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
福建日报发表文章
《梦龙文蕴润山城》
11月22日,“小雪”翩然而至,站在寿宁县城东坝边,晨雾轻笼,清水悠悠。
▲冯梦龙修建的东坝沿用至今。郑万江 摄
来到寿宁,梦龙元素扑面而来,让人留恋的不只是东坝,南山顶上矗立的梦龙塑像,一副忧国忧民神态,让人肃然起敬;县城内随处可见的梦龙酒、梦龙街、梦龙广场、梦龙天池,同样温润人心。
非遗传神 民颂遗风
▲北路戏《冯梦龙打虎》惠民演出 龚健 摄
当日又逢周五,寿宁北路戏剧院格外热闹,经典剧目北路戏《冯梦龙打虎》如期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路戏传承人黄伟亮担纲主角。一场戏下来,他浑身衣服湿透,“剧院举办的公益演出,深受观众青睐,我们也很欣慰”。
冯梦龙在寿宁为政四年有余。彼时,猛虎频繁出没,百姓苦不堪言。他深入民间,寻访除虎良方和打虎能手,亲自带领衙役和猎手深入虎穴,为民除害。
看着台下观众止不住地抹眼泪,每次演出,黄伟亮都会被冯梦龙的精神所感动。
北路戏团团长吴卫平也是冯梦龙的“粉丝”,兼任寿宁县梦龙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冯梦龙的作品明末清初时就传到了日本,海水流到的地方都有冯氏作品。”
吴卫平邀请记者一行观看他们近期排演的穿越剧《冯梦龙看新寿宁》。创意源自央视热播的《唐宋八大家》,通过今人穿越回明末,亲眼见证冯梦龙的“循吏”生涯。
其中一个折子戏选取冯梦龙学习前任知县戴镗发明的“贮银输谷”良法,让百姓吃饱肚子的故事。
舞台上,一白发老者面容枯槁,眼中含泪。一旁瘦弱的小男孩衣衫褴褛,紧紧抓着老人的衣角。
“很久没吃的了,行行好,哪位好心人能收留我这苦命的孙儿,给他一口饭吃。”老人家向过往的行人哀求着……
冯梦龙研究会理事叶家坤红着眼眶介绍折子戏当时的背景:明末,寿宁水冷田寒,农作物一年仅一熟,收成稀薄。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百姓面临绝境,为了生存,只得卖儿卖女。
时任寿宁知县的冯梦龙看到百姓疾苦,痛心疾首,遂将类似当代粮食储备基金的“贮银输谷”良法发扬光大,让“官无发粜之忧,民有乐输之便”,县仓里终于年年有了余粮。
同时筹备上新的剧目是《下党故事》,讲述当地村支书在冯梦龙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奋斗,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党员干部和冯梦龙的为民情怀是相连的,观众一定会喜欢。”吴卫平充满期待。
铸魂育人 文脉绵长
扮演冯梦龙的学生胡圣宇,手持惊堂木,声音洪亮,每次敲击都似乎在诉说着正义的不容置疑。他的身边,扮演受害者家属的学生谢昊鑫,眼中含泪,声音哽咽,让人感同身受。
谢昊鑫从小听着冯梦龙的故事长大。考入寿宁一中后,他第一时间选修了《冯梦龙在寿宁》校本课程,加入“梦龙话剧社”。“参与演出,能全面了解明末寿宁的风土人情。”谢昊鑫穿越历史,眼界大开。
明末,“闽俗重男轻女,寿宁亦然,生女则溺之”。冯梦龙对当时盛行的溺女陋俗深恶痛绝,张贴《禁溺女告示》:“为父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妻从何而来?为母者你自想,若不收女,你身从何而活?”
