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帮忙挣钱,他们月入十万

文摘   2025-01-04 09:32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让AI帮忙挣钱





办公室不到六十米,几个小隔间挤着十个员工,敲打键盘的声音与翻译器交错,偶尔传来老人特有的低沉嗓音。贺章低着头,一边听一边记录。贺章从事的是一个小众而时髦的工作——用AI帮老人代写回忆录。


01
他们月入十万
最近,越来越多的朋友问我:“ AI 到底怎么用来搞钱?它真能帮忙提高效率吗?”其实,AI不仅在各大科技领域崭露头角,也早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帮助我们提升工作效率,还是创造出全新的赚钱方式,AI 正在以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改变着世界。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与 AI 相处的经历,以及它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
老实说,AI带来的变化没那么“高大上”,它更像是一个日常的“隐形帮手”。很多时候,它让你觉得“哎,这事简单多了”。尤其是在工作中,
AI 让我从初期的怀疑变成了现在的依赖。
作为一名设计师,
过去很多工作是相对重复的,尤其是在图像处理上,抠图、修图这些操作既耗时又单调。然而,现在 AI 工具几秒钟就能完成这些工作,效率提升何止一倍!AI 的加入不仅让我摆脱了机械的工作,还释放了更多时间让我专注于创意工作。特别是面对高强度的项目时,AI 帮我完成了从“0.5到1”的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找这个例子可能不明显,因为原图的背景就是接近纯色的,没有特别杂乱。不过像这种 AI扣图的工具非常多,并且绝大部分抠图速率快、效果好。和之前像个苦逼一样拿 ps 软件 选区一点一点扣除 来比,简直是救了老命了!关于图片的AI处理功能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 像AI 图片无损放大 、AI 图片优化修复 、AI 图片物体抹除......
不仅是素材图片的处理,文案撰写也同样受益于 AI 的介入。AI 可以快速生成草稿,帮忙润色。以前花几个小时苦思冥想的文案,现在只需要输入一些关键词或简单的思路,AI 就能生成一篇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的内容,
事半功倍。
如果你有做方案、
写总结、甚至写文章的需求,也可以让AI帮忙。
目前市场上也有很多超强的AI搜索引擎,甚至于百度、谷歌等检索模型中也加入了AI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其中 Genspark 的检索能力为最强,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自己,说不定结果出乎你意料~
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达2.97亿,超过总人口的两成,到2050年左右,这个数字将升至4.8亿。而找人代写回忆录,成为了一批有闲有钱的老年人的新乐趣。
这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十多年前,北京就曾出现过由政府购买服务、社工志愿团体为老人撰写回忆录的公益项目。后来,由于代写回忆录逐渐走向市场化,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了以兼职和自由职业者为主的独立写手。
2024年,随着银发经济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机构跨界涉足这一领域,包括拥有写手资源的传媒公司,以及捕捉到落地商机的AI机构。他们开始传授经验、销售课程,将这门曾经的小众业务,转变为一门正式的生意。
代写回忆录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上一个看似暴利的风口。只是相比外界对回忆录行业的跨界热情,真正位于中心的业内人却显得相对冷静。
一名回忆录写手向新周刊吐槽,这几个月光看到噌噌冒出来的同行,客户却不多一个。贺章同样透露,尽管后台每天收到上百条客户咨询信息,但真正成交的订单却寥寥无几。在短短几个月内,他已经烧光了投入的数百万资金。
正如贺章等人对业绩的担忧,银发经济或许是充满想象力的蓝海,但代写回忆录这条赛道仍是一条小溪——价格和内容的标准不清晰、市场没有那么普适,同时周期难把控,以至于有从业者直言:“想靠这件事很轻松地赚很多钱,似乎不存在一个好的商业逻辑。”代写回忆录,真风口还是假风口?这门生意真的赚钱吗?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这个还在襁褓中的行业,已经站满了人。
