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科技赋能点燃成果转化新引擎

时事   2024-09-18 12:40   陕西  

科技赋能点燃成果转化新引擎

——全市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工作综述

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陕西路径探索。

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是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赋予咸阳的光荣使命。

今年以来,咸阳市紧扣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重点任务,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加速创新要素集聚融通,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优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


同向发力,汇聚建设合力

党委重视、政府主推是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的关键。

咸阳市委、市政府下大气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机制、夯基础、强推动、抓落实。在全省率先恢复县级科技局,成立市级科技工委,财政科技投入连年翻番增长。

咸阳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加强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培育,构建“一廊一城多点”全域创新发展格局,健全全要素、全链条、市场化科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咸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吹响了全市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的集结号,强调要锚定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落实全省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建设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

2月28日,全市深化“三个年”活动暨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推进大会召开,把秦创原建设作为深化“三个年”活动的重要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咸阳市科技创新大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汇才聚力,智创未来”为主题,打造交流互动平台,总结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部署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助力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由势转能。


开拓创新,政策先行

咸阳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部署科技计划项目,建立科技大使、工业科技特派员、“301”科创特区等创新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能落地、可兑现”的政策措施。

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形成全方位、多角度保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法律政策体系。印发《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制订政策包,推动升级措施,巩固政策成果。

将西安—咸阳一体化作为秦创原建设的总牵引、总抓手,制定《咸兴武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对接西安、杨凌,着力将咸兴武科创走廊打造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和推动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升级的核心引擎。与西安共同印发创新驱动一体化工作要点,确定了共建西安“双中心”、促进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加强两市科技人才交流互动等10个方面重点任务。

将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秦创原建设的主攻方向、主要任务。围绕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鼓励“链主”企业制定新兴产业创新链图谱,支持开发区联合龙头企业搭建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打造优势领域创新产业集群,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现代中医与民族药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提出建设高新区就是打造秦创原,创建高新区就是建设先行区的思路,为县域参与秦创原建设指明方向。兴平市、武功县、礼泉县、渭城区、泾阳县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乾县、彬州市、永寿县成功创建省级经开区,全市形成了多点支撑、全域创新的新发展格局。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认定金额突破61亿元,科技型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28家,同比增长104%;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6家,同比增长97%,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人才引领,激发科创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

我市构建“市、县、企”“1+N+X”三级立体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了7个西安交大技术转移县级工作站,4个企业科技服务工作站。探索“四支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咸阳模式”,聘请55位院士担任咸阳科技顾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定向导航。

在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科技服务机构等151个单位选聘科技大使272人,常态化挖掘、对接高校院所成熟度高的最新成果。在规上企业选派工业科技特派员424名,反馈企业技术需求。组建专业科技经纪人队伍,精准匹配科技资源,打通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供给侧到企业需求侧的快速转化通道。我市《选聘“科技大使”畅通人才科技合作之路》案例荣获全国人才工作创新优秀案例奖。

为解决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问题,依托西安交大招聘高端人才,采用“高校聘、企业用、政府助”的模式,按照编制在学校、岗位在企业的形式,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与西安交大签订了《市校合作联席会议机制》,标志着咸阳—交大协同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合作内容更加务实。

聚焦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人才集聚地、发展新高地,着力强化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供给、平台支撑、服务保障,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高质量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产业发展爆发力。以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实施为契机,围绕企业创新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需求,为校企牵线搭桥,促进高校院所科技研发与企业产品创新的“双向奔赴”。

人科机械设备(陕西)有限公司外国专家全德镐荣获“三秦友谊奖”。选聘的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等8名科技人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功举办陕西省外国专家来咸“体验传统文化、共享端午佳节”联谊活动,来自18个国家的30余名外国专家及家属共聚一堂、共享文化、共话发展。


守正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解决好科技成果落地过程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问题,就是重新点燃科研工作者心中创新之火。在市域内高校院所大胆推行“三项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同时,积极承接西安市内高校院所“三项改革”新成果,当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员、勤务兵。

通过科技经纪人、科技大使深度挖掘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吸引西安交大“新型有机液体储氢材料”等近200个项目在咸阳落地,联合西安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高校举办科技成果高校行路演活动24场。为保障“三项改革”成果落地,咸阳设立“三项改革”科技专项,支持高校院所成果在咸阳转化,营造优渥创新发展环境。

2月6日,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平台建设首批入驻单位集中签约活动举行。咸阳高新区与陕西氢能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合作协议,成功吸引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入驻,全力打造氢能产业重大创新技术策源地、氢能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孵化器、氢能产业公共服务优质载体和氢能人才培养引进的坚实阵地。此次签约是我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缩影。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投资的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是西北地区首条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从建设到投产,1600多名专家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这一项目的带动下,台湾冠捷、德国林德等20多户上下游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咸阳已实现了从石英砂到电视整机的新型显示器全产业链,整机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前往波兰、德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未来8—10年将形成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上半年,全市转化落地科技成果18个,获得投融资项目3个。全市签约科创类项目49个,总投资192.9亿元,投资12亿元的高新科研工坊建设项目、投资15亿元的经开区绿能慧充咸阳研发及生产制造基地等29个项目落地咸阳,34个市级以上创新驱动类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53.5亿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咸阳将以西安—咸阳一体化为总牵引、总抓手,认真落实省市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工作任务,释放创新潜能,提升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秦创原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咸阳力量。












海报轮播


咸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袁森/文

编辑:陈静

审核:闫莉   签发:王鹏飞

声明:我们重视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图片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侵权的,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往期回顾

小咸穿越|这张长长长长图带你见证咸阳75年“医”路大变化→

今日中秋 | 花好月圆人团圆

咸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

“轻装”上阵!咸阳月饼市场刮起简约风

咸阳日报
传播党的声音 反映群众意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