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咸阳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时事   2024-09-18 12:40   陕西  


奋力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咸阳工业发展成就综述


岁月如歌,巨变如擘。

75年来,咸阳工业发展腾笼换鸟,焕新赋能,迭代升级,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75年来,从车间到产品,从工厂到产业园区,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从“咸阳制造”到“咸阳智造”,热火朝天的工业生产场面,散发着钢筋铁骨、火花飞溅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革故鼎新、敢闯敢试、开拓进取,不断释放新的创造伟力,展开了科技发达、创新活跃、绿色高效、产业兴旺的宏图巨卷,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如今,咸阳工业经济稳步提升、产业发展气势如虹、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经济发展历经沧桑巨变、破茧成蝶,翻开了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的崭新篇章。



串珠成链聚链成群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近日,走进位于兴平市的陕西西泽宏岳轨道交通装配有限公司电气车间,机器轰鸣,各种铜铝产品、电器产品摆满了车间货架、集装箱。

“今年,铜铝排生产线、轨道交通开关生产线、软连接生产线、绝缘生产线均实现满负荷生产。去年,我们生产总值就达到了2000余万元。”公司总经理黄钗兰说。

工业企业张弓满弦、生产线高效运转、产品源源流出……咸阳处处涌动着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

时间的指针拨回20世纪,那时的工业基础薄弱,但向前发展的脚步始终未停歇。

新中国成立以前,咸阳仅有纺纱、轧花、榨油、酒精几家小作坊,工业产品品种少、产量低。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1331万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第八棉纺厂、吴家堡籽棉加工厂、西北国棉一厂和二厂的改建和新建,使轻纺工业步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行列。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31亿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市工业生产抓住轻纺工业这个“龙头”,进行纺织工业的系列配套和技术革新改造,先后建成了一批纺织企业、纺织器材企业和科研机构,使纺织、印染、服装、机械、教育、科研成龙配套,逐步走向系列化。

改革开放后,咸阳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历经企业改制、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等,工业内部结构日益完善,多种经济体制竞相发展,工业发展活力十足、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0.5亿元。

进入21世纪,咸阳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加速布局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食品工业、能源化工等产业,打造全产业链,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38.8亿元。

“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集群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液晶面板8.6代线、正泰智能电气等大项目相继落户、建成投产,电子显示、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发展势头强劲。

“十四五”以来,咸阳加快打造“544”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抓好重点产业链、特色产业链建设,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做大做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夯实产业链基础,优化产业生态,打造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全市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经过75年的建设和发展,咸阳产业布局愈加清晰、优势产业愈加茁壮。电子显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七大支柱产业撑起了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新型电子显示及半导体、输变电装备、太阳能光伏等16条重点产业链多点开花,“龙头型”企业、“小巨人”企业领跑经济发展,工业发展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企业串珠成链、产业聚链成群、发展集群成势,咸阳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45.1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2%。

9月11日,我市纺织集团一分厂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抓紧生产中。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田 摄

现在,走进咸阳纺织集团的现代化纺织车间,纱锭飞旋,机器轰鸣,一排排细纱机全速运转,纺织女工娴熟地操作着设备,现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从业人员3200余人,拥有纱锭30万,可年产纱线2.34万吨,坯布1.37亿米。”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范振华说。

这是75年后和75年前的鲜明对比,更是时代的文明碰撞,折射出咸阳工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绿色转型

从“咸阳制造”到“咸阳智造”



可视化管控、自动化生产、精细化管理……75年来,设备升级和技术革新的热潮不断席卷咸阳各大企业。

作为兴平市本土企业的代表之一,陕西润泽博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自动化机器人生产全面铺开,空滤、小盖、通风管、进气导流管、滤芯等一批批产品源源不断流出。

“过去6名工人一天最多安装800件的生产速度早已更新,现在2名工人一天就能安装2160件,从接到订单到成品交付,生产效率提高了近3倍。”该公司总经理张涛指着眼前的新设备说道。

扩产增效离不开科技支撑,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继续投入升级新设备、新技术,完成扩能增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咸阳紧抓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向新,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强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加速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深化数字赋能发展。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等关键底座,推进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分层培育,形成了一批优质中小企业,成为我市重要的创新力量和强链补链生力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至此,我市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43户。

科技赋能,发展势不可挡。咸阳“科创圈”不断扩容提质——

兴平、三原、彬州、淳化等地围绕县域首位产业布局科创载体,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兴平金兴先进智造双创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运行;

渭城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礼泉在西安高新区设立全省首个县域科创飞地;

…………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工业智慧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同时,技术的升级改造也实现了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清晨,记者走进长庆石化公司厂区,厂区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眼前所见与印象中的传统炼化厂大不相同,这里干净整洁,没有刺鼻的异味。