从事回忆录代写十二年,朱家轩没有见过行业这般的热闹。找兼职的白领、待业在家的图书编辑、破产的广告公司老板,还有AI创业者……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摩拳擦掌,随时扑向这片银发蓝海。
在社交媒体上,“代写回忆录”已与“财富自由”划上等号——“小县城帮退休老年人写了3本回忆录,收入够买一辆车”“靠给老人写自传赚了18万,文笔不好也能做”“一年实现10万副业不是梦……”诸如此类的文案充斥小红书,甚至有业内人士声称,写回忆录不需要科班出身,初中毕业也能写。
种种描述下,这一行俨然成了低门槛生意。“锚定最有消费能力的老人,对文字又没有敬畏心,觉得写东西而已,谁都会,这事儿门槛特别低。”谈到最近的热潮,家传编辑部联合创始人韩馨儿反而略显愤愤。
自2022年生成式AI火热起,一系列诸如chatGPT、Midjourney、Kimi等大模型工具极高释放了人们的生产潜力,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工具不仅仅作为一种娱乐化的工具,更成为了时代与资本的红利,给了普通人做副业赚钱的机会。
用Midjourney卖AI生成的头像、用ChatGPT生成客户需求的方案,这些都成了第一批利用信息差吃螃蟹的人。而更甚者用AI代写论文、诈骗、售卖虚假课程,割了更广大用户的韭菜。那些靠AI月入过万的技术迷,其实是利用信息差跟消费者打了一场大型的迷雾战。
用AI赚钱,比较火的有文生图、AI小说、虚拟数字人甚至AI数字复活这样的赛道。最先接触到先进大模型工具的普通人打着信息差的幌子,收取远高于产品会员价的成品制作费。但实际上,他们只需要在输入框不断调整指令,命令大模型去生成客户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快的鼠标点击只需几分钟,慢一点的优化指令调参数也只用几个小时。
而这些项目如果从零到一由人工接受,则少来也要一两周的时间。另一边,不懂门道的客户看到算法、模型生成的精美的作品,则喜不自胜,也认为自己捡了便宜。例如在小红书制作头像的大学生,不过200个粉丝的小账户,却通过单价19.9的定制价格月入五六千,每天接一两百单左右。
但实际上,他只需将用户的头像上传至国外专业的AI网站,所花费的除了一两小时的时间成本,趋近于零。而这样一张精美细腻的头像,如果要人类设计师报价,则至少100rmb起价。
除了用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做图,还有人用AI做方案、写论文挣钱。相比于人类文字工作者,AI集成了整个互联网的知识库、数据库,用语更专业、理论也更具深度。目前,其推理能力也在模型优化下不断提升,一篇本科生水平的千字学术论文,AI也能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生成大纲。
这也让灰色产业有了可乘之机,多数论文中介机构早已不用在市面上招募大量的论文写作者,而是用AI合成数据、拟定大纲、在不断优化中完成初稿。据新京报报道,通过AI,这样的收入一个月甚至可以达到两三万。中专、职高毕业的学生都可以帮博士修稿稿件。
而除了这些实际的产业,数字复活技术这样游走在伦理与法律边缘的AI赛道也冲上了热榜。“让你与已逝去的人对话”听起来是一个不小的诱惑。这样的复活套餐则从最低19.9基础版到1万元高级定制版价格不等。几十块的基础版只支持20s的普通话配音视频,除了人像能够基本还原外,清晰度、声音都不做保证。而将近一万元的全息克隆套餐则在声音克隆基础上增加肢体克隆环节,真实还原人物肢体动作表情声音。据负责人介绍,这样的虚拟数字形象基本上与真人没有区别,但耗时则在一个月到两个月之间。
“超级头脑”创始人张泽伟表示,就数字复活这个赛道,他在2022年一年完成了653个订单,均价一万。而这个赛道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小到七八岁,大到七十岁,都有来访客户。
从上述各类赛道需求中衍生出的,也就是现在AI最火爆的赚钱赛道——AI授课。体验价299,往后付费则可能更高,涉及到算法模型开发,则一套课程在两三万左右。
在2022年之前,这类课程大部分面向计算机系学生、大厂算法工程师等细分垂类群体。2022年后,吃尽了生成式AI的红利,稍有闲钱的中产阶级或兴趣感强的学生为了跟上时代或者发展副业,也纷纷开始报名机构课程。
但这些课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大多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引流找客源,通过保证完成授课后的大厂内推名额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对AI可谓一知半解的斜杠青年门外汉。而大部分购买课程的学员则称除了体验课老师会讲很多干货,正式课则是按照PPT的照本宣科式的念读。甚至打包给他们的所谓AI软件包很多都比不上免费的AIGC生成网站。
打开BOSS直聘,AI讲师的平均薪资在一万到五万之间,大部分都不要坐班,甚至不要求计算机毕业。只要你口才好、会使用AIGC工具,能够参与AI公开课的直播讲演,就行。