这些话语至今读来仍掷地有声。罚溺女、奖举报、赏领养……因措施中肯,溺女陋习很快止息。
▲专家学者重走九岭古道。龚健 摄
不仅有专业的北路戏团时常来指导剧目,寿宁一中还是冯梦龙传统文化研究成果的综合展示窗口。
在寿宁县冯梦龙传统文化研究会的指导下,全校对师资进行培训,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同时,成立文学社、话剧社、书画社等多个学生社团,创办《梦龙风》校刊、校报,梦龙文化“花开”校园。
胡圣宇从小就对冯梦龙的文学作品“三言”手不释卷,经常参加有关冯梦龙的征文比赛。每当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他就会用梦龙精神勉励自己发愤图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2021年,主打“梦龙文化”的寿宁一中获评教育部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我们学校的一个国家级课题刚刚结题,全校师生都倍感荣耀。”校长陈茂满脸自豪。
德法相济 郡治县安
天蒙蒙亮,斜滩镇街道上已人声鼎沸。摊位依次排开,食客们围坐在小吃摊桌椅旁吃得津津有味。
记者注意到,有一个摊位与众不同,不卖瓜果,不卖早点,却大排长龙。这就是只提供公益“法律咨询”的斜滩法庭。
人群中,李奶奶带着自己亲手种的蔬菜来感谢法官郭强。“儿子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却舍不得往家里寄钱。我一个人照顾孙子,有心无力。多亏郭法官,孩子才能安心上学。”
斜滩镇至今保留着“赶圩”传统。每逢农历十三、廿三,四邻八乡的商贩聚集此地,摆卖农副产品。寿宁法院则趁势将法庭前置,把矛盾调解工作搬到“赶圩”一线。
“冯梦龙探索的‘以慈辅严’司法实践,与当今倡导的刚柔相济司法理念颇为相似。”寿宁法院政治部主任郑万江介绍,“省其谳牍,可使无讼”是冯梦龙在寿宁县任职时重要的施政纲领之一。
鳌阳镇北凤巷4号是寿宁法院旧址,也是冯梦龙当年办公的县衙。自1954年建院后,寿宁法院就将“无讼”理念运用到司法实践中,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除了“赶圩”,法院调解还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今年,寿宁法院探索的《构建“三网化讼”机制实现基层社会可持续治理》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通过建立“调解网”等三大机制,搭建“法官e联”解纷平台,实现与村民沟通“零距离”。
“无讼”成为寿宁县社会治理的共识,当地聚“银发力量”,为基层治理增添新动能。
在寿宁县梦龙矛盾调处志愿者之家,有一支由15名政法系统退休老干部和6名退休金牌调解员组成的队伍,他们奔波在街头巷尾,已接受群众来访咨询1300余人次,化解83件信访事件,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负责人周道芳累并快乐着,“每一次调解都是对群众信任的一份回馈,温暖与力量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无讼”是冯梦龙的治县理想,与“枫桥经验”倡导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理念不谋而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愿景——“天下大同”。
人物名片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姑苏词奴、顾曲散人等,明朝直隶苏州府(今江苏苏州)吴县籍长洲县人,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思想家,一代廉吏。
▲位于寿宁县南阳镇南山顶景区的冯梦龙塑像 龚健 摄
他一生创作了近3000万字的作品,现存世逾1500万字。其中,“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代表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最高成就,是最早被翻译到欧洲和日本的中国小说。
崇祯七年(1634年),61岁的冯梦龙任福建寿宁知县。他根据寿宁“岭峻溪深,民贫俗俭”的县情,提出“险其走集,可使无寇;宽其赋役,可使无饥;省其谳牍,可使无讼”的治县纲领,取得卓著成效。
在寿宁期间,他整修县城,重整谯楼、城墙、东坝,修缮监狱、仪仗库、黄册库、粮仓、四知堂等,设立遗爱公所;在保境安民方面,他巩固关隘、加强武备,聘请教师、训练民兵,捕虎除患,标明铺名、方便行人,详造黄册、完善征收,学习良法、储存粮谷,理讼雪冤、智惩刁民,惩顽治凶、勇擒恶霸;在矫治风俗方面,他厉禁溺女,捐俸施药、禁巫倡医,旌表乡贤、昭示恶人,开设月课、教诲学子。
治县四年有余,冯梦龙针对当地社会问题综合施策,保障了寿宁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群众至今仍感念其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