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有一段时间,孩子不知道听了什么儿童故事内容,女儿一个人不敢洗澡,非要妈妈陪她。
女儿说,妈妈过来陪一下呢,我不敢一个人。
那时老婆正在卧室收拾衣服说,你怕啥爸爸妈妈都在家。
可孩子就不肯去洗澡,磨了半天好不容易在妈妈陪伴下洗完澡。
孩子洗完澡后,妈妈还不时地说爸爸妈妈都在还不敢洗澡,你不是在胡闹吗。
后来我和老婆说,孩子肯定受了什么影响才反应过来错怪了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和我说前几天听了儿童侦探推理故事,有些场景就是洗澡间有鬼怪。
那一刻,我觉得作为父母,自己确实没有注意到,没有在孩子角度去感受。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去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
在孩子教育中,面对孩子内心感受,我们要尽可能的去做到自己能做的,分享下面4个方法,个人觉得非常实用也蛮科学的,建议好好收藏,具体如下:
学会面对孩子的恐惧,谈到孩子对事物的恐惧,我们更应关注孩子的感受,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内容。
当孩子说他们害怕时,不妨和他们一起讨论,问问他们,“怪兽看起来像什么呢?我们能一起想办法打败它吗?”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还能加深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联系。
应对孩子的恐惧时,重要的是关注和理解他们的感受而不是直接否定他们的想象。
调整陪伴孩子的方式,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陪伴孩子,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陪伴本身,而不是具体说了什么。
有时候,孩子们提到的“怪兽”可能是他们对我们不耐烦的感觉,或者是他们还不会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情绪。
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这些感受被看见和接纳,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应以耐心和同理心陪伴孩子,认真对待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轻易地将其视为无理取闹。
保持开放的交流,简单地说孩子“别胡闹”,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被重视。
我们要保持和孩子的沟通始终畅通。如果我们否定他们的想法,说他们只是在胡闹,不仅仅是现在的沟通会停止,未来他们可能连更重要的事也不愿意告诉我们了。
记住,对成人来说显而易见的区别,孩子可能感受不到。
维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至关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可能导致他们在将来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更重要的问题。
真心理解孩子的感受,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是孩子想要倾诉的对象。
例如,如果孩子抱怨奶奶的炖菜不好吃,我们不应该直接说他们在胡闹。
因为如果我们这样做,当孩子遇到真正困扰他们的事情,比如不舒服的触摸,他们可能也不会跟我们说,怕再次被认为是在胡闹。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小声音,因为这些都关系到孩子将来是否愿意向我们开放心扉。
孩子的感受和成长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将孩子的诉求简单标签化为“胡闹”可能会使他们在将来遇到真正的困扰时不愿意寻求帮助。
你可能认为这个例子很极端,因为奶奶做的炖菜不好吃和钢琴老师摸孩子的膝有本质区别,但孩子涉世未深,不像你有那么多经历,还没读过你读的书,对人生孩子还不懂得区分。
孩子还不懂得区分一些遭遇,比如不合理身体侵犯和吃到不喜欢东西的不同的不适感。对他们来说,两者都是感官受到攻击。
如果你经常告诉孩子“别胡闹 了”,会切断孩子与你的沟通,那是很危险的。
希望父母能够记住上面的警醒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