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人体100%发现微塑料,连骨头里都有!这些用品可能是凶手

文摘   2025-01-04 00:24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研究





自 2018 年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后,肺、肝、脾和肾脏组织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近期两项研究甚至发现微塑料抵达了胎盘,发现率达 100%。


01
人体100%发现微塑料
无论在环境之中,还是我们体内,微塑料越来越多、无处不在,已是逐渐浮现的事实。2018 年的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道人类肠道出现微塑料;2020 年 8 月,美国化学会年会报告,人的肺、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微塑料的存在;近期两项研究甚至指出这些碎片抵达了胎盘,发现率达 100%。
针对环境中的微塑料,发现胎盘微塑料富集的新墨西哥大学药物科学系学会教授(Regents’ Professor) 
Matthew Campen 受访时曾表达自己的担忧:
「目前全球塑料产量每 10 到 15 年就会翻一倍。
塑料降解需要时间,即使我们现在就截停,到 2050 年,环境中塑料也将是现在的三倍。」而更令人们感到无力的是,微塑料的摄入途径实在太过于日常——喝水、吃饭、呼吸,细小的塑料颗粒,几乎无孔不入。
有一种无奈,叫「喝水摄入最多」。微塑料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近几年人们对微塑料的研究颇多。所谓微塑料就是尺寸特别小的塑料颗粒,长度为 1μm 至 5mm,甚至还存在纳米塑料,长度比微塑料更小,仅为<1μm。据估算,我们平均每周摄入大约 5g 塑料——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这个看上去离谱的数据,是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而且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竟是喝水——
一个普通人每周就能喝进多达 1769 个微塑料颗粒。
可能有人会问,自来水会有微塑料,
那我喝瓶装水是否会更干净?很遗憾,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今年 1 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PNAS 上发表了一篇,公布了这样惊人的结果:每瓶 1 升装的瓶装水中,约含有 24 万个纳米和微塑料颗粒(90% 纳米塑料,10% 微塑料),比既往估计的高出 100 倍。研究者对此提示,这已可能对饮用者造成严重的健康风险。
与微塑料相比,纳米塑料尺寸小,更容易在人体内各个组织器官游走,可以穿过生物屏障(比如细胞膜)并进入生物系统,包括血液、淋巴系统,甚至全身,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生活中,我们和微塑料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含有它的东西相当广泛,只要是塑料材质的几乎就难免会有微塑料的存在。不仅如此,鱼类贝类这些海洋生物的体内也可能存在微塑料的污染,通过摄食会进入我们的体内。饮食是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途径。也许很多人认为:微塑料属于异物,即便吃进身体也应该会从粪便中排出呀!
吃下去的微塑料的确会随着粪便排出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会存在于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组织中。有研究发现,每 10 克人类粪便中平均有 20 个微塑料颗粒。并且科学家们陆续在人类切除的结肠标本,甚至胎盘组织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还有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表明微塑料可能随着血液流经全身,对各器官造成影响。
别小瞧了这些被摄入体内的微塑料,它们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肠道不适症状比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塑料微粒还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诱发炎症。
发表于《国际环境》的研究显示,研究者在近八成的健康志愿者的血液中检测到了1.6微克/毫升的微塑料。这也就意味着微塑料可以循着血液的流动进入到我们体内不同的地方。它可能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加剧我们体内的炎症,炎症已经被证实可诱发癌症。
微塑料是难以被人体代谢和吸收掉的,所以排不出体外的部分就会在人体内蓄积。在15名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的心脏组织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这说明微塑料可以蓄积在人体的心脏中,对心脏造成影响。
微塑料进入大脑后,可不仅仅是“到此一游”。它会与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食物中的微塑料被摄入体内后,不能被肠胃消化,大部分会随着粪便排出,但还有部分会滞留在胃肠道中。2021年12月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的研究显示,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的粪便中存在比健康人多的微塑料,可达1.5倍。
而且体内的微塑料含量越高,出现疾病相关的腹痛、腹泻以及直肠出血等症状就愈发明显。这也就说明了,微塑料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影响某些生物的繁殖率和酶活性。
微塑料经过呼吸摄入到我们体内后,较大的微粒会被上呼吸道的黏膜和纤毛给拦截下来,随着痰液等排出,更细小的颗粒会深入肺部,沉积下来。已有证据表明,与尼龙和聚酯纤维打交道的工人接触有害纤维的程度远高于普通人群,他们的肺部会受到刺激,肺容量也会降低。
2020年发表在权威期刊《国际环境》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6位健康孕妇的胎盘中,其中4个都被检测出了5~10微米大小的“微塑料颗粒”,这个数据还在逐渐增长。这说明微塑料甚至可以被“遗传”,能通过胎盘屏障对人体造成影响。目前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更多地探索。
最新研究:把水烧开了喝,去除率高达 90%!这项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和暨南大学研究团队进行,论文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期刊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研究人员从广州采集了硬自来水的样本,并在其中掺入了不同量的微塑料颗粒。随后,就像每家每户中国人每天都在做的一样,研究人员祭出了开水壶——将样品煮沸 5 分钟后,再晾成国民饮料「凉白开」。
沸腾的硬水富含矿物质,会自然形成水垢。随后,研究团队测量了留在凉白开里,仍然自由漂浮的塑料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CaCO3 形成了包封塑料颗粒的水垢颗粒或晶体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颗粒会像家家户户开水壶里都会堆积的水垢一样堆积起来。此时问题就变得格外简单——只要一个简单的家用过滤器(如咖啡过滤器),就能将漂浮在水中的水垢滤出来倒掉。原本需要昂贵过滤装置才能去除的微塑料,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解决了!
