面清单”的物业企业信用监管新模式,全市近年来涉及物业服务的群众投诉举报案件数呈下降趋势。此外,通过举办全行业劳动竞赛、“五心服务”“最美物业人”等一系列评先创优活动,不断提升物业从业人员技能。今年10月1日起,新的《南京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将正式施行,为全市物业管理服务工作高效、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常态化做好居民小区物业管理的同时,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还全力以赴做好市管直管公房日常安全检查和接报修服务,保证了房屋住用安全。2012年至今,共完成修缮工程432处、总面积78488.43平方米。

方向指引前行道路,足迹承载奋进征程。翻阅南京住房保障民生答卷,一串串鲜活真实的数据,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是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也是住房制度改革丰硕成果全民共享的生动写照。接下来,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将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房地产市场监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房屋安全管理等房产领域各项重点工作,切实拿出行动、扛起担当、展现作为,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贡献力量。




END


来源:南京日报
审核:吕明辉 
审稿:卢海松
编辑:杨晓欣
宜居南京
微信号|njhouse2016
扫码关注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宜居南京
统筹全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组织拟订物业管理政策,指导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实现宜居南京的梦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