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5日的时候,严锋教授面对从美国蜂拥而至的“Tiktock难民”,发表了一段简短的文字:
“多年以后,张铁蛋在防辐射地下避难所,仅剩的一台红白机上,百无聊赖地玩魂斗罗的时候,会想起他曾用过的‘小红薯’上,突然涌来大批Tiktock难民的那个短暂而又欢乐的夜晚”。
正因此言,被一些早就看不惯严教授的网友或自媒体人,对其进行了疯狂举报——这些人认为:严教授在此玩的梗,是把我们可爱、伟大的祖国给描绘成了“被核爆的地方”,这显然是一种抹黑祖国的卖国行为。
甚至还有人扒出严锋的祖上,就是当年的“反动派”,或是被“专政的对象”等陈年旧账,因此认定严教授是渊源颇深且逻辑清晰的一枚“恨国党”云云。
于是乎,网络媒体平台迫于压力,顺从了这股“民意”,将严教授的账户,给一封了之。
不过,到了2月5日,严教授发表了一篇长文,题目就叫《解封了,说几句》,其在文章中称:
“……我爱生命,爱和平,爱交流和互动……我也一直提倡……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占据道义立场,赢得世界人民的好感……”
“我一直很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我唯一的归宿。我放弃过各种定居国外的机会。我几十年来一直相信中国有光明的未来……”
“这其实是个梗,模仿的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原文是:‘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的本意是: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人们总会珍惜当下的美好相遇,就像马孔多镇的人们,在人生的变幻中,怀念最初的奇妙时刻一样“。
“……这里的重点根本不是废墟,是美好,是破冰,是交流,是理解,是珍惜……。
“如果硬要强行解释的话,那些遭难的,恰恰是从外面涌来的网络难民,他们才仿佛是劫后余生,无家可归,小红薯成了他们的避难所……”
“……是的,这是一种乐观……文学、幽默、玩梗也是一种乐观……愿世界能够更多的交流、理解和包容……”
……
严教授的这番长篇解释文章,不知能否以泄“阴谋论”者的心头之恨呢?
但仍不得不说,如果仅凭着严教授对于《百年孤独》中那段文字的仿写,就能得出其是“恨国党”的罪名,如此舆论环境,也真的是太可怕了!——但恰恰这样的文字构陷,在网络之上却也早已是一种常态了。
比如,如果你批评了社会中存在的负面现象,或者对于那些“歌德派”们的言论——诸如“反美是工作,去美是生活”;“中国早已是清场式遥遥领先”;“双赢,就是我们中国赢两次”等等进行反驳与批评时,你就会被人恶意戴上“行走的16亿美元”“1450”“美狗”“恨国党”等污名,甚至会阴谋论你就是藏在文字评论区里的“间谍”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之深”,却是与“恨之切”紧密相关联!
就如一句名言所说:“批评,也是一个人的另类赞美诗”一样,像经常用批评的笔触,评论社会的严锋等公共知识分子,现在却已被深度污名化为所谓的“公知”了。
可是,事实上,除了个别所谓的“公知”,确实不为人们所待见外,但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如果没有“公知”的存在,没有公共知识分子的立足之地,没有对“公知精神”的尊重,仍旧是内心中隐藏着颇深的“打倒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思维,那么,这样的社会必然会慢慢走向
想一想我们的网络之上,为何像什么“伪司马找不到北”等,这些“方向盘极致左打”的吹鼓手们,竟然能有其所称的7000万粉丝?
但在实质上,这样的人,却早已偷偷跑到其最反的美国购地买房,供其家人生活学习——如此“一生无悔入华夏,家住加利福尼亚”的人格精神分裂者,却成了一些人嘴中的“万岁、万岁、万万岁”者,岂不是这个国度与民族的最大悲哀吗?
我们现在已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了,但是,像传销与电诈这两大骗人恶魔,何以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仍然是最为横行呢?
不是骗子多么精明,而是这儿的傻子太多、太多了!——从对公知的无端攻击与污名化上,就能看出我们离百年前提倡的“德先生与赛先生”之民智开启与开化,仍有着很远很远的距离!
于是乎,像在我们的中学或大学讲堂上,当有老师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时,就常见到学生上台怒怼老师,或是下场后举报老师的现象发生。
如此“民意”之下,老师被禁言,或自我噤若寒蝉——像严锋这样的大学老师、公知,随手一个模仿的段子,都会被一些人从字缝里读出字来,都要将“告密文化”在当代仍发挥到极致。
那么,以后,谁还敢说话?谁还敢独立思考?谁还敢拿起批评的武器?老师们只会变得照本宣科;人们只会成为一个个复读机,全国上下只能人人变成传声筒了。
如果是这样的所谓“大一统”,则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自由、活力与创造性,这样的国度就会变成死水一潭、微澜难兴,还谈何真正的创新发展与美好未来呢?
一个民族的文化,即使如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但其仍需去芜存精,仍需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才行。
而像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的“告密文化”、“内斗、内讧文化”、“只爱吹捧,最怕批评”文化等,都需要一代一代人努力将之连根拔除才行!
为什么中华文化的真正兴盛与最为繁荣时期,仍是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根基与内核,大多都是在那个远古的时期开始树立和奠定下来,那就是因为“百家争鸣”时代的存在!所以,这才有了中华文化走向“百花齐放”的未来之可能!
如果没有远古“公知”的老子、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们的存在与怒放,中华文化或许早就胎死腹中了吧?
如今,竟然有人不灭“公知”不罢休,竟然以为抹黑“公知”、搞臭公知,才是文明社会的象征——其实,“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也是这么想的!但这恰恰正是伟大的“百家争鸣”时代,从此走向末路的原因……【原创评论:瑜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