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收到骚扰电话?你的个人信息可能泄露了!教你一招解决

文摘   2025-01-01 01:09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教你一招解决





总是收到各种各样的骚扰电话、从未见过的陌生人竟然知道我的家庭地址、一个电话就能查到我的所有信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为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那么,是谁在窃取我的个人信息?


01
为什么总是收到骚扰电话?
“频繁收到推销电话,真的是因为你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的吗?”个人信息是怎么被对方获取的?精准营销与精准骚扰之间应该如何界定?奥一新闻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教授、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春晖,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网络尖刀”安全团队创始人曲子龙等人,
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最近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销电话,
对方不但能准确说出我的名字,还能知道我做的一些事情。”珠海市民王先生(化名)最近遇到了“糟心事”。两年前他在某网贷平台借了一万多元的贷款,已按时还清。但时隔两年后,依然有人向他推销贷款,更为“恐怖”的是,最近突然有人开始向他及身边朋友、亲戚拨打催债的电话,王先生感觉受到了骚扰,更担心亲戚朋友“上当受骗”。王先生通过“12321受理中心”公众号对这些骚扰电话的号码进行了举报,“我就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我的信息的?”王先生告诉记者,截至发稿前,暂未收到回复。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奥一实测研究院在对50个志愿者长达两个多月的跟踪调查中,共记录到骚扰电话近1000个,众多骚扰电话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骚扰电话的产生与个人信息泄露有关。”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表示:“