而这些AI讲师的业绩考核则是“对公开课转化率负责,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进行在线授课”,最后的实际衡量指标则是讲师能够将直播间多少听众转化为AI课程的实际购买者。这类课程本质上靠的不是课程的质量,而是讲师和运营团队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直播间的情绪氛围,让更多的人愿意下单。常常以“学一个月,月入过万”为噱头,去吸引那些对AI本身知之甚少的人,而在报名之后,则用提前录制好的课程和市面上打包的免费AI工具作为回馈。
比起其他赛道更明确的需求,AI课程则是抓住了用户想赚快钱的心理,用一单的价格甚至就可以养活一个AI讲师,在这背后,赚钱最多的人付出的成本最少。像小红书用户分享的这样一套通过视频就能自学的文生图产品使用手册,某机构开出的价格就高到19800元。培训期仅仅是每天1-2h,20天结业。
只要报名人数有100人,不到一个月就可以赚到将近200万。而这样一期课程报名的人数一期将近500人左右。一期课程收入则将近1000万。当然除了上述种种,还有更多更恶劣的,比如利用深度伪造技术换脸放到违法网站赚快钱,或者利用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亲友声音实施诈骗,这些诈骗团伙也不再只是满足于小偷小骗,而是广泛招募所谓的高智商“人才”,用AI技术开启了新一轮的诈骗。
今年,福州市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先生在与“好友”视频聊天时,10分钟内就被诈骗团队合成的真人视频骗走430万元。事后,郭先生表示,声音也是对的,脸也是对的,又是实时通话,真想不到是诈骗。
看着越来越可观的利益输送,通过AI割韭菜的团伙不断精进其牟利的技术和骗人的话术。通过AI编织的骗局越来越精准、隐秘乃至花样百出,甚至可以为每一个个体量身编制不同的骗局。
但是AI尚在发展初期,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国内外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条例来约束其发展。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警戒心,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舍身入局,事后才追悔莫及。
说回上午提到的代写回忆录。代写回忆录的优势在于高客单价,每本报价通常都在3万—10万之间,这也是自媒体上宣称作者能月入2万的原因。“但跟风而至的人往往碰着一鼻子灰,因为他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成本。”朱家轩说。
代写回忆录是一个既耗时又费力的过程,寻找客户、采访、写作、排版、成品书籍设计,甚至申请书号,每一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朱家轩向新周刊透露,他编写一本精品回忆录通常需要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为追求真实体感,还得沿着老人前半生的足迹,重访对方的故乡、工作单位等地。而当中产生的出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往往需要写手与传主方协调解决。
除此之外,回忆录还是高度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看似有钱有闲的老人可不好“糊弄”,要求也是千奇百怪,小到模仿金庸风格作著,大到家族历史断层的考究,都需要反复敲定和修改。时间一长,还会碰到半路跑单的情况。“别看一本书大几万,很可能均摊下来,部分正职写手的月入一万还做不到。”正因为门槛高、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多年来,这个行当并没有走出切实可行的商业化模式。
目前,业内中位数价格已经降至约4、5万元/本,他预计,当这个数字达到1万时,市场将出现十倍的增长。他用AI写作收窄成本后,把收费定在1万多,得到了一个相对喜人的信号:客户群出现了更多的普通人,包括卡车司机、乡下农民。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贺章决定再把门槛往下降降,推出了售价999元的回忆录。砍去不必要的包装盒、页数,书皮摸起来粗糙、印刷的图片模糊,整体更像一本小册子。但贺章不在意,“走低客单价、大流量的路线”,他的目标很清晰“把价格打到底,人手一本回忆录,就像日常购物,形成一种潮流”。
对此,韩馨儿则认为,相比一味打价格战,关键在于让人看到回忆录本身的价值。在市场科普教育的初期,大部分老人面对回忆录时总有一个疑问:“那不是名人才会写的东西吗?”在大众眼里,著书立传的往往是企业家、退休干部等社会的高精尖人群,普通人总有一种不配得感。
“老人内心普遍是需要被看见的,回忆录本身是一种精神的治愈和延续。”韩馨儿说,国内的心理医生有时会建议,患有创伤记忆或抑郁倾向的老人撰写或阅读传记,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的生命轨迹。“时代怎么影响他的,大多数老人一辈子都没有想清楚。”而透过一本回忆录,老人更能清晰看懂自己来时的路。
