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信号?华中师大本科全员必修逻辑学创全国首例;上海一大学副校长建议开放国际互联网

文摘   2025-01-16 18:24   安徽  



据1月15日《长江日报》官方账号发文称:《全国率先!武汉一部属高校把逻辑学列为本科必修课》

报道中称,华中师范大学“逻辑学导论”课程团队正式成立,逻辑学课程将成为该校2024级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逻辑学从该校个别文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此变为全校所有本科生的一门通识必修课。

据了解,在我国的大多数高校中,逻辑学基本上是作为选修课,或是少数文科专业的必修课,但并无全校所有本科生必修课程之先例——华中师大这一次,应该算是首位“吃螃蟹者”。

逻辑学,被联合国规定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其分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多个分支,人们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与运用,将会对思维训练、写作论证、沟通谈判、决策管理、科学研究、数字素养等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开启民智的科学发展、理性思维和文明进步方面,逻辑学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逻辑学,科学之母——应用于理科之中的数理逻辑,显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像当下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逻辑学知识更是其中无法逾越的基础性、工具性和根本性之门槛。


我们的世界自有客观运行的规律——它既有形式上的逻辑性,也具有辩证逻辑的特征。像中国古代向来就有之的辩证法,则更多的倾向于哲学特征,而当下 中国人,或许最缺乏的就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常识了。

所以,华中师大现在开了一个好头,希望能坚持下去,并推广到全国高校。

但是,这其实仍不够。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大约还有约4.87亿人——因此,我们的逻辑学常识课,应该从小学开始上起,才能让更多中国人脱掉“逻辑文盲”的帽子!

只有通过对逻辑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每个公民的思维能力;增强论证能力;提升判断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沟通效果;为解决各类问题提供客观理性的工具。

逻辑学更是学术研究的基础,科学进步与逻辑学须臾不可分;且在现实生活中,逻辑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对于增进人际交往、提升综合素质、增强法律意识等,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在我们的公民教育序列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通识教育中,一直没有专门的逻辑学课程——特别是系统性的形式逻辑知识的缺失,将导致个人独立思考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基本常识掌握能力的大打折扣。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上骗子那么多?是骗子们的骗术多么高明吗?非也——是因为傻子太多用不完!

如何变得聪明、理性?如何能轻易识破骗术?显然,学习逻辑学常识,是一个根本性的途径——否则,像我们成为世界上传销和电诈受害最深的国度,就仍会一直持续下去!

更重要的是,若想真正开启民智,树立科学意识,则逻辑学的作用非常重要。

当人人具备了基本的逻辑学常识,则类似“清场式遥遥领先”等胡说八道的东西,还有说什么“双赢,就是我们赢两次”等吹牛不打草稿的玩意,就再也不会有市场了——因为,“洗脑”这一行当,就会从此失业了!

有了逻辑思维知识和能力,就会明白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及其发展规律,不再是“一元论”的固化,而是“多元论”的复杂与丰富,因此,就会促使人们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认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才会明白“批评,也是一个人的另类赞美诗”的积极含义!


另外,1月8日的一则消息,也同样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公文中,出现了“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企业便利化访问国际互联网;升级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的表述。这也因此被人解读为:或是“试水开放国际互联网”的信号吧?

在1月15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毛祥东建议:电信管理部门应优先恢复国际互联网领域。

毛祥东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心’大建设,离不开全球交往,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新技术,恢复访问国际互联网指日可待。”

事实上,在2024年11月28日,据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就有如此条文出现:

“放宽数字领域市场准入……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在保障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促进数据跨境有序流动”。


这些信息的出现,确实会让公众发挥出想象力——这会不会也是一大信号:中国有可能正在逐步开放国际互联网呢?

当然,因为事关国家重大安全,这样的联想仍只是停留在公众讨论的层面上,而不像华中师大这样,在推动逻辑学的落地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坚实一步!

我们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显然,历史已经并将会一直证明:我们的大发展,离不开理性、务实的逻辑基础,也离不开“改革开放无止境”的不断进步。

要想与全世界携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那么,就不可能永远是美国人涌向我们的“小红书”,而我们却眼看着似乎与国人无关的“我们的Tiktok”,只能成为别的很多国家网络沟通的第一大利器吧?

其实,从“大国”走向“强国”,在精神层面上,具备民族自信,的确是一大表现——但这显然不是害怕、畏惧外部的一切,而是敢于面对世界上的所有,并不断融入世界、引领世界,而非被世界隔绝成“信息茧房”,那反而才是超级不自信的表现吧?


有一些“专家、学者”天天高喊“中国人你要自信”——但是,自信,并非“你要”,就能得到,那可不是“上嘴唇接天,下嘴唇挨地”就能达致。

这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走向世界、拥抱世界,并在这个世界的行走中,走向有逻辑的理智、科学分析与判断,从财富到精神,从物质到文化,都能与身处的世界充分契合、融汇起来,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原创评论:瑜说还休】

瑜说还休
幽默为怀,思想奶心。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厦门文学等纸媒发文千余篇,开设评论专栏【瑜说还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