“公司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了160余项技术改造,建成投运了水、气、声、渣全覆盖的环保设施,全力打造无异味工厂和绿色工厂,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长庆石化公司安全副总监兼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主任魏宏斌说。

长庆石化的绿色发展成为咸阳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咸阳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转型发展全过程,鼓励重点企业提升改造,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引领行业高效化、低碳化发展。

以技改转型为方向,推动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对中医药、纺织、建材、纸制品等行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提级赋能。

以巩固提升为方向,加快集群化发展。巩固新型电子显示、能源化工、粮油及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目前,咸阳市共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

以强力突破为方向,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太阳能光伏、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75年来,行进在时光之中,咸阳工业发展意气风发,一路长虹。

中国船舶陕柴重工获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咸阳蓝博机械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通过DCMM贯标二级认证,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工厂,咸阳经开AI视觉中枢项目获省工信厅2023年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创新俨然已经成为咸阳高质量发展的制胜法宝。



建园筑基赋能蓄势

从“单打独斗”到“聚指成拳”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三立智能电气有限公司,看到智能化生产区里,数控机器设备正在精准加工产品;人工生产区,排线、组装检测等有序开展……整个生产车间一派忙碌的景象。

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是秦都区重点打造的工业园区,以输配电、汽车零部件和光伏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现已入驻企业233户,其中规上企业47户,202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43亿元。

工业园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产业汇聚、动能澎湃。

咸阳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主要沿西宝高速、西铜高速、连霍高速、包茂高速、福银高速、银百高速布局建设,基本形成北部以能源化工为主,中部以建材、食品为主,南部以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咸阳先后建成开发区及工业园区15个,规划总面积317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规划面积122平方公里,更多的企业选择入驻园区,集聚发展。

近些年,咸阳聚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承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主阵地,不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园区优化整合、提档升级,激活园区承载力,吸引更多好项目大项目落户,促进更多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在开发区转化落地。

咸阳经开区狠抓要素保障,有力推动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科技创新园、绿能慧充、金石增材等40个省市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彬州工业园以链式招商为抓手,在全省率先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陕西(咸阳)精细化工产业基金,累计招引落户重点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78亿元,预计贡献产值150亿元。

兴平高新区深挖资源禀赋,连续两年举办“三航产业”专题招商推介大会,签约项目65个、总投资176亿元。

武功高新区坚持筑巢引凤,依托卡美特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西部数字智造产业园等,今年上半年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8个,合同引资36.73亿元。

越来越多的要素在园区集中、功能在园区集成、产业在园区集聚。今年全市487个重点项目中有220个进入开发区,占全市重点项目总数的45%。

项目落地,资源聚集,优势凸显,发展潜力无限。

咸阳高新区构建了“基板+面板”双龙头引领、上下游联动的新型显示产业格局,有力保障了国家新型显示产业安全。

咸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园突出“叩门招商”,发挥正泰、隆基等龙头引领作用,打造了输变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集群。

淳化工业园聚力引龙头、培产业,招引落户了陕西华建、中冶铭创、昆仑优佳等8户龙头企业,有力提升了新型建材产业聚集度。

永寿工业园持续做强产业配套,培育了北新防水、鲁泰防水等6户产业链企业,新建了惠天军用涂料系列产品生产线项目,初步形成了新型材料产业集聚区。

这些年,从一个个企业单打独斗到产业进园区聚集发展,咸阳工业发展成果丰硕,提质增效发展成就斐然。

2023年,咸阳15个开发区及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34亿元,占工业总产值77%。其中,咸阳高新区工业产值接近400亿元,彬州工业园、市装备制造产业园、兴平高新区等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三原高新区和长武工业园工业产值突破150亿元。

记者手记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75年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咸阳工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从“单打独斗”到“聚指成拳”,时间见证了咸阳工业发展的澎湃活力。

从发展最传统的棉纺织产业,到致力于打造电子显示、清洁低碳能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医药和医疗器械、新型纺织建材、文体康养4个五百亿级特色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4个百亿级新经济,咸阳在发展中积极探索,明确定位,找准优势,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推动工业经济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咸阳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产业发展气势如虹,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经济发展历经沧桑巨变、终破茧成蝶。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331万元到2023年的2245.1亿元,咸阳人民发扬着赳赳老秦人的“拧劲儿”,鼓足了劈波斩浪的勇气、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也必将在新时代创造出更大的成就,书写出崭新的篇章。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高依/文

王晓田/图

编辑:陈静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小咸穿越|这张长长长长图带你见证咸阳75年“医”路大变化→

今日中秋 | 花好月圆人团圆

咸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轻装”上阵!咸阳月饼市场刮起简约风

咸阳日报
传播党的声音 反映群众意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