在过去几年里,通过代写回忆录,韩馨儿见证了不少传主和家人、时代之间更深的连接:身处地球两端的姑妈和侄女,半个多世纪没见面,因为回忆录又重新聚到一起。在一起向上海档案馆捐赠了包括家传、家族在内的史料后,有位长辈赶紧掏出手机加微信,说“不能再走散了”。
儿子记恨了已故父亲一辈子,只因父亲草草轻生,独留母子孤苦无依。直到数十年后,看到记载着父亲当年经历的苦难的回忆录,儿子才真正感受到时代的悲凉和无奈,选择与父亲、与自我和解。
经历了无数人到暮年的释怀,韩馨儿看见老年人渴求,以及自己这份工作的价值。“任谁都会老去,让无数普通人的过去得以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才是一本回忆录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如今的中文互联网上,随意进入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你很容易被类似的“AI搞钱生意”所吸引。“AIGC零成本赚钱”“AI公众号从入门到变现”“用AI写小说,月入过万不是梦”......在AI圈类似的造富故事也不在少数,比如近期因Sora而爆火的自媒体博主李一舟,被网友戏称为「中美两大AI巨头之一」,与OpenAI创始人平起平坐。在全网起底李一舟的舆论风暴下,「硅基研究室」发现,李一舟AI课已在视频号、抖音下架。
从热闹的创业圈到每一个关注科技变化的普通人,AI正在成为一项新的搞钱工具。普通人能够靠AI逆袭吗?真的能替代主业,实现博主们口中的造富梦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带着好奇我们先是统计了一些当下媒体报道中能实现“搞钱梦”的生意。先不用说李一舟通过卖课三年内赚了1.75亿元,还有的也靠着AI绘画、AI销售、AI服务等实现了人生逆袭。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梳理了当下的AI搞钱路数,和其中的一些有着类似AI造富梦的「普通搞钱人」聊了聊,发现AI搞钱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有的人一开始就奔着搞钱而去,现在却只能赚回课程费,有的人一开始只是想学记技能,但没想到却让AI成为了一个副业。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的「普通人」指的是,区别于有着高技术背景且对AI工具有着几年深度学习的用户,我们所选取的案例对象大多是轻度或中度的AI工具使用者,且大多数的人还在持续学习中。 
在了解的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大的有二:一是普通人靠AI赚钱是一门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的生意,没有任何新意,长期来看注定不可持续。二是,普通人拥抱AI既是一种被动内卷、害怕落后的焦虑,但也有一种主动拥抱趋势的乐观。
如果你与我们一样也是上述语境下的「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借此文了解AI对生活的改变,同时也可以用来创业或避坑。毕竟谁都不想成为被割的韭菜。 
作为一项传统古老的生意,如果说电商的尽头是直播带货,那么AI搞钱的尽头也许是卖课,过去几天内因卖课火遍全网的李一舟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4月,因ChatGPT爆火当时也引发了一轮热潮,流传网络的一则ChatGPT培训课收入统计表列举了部分大V的「造富传奇」。比如,有的大V靠着一门课279元,17天招了10000人,赚了279万元。 
此前根据「红星资本局」的调查,在这张图中,知识星球中排名前4的培训课,除去平台扣除的手续费,按最低100万元来算,企业主拿到的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做培训课的已经赚了几百万”的说法也不夸张。「硅基研究室」了解到,除了知识星球外,还有小报童等平台,目前也成了AI搞钱人奔赴的社区。 
Andy是一位线下内容社区从业者,从去年ChatGPT爆火开始,他就一直关注AI的最新进展,由于接触早,同时加入很多社群进行学习,Andy先于身边的很多人能灵活地使用海内外热门的AI工具,很多同事和朋友也开始向他请教一系列的AI问题,这让他萌生了卖课的想法。“一开始不是奔着赚钱去的,只是想要做些AI知识的科普”。Andy说。 
很快,Andy就和此前AI社区中的一位好友组成了「卖课搭子」,在去年7月先是推出了第一期的AI入门课程,面向对AI感兴趣的本地小白,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基本的知识科普、账号注册以及工具的使用等。据Andy的观察,当时市面上类似的课程已经很多,且不乏一些大V,因此Andy和合伙人想到是的用「小班化赚口碑」,以「线下+线下」的形式,做本地AI小白的生意。第一期课程结束后,Andy就拿到了可观的收入,且由于服务好,第一期课程结束后,由于口碑好,入门课后续还开了三期。 
