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D
对话孙超
设计
让建筑回归在城市的角色
让商业回归在城市的功能
孙超
岭界设计VVS Design总裁/ 创始人
荷兰注册建筑师 SBA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硕士
北京交通大学学士
孙宁卿:能否介绍一下岭界设计VVS Design(下文简称为“VVS”)的主要工作领域?
孙超:VVS的业务核心是“复杂城市综合体类项目的产品规划和设计”。初期,我们做的大多为“从零开始”的开发项目;随着市场的变化,现在我们做“城市更新和改造”类项目的比重在逐渐升高,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包括办公、公寓、酒店,甚至住宅等一系列综合领域。但我们从不把自己定性为纯商业建筑设计公司,在配置团队组成时也不是单一的商业建筑师背景,我们更多的是把我们团队定位为城市综合类项目“产品策略和设计”的解题专家。因为在我们团队的认知中,商业也好、其他功能也好都是城市生活的一部份,商业往往只是所有功能连接和汇聚的结果。
以前,当我们谈到商业综合体时,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开发量。但在当下的视野中再谈论它时,更多是和城市生活、公共服务等内容相关,而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设计综合体时的考虑范畴。
所以,在VVS的很多项目中,无论是从十几万方(㎡)的商场到几万方的街区,抑或是几千方的社区中心、甚至一两千方的公建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强的社会公共属性。我们认为建筑除了本身的功能以外,还承担着许多“社会公共场域”的功能,这也是我们现在工作中最为重视的部分。
▲上海万科天空之城 ©VVS
孙宁卿:VVS是如何看待公司的业务板块与“城市更新”——这个近年热度攀升的议题——之间的关系?
孙超:在我看来,“城市更新”其实不是一个新课题。城市和建筑从建成的第一天起就需要考虑其生命周期,因为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以我们研究较多的商业领域为例,即使是在所有的空间逻辑、建筑外观或运营方都不变的前提下,内部所有的店铺内容及场所体验其实也都在持续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更新的一种意义。
现在大家开始关注城市更新,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新的领域,而是因为新建项目的比例缩减,使得城市更新的比例自然地上升了。我们对城市更新的认知是:
第一,必须具有城市的属性。因为除去基本的城市职能以外,它还承担着许多社会职能和社交活动。
第二,城市是在不断发展的,应当对于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可变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注入更多思考。这也是VVS从最初做商业类综合体、到现在参与大量的商场和城市更新项目中最大的感受:对于每一位设计师应当在每一个项目的一开始就有深刻认知,并适当留白。
第三,城市更新项目应当具备经济和运营上的可持续性。从表象看,这部分似乎和设计没有太强的关系,但对于每一个项目而言,它又是极其重要的,影响着具体设计的策略和走向。
▲上海万科天空之城夜景鸟瞰图 ©VVS
以近几年备受瞩目的非标商业为例,虽然它在当下炙手可热,但我认为,未来几年不少非标项目将会进入进退两难的状态。当热度、宣传以及流量退去之后,在面对“新的非标”或者真正“抗打”的城市功能项目的时候,它们可能很难继续维持自身的影响力和热度。延伸到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很多城市更新,也同样如此。
孙宁卿:就如您刚才说的,经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暗线,但是在一些当下热门的非标项目中,这方面并没有被深思熟虑地考量,但将时间线拉长,相关问题就会浮现出来。
孙超:是的,因为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赌一个未知的结果,在没有更多数据论证的前提下,尤其表面流量很高的时候,即使是短期的,还是有人会愿意投资。但如果冷静下来思考项目的可持续性潜力,真正考虑周全和做到的又有多少呢?我们可以去看那些城市发展阶段早于我们的市场和社会的那些地方,在这些地方(或城市)中真正存留下来的所谓“网红”非标项目又是怎样的?经典的城市项目其实是跨越了时间周期、能够承载城市不同阶段的功能需求、在发展阶段中不断地创新和载入新意义的项目。这类项目的外观不一定非常出挑,但具有非常强的兼容性和复合性,能够和城市一同生长。可惜的是,我看到现在大部分项目还不具备这种特质。
▲《城市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
孙宁卿:刚才您也提到,VVS的主要服务范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您觉得其中有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在传统建筑学范畴之外的?
