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堂拾遗一二
行知堂是歙县行知小学的旧址所在地,位于歙县城东新路街教师进修学校旁边,原名为“歙县行知私立小学”,于1948年8月经歙县教育局批准,正式使用此校名。学校前身是许氏祖宅,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突发脑溢血逝世,其亲密朋友、同事和同乡许士骐为先生拓制了“面模”和“手模”,以让后人凭吊和纪念。许士骐先生(1901~1993)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0年代,赴巴黎美术学院留学,他与姚文采一起被陶行知称为左膀右臂。
1947年初,许士骐携家人回到阔别10余年的家乡歙县,目睹家乡失学儿童比比皆是,想起自身经历,痛心不已,为使家乡的贫困儿童能接受教育,不至于文盲遍地;也为了纪念挚友陶行知先生,完成他普及平民教育遗愿,推行他乡村教育之改造精神,决定在家乡创办一所小学。于是,在歙县一次招待各界晚餐时,他宣布了这一决定,得到了当时县长陈道生等二十余人的一致赞助,每人捐助1万元扩大活动(法币),6天即完成了初步工作。回上海后,又召开了歙县同乡会理事会,并设立“行知小学驻沪办事处”,继续筹措办学经费,提出了“兴办义务教育,救济贫困儿童及纪念陶行知先生之教育精神”为宗旨。9月初,返歙筹备开学,9月5日报名学生200余人,因校舍无着,故只好动用祖宅大厅作一年级教室,又商借节孝祠为第二间教室,暂收学生百余名,学杂费全免。后又觅地建校,上路街问政山麓一真庵半价旷地3亩,另一处旷地8亩,“静而不避,紫阳在望,于诵读尤为适宜”,确实是个办学的好地方。1947年11月建成第一栋教室和前面围墙,9列8间;1948年4月建成第二栋教室,10列9间又横教师2栋,还建成“素娥亭”(纪念许士骐二嫂捐助办学);1948年9月建了厕所;1949年1月建了厨房,5月建了校门;1950年9月整修节孝祠,改建行知大礼堂。
1948年期间,许士骐曾亲自担任校长,一年后,极力邀请其在苏北徐州小麦研究所工作的挚友项厚轩担任校长。项任校长期间,全力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培育树苗,试种19个优良小麦品种,惠及乡里;推行“小先生制”,到县城北关、新路夜校开展扫盲活动,等等。办学社会效应颇丰,1951年10月,时任县长杜维佑给许士骐等校董批示,高度赞誉。
1984年10月14日,日本著名的陶行知研究专家斋藤秋男携夫人来访,作为“日本陶行知研究第一人”,1951年就出版了《新中国教师之父 陶行知》专著,他们在院子里栽下了一颗“紫楠木”。时隔两日,10月16日,陶行知先生四子陶城及夫人陈树新再访故地,也同样栽下了一颗“紫楠木”。如今,行知堂院子里的两棵大树,都已枝繁叶茂,荫及后人。
因为楠木象征着高贵、华丽、奢华,是权利、地位,身份的象征。而且,楠木在古代也有做棺木,寓意长寿。两颗楠木预示着陶行知教育思想光芒永续,也预示着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光辉形象永存。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们当时选择栽楠木的目的之一吧。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飞布山、西干山、将军山、紫阳山、问政山等“五峰”依然环护拱秀,古宅依旧悠悠屹立,但逝者精神隽永,不断激励着一代代的歙县教育人努力向前!向前!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