Andy后来复盘自己早期变现经历,一方面是由于他本身有社区人脉与运营的资源与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小班化」保证了交付结果,赚了口碑。 但到了现在,Andy已经终止了卖课生意,原因在于一是市面上类似的课程已经越来越多,Andy的本地小班模式也开始被模仿。二是,在Andy看来,AI卖课本质上还是一门渠道和IP生意,头部喝汤,尾部喝汤。 
一位从事电商卖课的运营人员Echo告诉「硅基研究室」,如果硬要排序,决定成交额的因素,除去投放,IP自身的营销能力+状态>内容>运营。“有的人就是能说到你的痛点,用话术引起你的焦虑。” 
而为焦虑付费本身就是知识付费的底层逻辑。随着未来AI的发展,类似的AI卖课热潮也会持续。Andy说,普通人如果想要做AI卖课,首先需要接受一个基本常识:风口已经过去了,赚大钱的也是少数。如果还是想要尝试,一是对自己项目的交付结果负责,二是尽可能地找准自己的长处,比如去尽可能地提纯自己的用户。三是,渠道上,选择合适自己的内容创作平台。 
自媒体博主是其中门槛最低,数量也最多的“AI超级个体”。但另一方面,这从侧面映证了,AI在面对各类实际工作时仍有局限。 如影视从业者、现AI创业者陈坤所说,AI工具虽然已经在剧本创作、配乐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助力,但在很多环节,如人物形象塑造、后期制作等,仍离不开人的判断。
但无论如何,2024年,投身AI领域挣钱的普通人仍在增长,越来越多“AI一人公司”出现。多数的他们无一不想抓住时代红利,也同步相信着箴言——“AI时代已经到来,未来只有两种人,一类是会用AI的超级个体,另一类则是普通人。”
在这波AI浪潮中,有人在焦虑情绪中被AI导师“收割”,成为了风口下韭菜,转身又变成贩卖课程收割的人。有人成功将AI当成了副业,有人则原地转型,抓住了一波技术进步带来的时代红利。风口之下,我们想知道,除了成为李一舟等AI导师以外,在这波AI浪潮挣到钱的人,都具备了哪些品质。
但回看一年多前,在广告公司呆了7年的林晨选择离职“单干”,奔向AI浪潮时,出乎众人意料——他当时是公司创意部门总监,拥有一个相对舒适的职场环境和地位。只是,面对AI带来的冲击,他无法坐视不顾。他记得2022年末,第一次使用Midjourney等AI画图工具时,“冲击力过于大了,很多之前所信仰的内容完全被AI推翻了”。从前广告人、设计师需要花费一周甚至半个月画的视觉图,AI可能只需几秒钟即可生成。这时他忍不住地想,“那我以前熬的夜都算啥呢?”
因为判断技术会一直前进,林晨选择从传统广告业辞职,加入AI创作者行列。AIGC赛道,这是很多人加入AI浪潮的第一站,既是由于AI生图技术近年的突飞猛进,也是因为内容创意行业容错率高,与天马行空的AI有不谋而合之处。一年多前选择转型AI的综艺导演陈坤,首先也是基于这样的相信。妻子在互联网大厂工作,他因此率先尝试了众多AI工具。
20多年的从业经验让他敏感地察觉,AI生图有着比传统影视更高效的产出效率和低成本。一个细节让他尤其印象深刻。曾经和张艺谋导演参加电影《长城》的首映礼结束后,他向“老谋子”发问,为什么不将饕餮做得更有智慧,类似异形?
张艺谋告诉他:“我们经过讨论后,在现有的预算条件下不支持,每一个特效镜头都是精确到格的。如果饕餮更有智慧,势必需要更多的特效镜头。”这一回答让陈坤意识到,特效的成本之高昂对电影从业者来说压力很大,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导演也不例外。
诸如Midjourney、Pika和可灵AI等AI平台相继出现,让陈坤感到惊喜。他表示,AI生成CG特效是AI影视最大的优势,预计可以将原成本压至十分之一。于是,2023年下半年,陈坤决意转型成一名AI影视创作者,“All in AI”。让林晨与陈坤等人都甘愿抛下过去,投身于AI赛道,同时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发生:平台对AI内容和技术的扶持。在AI浪潮下,众多互联网大厂都希望创新在自己“地盘”上率先发生。早在今年1月,抖音宣布与博纳影业合作,成立了AIGC工作室,共同制作AI短剧。
今年9月,另一个短视频巨头快手也启动了“可灵 AI”电影共创计划,联合李少红、贾柯、叶锦添等 9 位知名导演,推出9部AIGC 电影短片,内容完全由AI生成。
快手短剧为什么要做AI短剧?快手文娱业务负责人陈弋弋曾对媒体解释,原因之一是行业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她提到,快手有4亿日活用户,其中爱看短剧的用户特别多,每天有2.7亿用户在消耗短剧。但在快手上,播放量过亿的短剧大概仅有300多部。“在这种情况下,短剧内容供给是不足的。”
短剧市场需求如此大的情况下,陈弋弋提出:“共同的解法,是让更多的人干这件事,并有更好的技术,让干这件事情的人生产效率更高。”
AI,也许是某些人的暴富工具,
更多的是韭菜的陷阱。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