孙超:我觉得还蛮多的。首先,在一个项目成立之初,分析并设计它的功能、需求、规范、形式,这些知识可以是来自学校。但实际实践中,除了传统建筑学的知识外,项目在全生命周期里可能面对的变化、变量、留白,以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处于良性状态,都是在实际项目中需要考虑的。
对一个建筑而言,这些都是它能够可持续地在城市中存在的暗线。并且,项目的功能在建筑使用生命周期中,其实是可变的,即便是同一个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以及周边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剧烈的变化,所以一个设计师需要在建筑学范畴之外全面地认知到建筑综合体的复杂性。
▲柏林最著名的商场之一 Kaufhaus des Westens(KaDeWe)在1907年(左)和1930年(右)的首层平面布局对比图
©制图:LAS
▲万科深圳前海颐城瑧湾悦家园 ©VVS
其次,需要去充分地与各个不同专业的人沟通。比如招商、运营,甚至需要与某一个品牌的主理人进行沟通,从不同角度了解大家是如何为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去服务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通过在学校或公司实践中习得,因为学校或设计公司,尤其是大型的境外公司,他们给到设计师的项目需求往往是十分明确的——只需要在一个特定的阶段去解决特定的任务。但是,在下一个阶段或周期来临时,就会有其他设计师、运营方和单位进行项目的介入。而更新类项目的复杂程度很高,需要大量穿透专业壁垒的设计师、公司和单位进行深入的合作与研究。
▲万科深圳前海颐城瑧湾悦 ©VVS
孙宁卿:最重要的是打破专业壁垒的能力,您总结得挺精准的。
孙超:虽然用言语表达这件事情似乎很玄妙,但是回归到设计本身,其实会有一些精准的细节,存在于设计师的潜意识里面。
▲万科杭州天空之城展厅 ©VVS
孙宁卿:在大型外企或设计院体制下可能更倾向于细化工作任务到每一层专业人员中,好处是能更高效地进行人力运转。在VVS团队中,你们更看重的是设计师某一环节上的工作能力,还是会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全流程和综合能力?
孙超:全流程。随着行业的发展,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对员工的需求、培养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前几年,我们是需要高效精准地响应项目需求;当下,我们反而回归到设计的底层逻辑,那就是公司和设计师的价值,也就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内容。
在我看来,目前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设计)公司:一种是大而全的企业型设计公司,各类专业都有且划分精细;第二类是中国特有的设计院,垂直地做专业、规范、地域内的项目。第三类就是许多小而专的事务所,此类在欧美市场很多,他们往往在某一个专项领域能力特别突出,同时又有非常好的协作机制和体系,能让很多项目得到整合。我们公司的定位更接近后者。所以对员工的要求是,你可以不是一个全能的专家,但需要在建筑观念和项目整体控制方面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全局意识,清楚自身的边界和短板、配置合适的资源,并让项目在投入运营后处于一个良性的状态。
孙宁卿:在处理改造类项目时,您对VVS的建筑师会有什么建议?
孙超:专业范畴内其实是有一个精准衡量刻度的,比如软件用得怎么样、规范熟不熟悉、出图的效率怎么样、客户沟通技能够不够,这些其实是比较容易去衡量的。但对于我们现在主营的业务板块以及对项目经理、设计师的要求而言,有很多知识和技能其实是在离开学校以后投入工作以后才逐渐学会的。
首先,兴趣很重要。现在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但也因为太多,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力会更加容易被分散。当你对一件事情更有兴趣的时候,相关信息才会和你的专业一起进行累积,进而才能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或是一些改造项目的疑难杂症。这需要时间的积累,而刚参与社会实践的设计师很难去把这些项目的底层逻辑理得非常清晰。因为很多项目在接到它的第一时间,业主其实很难对真正的痛点进行精确描述,就如麦肯锡工作法则中提到的,当你能够把问题问得非常清楚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解决了50%的问题。
然后,是设计师的思维模式。你得把所有学校的技能服务于项目,变成要去实现终极目标的手段和策略,而非相反。因为很多项目的问题在于一些基础观念的颠倒,导致双方处于一种不可沟通的状态。
最后,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尝试从终极目标去思考,尝试对事物的本质以及底层逻辑进行理解与解读,要精准地提出项目的一些痛点和问题,最后再提出相应精准的策略。解决问题时,要懂得去“收”:不要去过度设计,不要去过度干预,运用你所有的技能让项目以一个最舒适的状态出现在城市里面。
▲东莞天宝中心效果图 ©VVS
孙宁卿:除了项目实践之外,VVS在学术和科研方面又取得了什么成果或者达成某些合作?
