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宁师花絮B
2024.12
祖国改革开放初期,宁国县属于徽州地区行政管辖。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宁国县先后划归芜湖地区和宣城地区管辖。1979年10月,当我和吴兄乘坐着到宁国港口煤矿运煤的“顺风车”、拿着录取通知书、提扛着行囊跨入位于宁国县城东南面小山岗上的宁国师范学校报到时,那种走出了家庭、走出了家乡、走向新生活激动的心情,终于置身于宁国师范的怀抱了,那种短暂的惬意之喜是油然而生的。
安顿好宿舍铺位,我们俩就开始去了解学校环境。我们男生暂时所住的是新盖的三层教学楼的一楼教室上下铺,原来通知国庆节后开学,是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楼没有竣工,可见那时由“宁国五七大学”改为“宁国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政府和教育部门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山岗上的宁师校园,教学区、宿舍区、后勤区、运动区,一排排、一座座,房舍大都是“五七大学”遗留的平房,有的隔墙是用简朴的竹片外糊上泥巴建的。我们79级30名学生的英语班教室在新建教学楼的底层,就在我们男生宿舍隔壁,很是便捷的。
开学后,我们结识了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慧英、英语听力及口语训练马哲老师、英语“精读”教学王海燕老师以及体育、音乐老师等。在宁师,我们上一届有两个英语班,学生人数约70,他们主修“北外”英语教材。我们主修《English This Way》和当时的高中英语教材。试想,我们这些从学工学农学军时代过来的学生,底子薄、文学乏,现在虽然可以静心、专门地从事英语学习,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但同时这也是艰巨、困难和极具挑战性的。
宁师,那时只设有中师班和英语班,其办学目标主要是有计划地为中小学培养急需的语、数、英学科的教师。但那时的宁师和徽师、黄山学院及后来的休师等等学校一样,基础设施、师资、财政等等方面都很欠缺,一切都在致力恢复中。
在宁师,我跟很多同学一样,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勤奋好学,不甘落后。教室里、图书馆、树荫下、操场上,留下一幕幕朝气蓬勃、勤学苦练、青春活力的身影。同时,我担任了班级生活委员,其中的班级同学每月13块5的个人伙食饭票都是由我发放到手的。接着,经本班团支书邓同学的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学校的共青团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宁师有着很好的校风、同学讲友谊、师生关系融洽,尤其是老师们常常站立在队伍后面,跟我们学生一起做早操,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还有学校运动会上,我跑1500米赛跑,班上的胡同学、许同学等站在跑道旁,奋力给我加油助力的一幕,让我心存感激、记忆犹新而难以忘怀啊!
端详着1981年1月在即将离别宁师迁往屯溪继续学习所拍下的英语班合影照片,似乎许多曾经在宁师的记忆浮现在眼前,难以磨灭,它是宁师留给我们的历史痕迹,它是宁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它就是照耀我们自强不息、永不止步的太阳,它是伴随我们一生教学生涯的母亲!
Join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ject in Shexian,Anhui Province.
A meeting party at Shexian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normal school 23 years ago.
A dinner party at Tunxi to welcome Mr Ma She from the US in around 2016.
The writer gave the English reading class to the Grade 9 students before his retirement.
If you carve without stop in your artworks, even metal and stone can be engraved.
classmates Mr Hu,Mr Wu and the writer met at Shexian Tao Xingzhi Monument in 2023.
Staring at the statue of Mr Tao Xingzhi,the Chinese people's great educator,what do we think about?
春天来临时,满山的杜鹃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
When spring comes, the rhododendrons on the mountain bloom, presenting a beautiful sight.
(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王社徽,笔名桃源翠竹,籍贯歙县,六零后教师。闲暇时光爱好阅读、旅游、交流和写作;并乐于分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情趣。
《金鸽子文艺》常年约稿:
金鸽子文艺是面向微信用户的自媒体平台,旨在以文会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携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