一系列的信息泄露助长了骚扰电话有针对性地对特定公民的骚扰。”
个人信息是怎么被泄露出去的?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记者:“因为社交等需求导致个人电话号码成为半公开的信息,可能会被商家从一些公开渠道获取。而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违规利用,就会产生骚扰甚至诈骗”。
民间非企运营互联网安全组织“网络尖刀”安全团队创始人曲子龙分析指出:“生活中处处存在数据泄露的场景,且由于涉及环节多,往往难以溯源。”
曲子龙进一步指出,以房产相关骚扰电话为例,公民在房产买卖关系建立过程中,开发商、物业、中介、银行甚至第三方系统的开发公司及运维公司都会掌握买房的相关个人信息。只要其中一个参与环节存在不法分子,将个人信息进行倒卖,便会造成信息泄露。
此外,记者从反诈中心了解到,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情景也可能造成信息泄露。例如,连接公共场所的免费WIFI、浏览不知名的小网站、部分App隐私条款、参加街头的“扫码送礼”活动等,都可能给不法分子窃取个人信息留下机会。
近年来我国一直加大骚扰电话治理力度。早在 2018年,工信部等13个部门就印发了《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2020年6月,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抓住“市场准入、码号管理、接入管理、经营行为管理和违规处置”5 个环节,严厉打击骚扰电话。
据电话邦大数据分析显示,2020年用户号码标记总量达15.07亿次,较2019年增长了19.44%左右。为何骚扰电话屡禁不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高艳东指出,问题症结是对于“骚扰电话”仍缺乏统一的界定。
奥一实测研究院的《骚扰电话用户感知度调查》显示,“商业营销”电话是最常见的骚扰电话类型,占比91.54%。但商业营销电话对于有需求的接听者而言并不一定是骚扰。
广州市民曹小姐(化名)告诉记者,自从她办理了某银行的信用卡后,就经常收到该银行客服人员的电话,推荐她办理银行的商业医疗保险。“不接听,他们就隔三岔五来一个电话。”但在了解保险的具体内容后,结合现实情况,她购买了适合自己的保险。“营销电话也并非完全是骚扰,有时候确实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曲子龙指出:“骚扰电话因不同用户的感知度差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其定义并未统一。这便造成了整治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治的精确性。而通话内容属于用户隐私,运营商无权监听,仅能根据一些规则判定是否为骚扰电话,便易存在误判。”
如何划清商业营销与骚扰的界限?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合理电话营销的底线应该是用户明确表示无需求后,不再收到相关电话。
但是当前许多骚扰电话是从专业的外呼平台下发,均为虚拟号码且来电时不会显示真实号码,无法回拨,给运营商及相关部门取证带来较大困难。曲子龙表示:“一个号码可能是多个经营平台在使用,很难定义某个电话就是骚扰电话。”
为什么是我?第一次接到诈骗电话时,我心里这么想。诈骗电话总是毫无征兆地打进来,有的已经被标记了“骚扰电话”,有的则是对方特意换的“新”作案工具。一串陌生的号码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接还是不接?“不接啊,不认识的人接了干嘛?”“接吧,归属地是我的常在地,或许是朋友新换的号码。”多个回合下来,其实像后者那样的情况很少见。当下网络十分发达,除非有急事,否则基本上用不到“通话”这个功能。但就是这个“除非”,让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接下了诈骗电话。
有的人一耳就听出诈骗电话,结局无非是立即挂断,或闲来无事与骗子逗上几句。有的人要到对方提到“打钱”,才能明白这是个精心设计的骗局,挂断之后还是心有余悸。会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担心一些不必要的事。尽管没什么实质损失,还是会郁闷一段时间。这也是诈骗电话的最可恨之处。诈骗电话又叫骚扰电话,哪怕没有被骗,也照样打扰对方的生活。(真是可恨)有的人听不出骗局,财去之后才恍然大悟,这样的人经常出现在新闻里。不能断言这样的人就一定是认知水平低,新闻曝出的博士、教授被骗案例也不在少数。原罪还是要追溯到【信息泄露】。个人信息被泄露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你能想象出,在接到某通电话之后,对方明确报出你的家庭详细住址、身份证号码、以及你的家人信息,这会是什么样一种感受吗?仿佛“骗子为刀俎,我为鱼肉”,大量信息就这样赤裸裸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不仅是疑惑,更多的是惊恐。
网络有时候真的太可怕,一面是“响应国家要求”,几乎所有软件都需要实名注册;一面又是注册时不得不填的信息落入了骗子手中被百般设计‍。(“社会真艰难,人间不值得”)这也是“个人信息很值钱”的原因之一。那么,信息泄露之后,“骗局”到底是怎么来的?特地查了相关资料,分享给各位,了解并防骗。
陌生来电中,有一类是“400”开头的。400电话是运营商专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的全国范围内号码统一的虚拟电话总机服务,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国内大型企业基本都开通了400电话作为客户服务热线。其“官方”特质被骗子盯上,近几年来通过400电话进行的诈骗手段花样百出。防骗:一般这类电话都可以不接。
有一些由“官方”号码发来的短信,例如“95588”发来的短信,这其实是“伪基站”搞的鬼。“伪基站”是非法的无线信号发射设备,能够屏蔽运营商的公共基站信号,并像渔网捕鱼一样把你的手机信号锁定,接着冒充他人甚至公检法银行等公共事业单位的号码强行向你发送垃圾短信。防骗:坚信只要自己没做过,就是骗局,切勿理会。
有的骗子会声称来自公安机关某、检察院、税务局等国家机关单位,甚至能够报上姓名、警号等详细信息。这类诈骗电话大都来自境外,有专门的诈骗团队、甚至公司,通话时态度强硬、十分专业。防骗:凡是提到与资金相关的,只要是自己没做过的,就是骗局,立即挂断。平时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拒绝无关紧要的信息注册与调差问卷,少在网上晒与个人信息相关的动态。多看新闻、多读书。
除了“骚扰电话”难以界定之外,对于骚扰电话发出方而言,处罚力度轻、利润高,是“骚扰电话”频发的另一主要原因。
有业内人士指出,购买用户个人信息价格并不贵,且能够反复利用、交换,因此总的成本低廉。一旦交易成功,商家就能盈利。即使没有立刻交易成功,也能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有利于培养潜在客户。对于目标客户,少则打几次电话,多则打十多次电话,“营销成功率可以达到20%左右。
据2020年工信部刊发的《通信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意见稿》”)显示,违规企业将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也就是说“骚扰电话”违法成本不超过3万元。
高艳东指出,我国目前已有对骚扰短信规制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规约束,尚缺乏相关规制骚扰电话的法律。因此《数据安全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对骚扰电话的治理具有积极意义。骚扰电话得以存在的重要基础便是个人信息的大量泄露,两法颁布后,将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在处置骚扰电话产生者时将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对骚扰电话行为进行直接的法律惩戒。
浙江大学教授王春晖表示,个人信息是互联网经济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不仅是商业竞争的角力点,更是众多诈骗活动的‘金矿’。”王春晖介绍,目前已形成网络信息需求、盗取、交易等完整的黑色链条,“国家有关方面一直出重拳切断、打击这条黑色产业链的源头”。
部分安卓手机内置拦截功能。我们打开手机的“设置”,找到“电话”,找到“骚扰电话拦截”,关闭这个选项,这样就可以有效拦截骚扰电话了。此外,三大运营商还有防止特别骚扰电话的服务。您可以通过拨打客服电话并转接人工客服来关闭。
骚扰电话问题很容易解决,但治标不治本仍然是个人数据安全问题。只有保护个人数据,才能从源头上避免其带来的人身安全、财产损失等负面影响。
1。使用加密软件
加密软件有最先进的加密技术支持,可以很好地防止黑客攻击。出于社会原因,建议使用蝙蝠。
Bat技术采用端到端加密算法。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专属密钥,只有添加好友后才能聊天。聊天内容被加密并以密文形式发送。密钥到达对方手机后自动解密,保证聊天过程的安全。
在蝙蝠的秘密聊天模式中,双方的头像都会被自动编码,没有人知道里面的人的真实身份。聊天消息不能复制、转发、截图或保存。别人无法窃取里面的信息,很好的保护了你聊天的隐私和安全。
2。提高个人数据保护意识
谨慎分享:减少在社交媒体和公共场所分享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敏感个人信息。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并清理不再使用的APP和网站账户,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安全设置:加强手机和电脑的安全设置,如启用二步验证、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等。
3。上网时要小心
不要轻易点击可疑信息,例如短信、电子邮件或来自未知号码的链接。特别警惕“网络钓鱼”电子邮件和短信诈骗,以及不良网站的链接。陌生人使用QQ给自己发链接时,尽量不要打开。
使用网络通讯工具时,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文件。如果这样做,您可以关闭“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以查看文件类型。
4。防范网络诈骗
不要轻易相信网络兼职;不轻易向自称代购或小微企业的人转账;任何给您打电话、发短信并最终要求您转账的人都是骗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隐私保护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面对骚扰电话的侵扰,我们不能仅依靠外部力量,而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大数据安全力度,积极举报投诉,必要时寻求法律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
保障自己的隐私与平安。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