孙超:更新类项目其实不单是方案设计的问题,会涉及很多具体技术问题的解决,比如一些幕墙、结构、机电、运营等等,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就构建了一种合作模式。
第一,我们有长期合作的专业资源,在项目的初期能够做出非常精准的评估,并且能够在项目推进遇到瓶颈时,进行点对点沟通。目前大部分国内的设计院和顾问单位的底层逻辑还是常规的工厂模式,这需要我们运用终局目标思维和底层逻辑思维合理地运用资源,将项目的逻辑架构和方案完整地提出来。
第二,学术研究方面,我们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针对一些老城、街区的更新与复兴做专项研究。都灵理工大学对于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及更新非常有经验,而我们的优势是长期参与社会综合的商业类项目实践,对于中国的在地运营逻辑、文化、商业等方面的可持续性非常了解,在合作过程中也可能激发出新的火花。
孙宁卿:最近几年有哪些做得比较满意的项目?
孙超:我们公司从14年到现在差不多10年的时间,从全国的范围慢慢回归到上海及周边,有一些项目我是觉得还是蛮有意义的。
其中,一类属于商业更新项目。早几年,我们就开始与中粮集团合作上海长风大悦城的地下商业区域改造。近几年,我们又参与了龙湖的虹桥天街改造和狮山天街改造。这些都属于运营中的项目,遇到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对于原先设定的骨架进行全面的重新梳理,然后通过合理的策略去构建符合当下商业运营及城市生活需求的新内容,并结合边运营、边改造的需求,让运营中的商场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
▲龙湖虹桥天街-改造后 ©龙湖
第二类,是公寓类改造:对旧建筑和物业进行改造,使其符合新环境下的城市功能需求。比如,我们与美国Greystar(睿星资本)合作的位于上海中山公园旁的“驻在LIV’N 833”项目。项目前身是一个老旧的塔楼,然后重新改造为城市高端的精品公寓,这也是Greystar在中国的首个高端租赁社区项目。还有一些可能更具特色,例如我们在宝山做了一个将大型商场改成特色公寓的项目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驻在LIV’N 833大堂改造后室内实景 ©VVS
▲驻在LIV’N 833改造后外立面 ©VVS
第三类,是文化混合类项目。比如我们最近在做的一个虹口区政府援建马关县的小型图书馆。这个项目目前正在落地过程中。在设计这一类项目,我们团队的思考点聚焦在:文化类建筑除了常规的文化传播和展示之外是否可以具备更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另一个类似的项目是正在建设中天宝中心,位于东莞。这个项目中,我们和业主一起探讨了商业开发和在地文化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东莞天宝中心效果图 ©VVS
孙宁卿:那么,从长期来说,未来有没有什么新的领域准备介入,或是有一些新的想法和愿景?
孙超:其实我本人从荷兰毕业到香港工作,再到上海,待过很多城市,也经历过各类不同的设计公司。
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参与的项目有各种类型,从270米的渤海银行总部大楼,到体育馆、机场,再到地标塔楼的综合体,种类非常复杂。专注商业类型的研究是在2010年回到上海以后进入到凯里森建筑事务所(CallisonRTKL),参与青岛和重庆万象城的设计开始的。
我们现在做事的理念和逻辑,和我本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我的从业经历中,有幸和许多各领域的专家团队合作过,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创新和突破,经验、机遇和合作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除了继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会关注与更多的专业领域团队的联动和合作。也希望可以通过多元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我们的公司叫做VVS, Various Value Spirit,意味着“多元价值精神”。 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是希望“让商业回归于它在社会以及城市里所承担的功能”,而不仅是商业本身。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建筑回归在城市里本应承担的角色,也希望未来我们所有的项目能够可持续地承担更多城市功能,拥有更强的韧性。
编辑|熊初默
更 多 精 彩 项 目
商业改造
商业综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