而且,长期让中国人担心喝了影响健康、影响发量、影响饭菜口感的「硬水」,还摇身一变成为了微塑料的克星。研究人员介绍,对于微塑料的包封效应,在较硬的水中更为明显——在每升水含有 300mg CaCO3 的硬水样品中,沸腾后高达 90% 的自由漂浮被去除。
当然,即使在软水样品(每升 CaCO3 少于 60mg)中,把水烧开,仍能去除约 25% 的微塑料颗粒。研究人员表示,想要去除水中的微塑料,并且让更多人获益,简单、廉价是一个方法能够奏效的根本。因此,把水烧开,这项每个中国人都已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能奏效,可谓是最好的消息。很幸运,它真的有效——或许,是时候请全世界人民一起来喝「凉白开」了。
今年12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创新医学》(The Innovation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人体的骨骼和骨骼肌中,都发现了微塑料。不仅如此,在人的肺、肝、脾和肾脏等47个组织样本中,也都发现了塑料污染。中国研究团队最新研究还在人体血管、精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发现率均为100%。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具有广泛的环境存在性和健康潜在性,而且能够吸附更多的污染物。尽管我们不会直接吃塑料,但塑料的食品包装也会将大量的微塑料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等方式,直接送入人体内部。据估算,人均每周摄入大约2000个微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银行卡。
那么,微塑料到底对人体究竟有没有危害呢?目前,关于微塑料对人体的危害,科学界还没有定论。有些观点认为,绝大部分微塑料会随着人体的粪便、尿液、痰液等排泄物排出体外。但不好的是,其中更为细小的部分微塑料颗粒会沉积到肺部、胃肠等,从而进入血液循环中。
不过,人体有重要的自清洁能力和一系列代谢过程保驾护航,所以不必太过担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微塑料会影响微量营养素的吸收,增加肠道不适症状,如腹泻、直肠出血和腹部绞痛。塑料微粒还会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诱发炎症。目前缺乏针对微塑料长期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人体内微塑料的长期积累和健康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评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塑料制品上都会印有跟“P”有关的标识。这些标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塑料标识及其含义:
1. PET——矿泉水瓶。
这种塑料不能装热水,也不能重复利用。加热到70度就会变形,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重金属锑。
2. HDPE——沐浴露瓶。
这种塑料密度高,彻底清洗后可以重复使用。3. V/PVC——保鲜膜、手套。这种塑料可塑性好,但热稳定性差,遇高温容易释放有害物质,不建议接触高温食品。
4. LDPE——保鲜膜、保鲜袋。
这种塑料不耐热,微波炉加热容易引起释放添加剂等。
5. PP——塑料杯、塑料饭盒。
这是唯一可以微波炉加热的塑料。
6. PS——泡面盒、快餐盒。
这种塑料遇高温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7. OTHER(PC、Tritan)——奶瓶。
这种塑料不宜装开水,高温下容易释放双酚A。
总结下来,微波炉只能用PP材质的容器,要装热水选PP或Tritan材质;其他塑料制品最好用来装垃圾,或者交给回收站处理。虽然我们目前不确定微塑料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但唯一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微塑料的摄入。
另外,还有一些减少微塑料摄入的方法:
1. 少吃塑料包装的外卖,也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吃。
大多数外卖都是用塑料盒或塑料袋盛装食物,这些塑料制品都可能让我们摄入更多的微塑料。
不要把塑料袋装的麻辣烫、米线等食物直接套在碗上吃,高温会让微塑料更多地溶解在食物中。
收到外卖后应尽快将食物倒入自己的餐具中。
2. 少用塑料砧板。
有研究人员分别在聚丙烯砧板和聚乙烯砧板上切胡萝卜,评估使用这两种塑料砧板时平均每个人的微塑料总接触量。
结果发现,二者均会使胡萝卜被微塑料污染。
如果用塑料砧板,一个人每年可能接触到1450万至7190万个聚乙烯微塑料,而聚丙烯微塑料约为7940万个。
3. 少用洗涤凝珠、片剂。
有清洁作用的洗涤剂、消毒水都包含聚乙烯或聚丙烯等微塑料,与化妆品中禁用的微珠是同种物质。
因此,还是老老实实地用洗衣液吧。
4. 少喝茶包。
茶包袋本身可能添加了塑料。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研人员发现,在加热到95℃的水中浸泡一个茶袋,可能会在杯子里释放出大约116亿个微塑料颗粒。
5. 不粘锅出现划痕后尽量不要再用。
几毫米的不粘锅划痕就能释放出大量微塑料。
破损的涂层可能导致释放230万个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表面裂缝可能会留下大约9100个塑料颗粒。
尽管目前对于微塑料的长期健康影响尚无定论,但减少微塑料的摄入仍然是明智之举。
通过改变一些生活习惯,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微塑料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或许能更清楚地了解微塑料对人体的具体影响。
在此之前,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保护自己和地球的健康。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分享给更多的人,共同关注这个重要的健康问题。
如何减少微塑料“入侵”?
虽然塑料制品几乎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避无可避,但为了尽可能降低它对我们的影响,大家可以从这些事做起:
1 少吃塑料包装外卖,也不要直接用塑料袋吃
大多数外卖都是用塑料盒或者塑料袋盛装食物,这些塑料制品都可能会让我们摄入更多的微塑料。也别把塑料袋装的麻辣烫、米线等食物直接套在碗上吃,高温会让微塑料更多地溶解在食物中,在收到外卖之后应当尽快将食物倒入自己的餐具中。另外,也要少吃塑料包装的食品。
2 少用塑料砧板
有研究人员分别在聚丙烯砧板和聚乙烯砧板上切胡萝卜,评估使用这两种塑料砧板时平均每个人的微塑料总接触量。
结果发现,二者均会使胡萝卜被微塑料污染,用刀切食物的过程中会脱落较多微塑料。据研究人员估计,如果用塑料砧板,一个人每年可能接触到1450 万~7190 万个聚乙烯微塑料,而聚丙烯微塑料约为 7940 万个。
3 不吃海鲜内脏
微塑料能够进入一些海洋生物的体内,污染鱼类和贝类食物。来自英国赫尔大学赫尔约克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系统分析了 2014 至 2020 年间超过 50 篇的研究,以调查全球海洋生物的微塑料污染水平。发现亚洲沿海的软体动物微塑料污染最为严重,存在于海洋动物的肠道、肝脏等各个部位中,其中贻贝、牡蛎和扇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所以,吃水产品的时候首先不要生吃,一定要烹调熟透;其次,要去除其胃肠、内脏和腮。
4 少喝奶茶、少用塑料吸管
温度高的饮品或食物会让微塑料释放得更多,包括但不限于热咖啡、热奶茶等饮品,很多人还习惯用塑料吸管来喝饮品,这也会增加微塑料的摄入。
5 不粘锅出现划痕后尽量不要再用
2022 年发表在《全环境科学》上的一篇研究提到,几毫米的不粘锅划痕就能释放出大量微塑料。破损的涂层可能导致释放 2300000 个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表面裂缝可能会留下大约 9100 个塑料颗粒。
大多数不粘锅的不粘涂层通常是聚四氟乙烯,也就是特氟龙,属于一种合成塑料。当炊具表面和硬物之间有强烈磨损时,可能会形成微小的聚四氟乙烯颗粒,然后污染食物被人类摄食。
所以,不粘锅出现划痕后最好不要再用了,也别用不粘锅烹调质地坚硬的食物,比如排骨,不使用尖锐的铲子,并定期更换新锅。
5 按照规定使用塑料制品
如果不得不使用塑料制品,建议大家最好选择正规的、可降解的塑料,
按规定使用。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