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培勤书善养 书香满溢校园

文摘   2024-11-11 09:50   四川  

厚培勤书善养

书香满溢校园

-READING ACTIVITIES-


“百日读书”主题校园读书活动读后感分享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冒险,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读完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内心的角落。这些书宛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人的灵魂,在喧嚣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




现在,我们将几位同学精彩的读后感节选分享给大家,一同感受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与成长!

01


《贫穷的本质》

点此亲启

《贫穷的本质》


作者: 阿比吉特·班纳吉与埃斯特·迪弗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品简介:

这本书通过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等多个方面,探究贫穷真正的根源。在日常生活方面,穷人会面临更多的消费抉择难题,例如在食物上可能为了口味而不是营养去选择,因为当下的愉悦感可能更重要。在教育上,虽然都知道教育能带来长远利益,但贫穷往往使他们难以在教育上进行有效投资,存在诸如孩子需要帮忙干活等现实阻碍。健康方面,由于贫困可能无法获得良好的医疗资源,一些预防性的健康投入也不足。

 

社会上存在着对穷人的偏见,这可能会影响他们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或者社会支持。信息不对称则使他们难以获取到有利于脱贫的政策信息或者商业机会。读了这本书后,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贫穷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失败,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也提醒我们,在制定扶贫政策或者帮助穷人脱贫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不仅要提供物质上的援助,更要注重提升穷人的思维能力、提供金融知识培训、改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举措,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崔振邦《贫穷的本质》读后感节选

  



02


《活出生命的意义》

点此亲启

《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作品简介:

本书作者为著名心理学家维克多费兰克尔,作为犹太人,他和他的家人都曾被纳粹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期间他的父母哥哥、妻子都死于毒气迫害,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在经历的如此巨大的痛苦之后,他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而是开创了意义疗法,及“存在主义分析”,被称之为继费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的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作者一生共出版了39部作品,一生热爱生命,67岁时还在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80岁时还登上了阿尔卑斯。

 

生命的意义是多样的,它可以是对所爱之人的牵挂。在集中营里,那些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成为了许多人活下去的动力。这种情感纽带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穿越铁丝网和囚牢,给人以希望。同时,生命的意义也可以是对事业或使命的追求。弗兰克尔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他在集中营里仍想着有朝一日能继续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这种对职业理想的坚守,让他在残酷的环境中保有了人性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或想要完成的事业,无论是艺术创作、科学研究还是其他领域,这些追求都能赋予我们生命以独特的意义。                                   

 ——高源《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节选


03


《红色家书》

点此亲启

《红色家书》


作者:恽代英 邓中夏 赵一曼等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近百位革命烈士的一百余封家书,所选革命烈士中,既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也有十分普通的基层干部。所选录的烈士家书,包括平常家信、狱中信函、遗书等,按烈士出生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每封书信后面附有简要注释,对书信的写作时间、背景等加以说明。透过这些家书,能感受到一个个有温度的活生生的人,感受到他们如常人一样对家人的爱和各种世俗的情感,但革命的信念使得他们在关键时刻超越种种儿女私情。阅读这些书信,仿佛经历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这些革命先烈们,他们本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但他们却毅然选择了投身革命,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心中,装着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家书,不仅仅是写给亲人的信件,更是一部部生动的革命史诗,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当今时代,我们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远离了战争的硝烟。然而,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巨大牺牲的革命先烈们。我们要从《红色家书》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胸怀大志,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清海《红色家书》读后感 节选



04


《战争与和平》

点此亲启

战争与和平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63—1869年。‌ 该作品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小说通过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将“战争”与“和平”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史诗般的壮阔作品。‌‌小说的基本主题是肯定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正义抵抗和爱国热情,同时表达了反对战争的思想‌。

 

托尔斯泰笔下的战争,是血与火的炼狱。战场上,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鲜血,每一声呐喊都饱含着生死的挣扎。安德烈在战争中经历了灵魂的洗礼,从最初对荣誉的盲目追求,到在硝烟中目睹生命的脆弱,他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战争如同无情的绞肉机,吞噬着无数年轻的生命,让家庭支离破碎。然而,在这残酷之中,也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士兵们为了祖国和信仰奋勇作战,他们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黑暗中的明灯。  


——蒋韵皓《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节选



05


《百年孤独》

点此亲启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发表于1967年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该长篇小说以虚构市镇马康多的荣衰反映了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乃整个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百年孤独》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让我对孤独、命运、人性和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我意识到,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理解来减轻它的影响。同时,我也意识到,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掌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善良,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总的来说,《百年孤独》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意义。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思想,让它们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指引。 


 ——施吉林《百年孤独》读后感节选



06


《傲慢与偏见

点此亲启

《傲慢与偏见》


作者:简·奥斯丁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小说描写了小乡绅班纳特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儿伊丽莎白·班纳特。她在舞会上认识了达西,但是耳闻他为人傲慢,一直对他心生排斥,经历一番周折,伊丽莎白解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达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终成眷属。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傲慢与偏见对人们的影响。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源于他的傲慢态度,而达西也因为伊丽莎白的误解而倍感苦恼。这种因为主观印象而产生的偏见,很容易让人对他人产生错误的评价,从而导致误解和隔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了解的深入,伊丽莎白和达西逐渐认识到了对方的真实面貌,也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误解和偏见。


——宋玥《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节选


07


《蛙》

点此亲启

《蛙》

作者: 莫言

 

作品名称:蛙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蛙》以新中国近60年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计划生育政策的艰难推行。小说通过书信和话剧的形式,巧妙融合多种叙事手法,塑造了一个生动感人的妇科医生形象。姑姑既是“送子娘娘”,也是执行计生国策的“杀人妖魔”,她的命运充满矛盾与痛苦。作品深刻反思了中国现代命运,对生命进行观照、歌赞与敬畏。

 

在阅读《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如今面临着养老、教育等重重压力。莫言通过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也促使我们思考当下的社会现实。《蛙》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佳作。它不仅是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更是对人性、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探讨。阅读《蛙》,我们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这部作品提醒我们,任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应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珍视人性。   

           

——王鑫鑫《蛙》读后感节选



08


《时代造就了李书福》

点此亲启

时代造就了李书福


作者:  陆涛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讲述了吉利控股集团创始人、著名企业家李书福在时代中的成长经历,以及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李书福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民营汽车领军人物,经历了骑自行车载人挣钱、街头照相、生产电冰箱配件、创立北极花电冰箱厂、深圳大学求学、创建吉利等阶段,此后不断拓展业务,造摩托车、汽车,收购沃尔沃、造甲醇汽车,发射吉利卫星等,这些经历展现了他的奋斗与拼搏。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像李书福一样,敢于追逐梦想,勇于创新,不畏艰难险阻。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时代造就英雄,但英雄也在塑造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将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张瑞滨《时代造就了李书福》读后感  节选



09


《无人生还》

点此亲启

《无人生还》


作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


作品名称:无人生还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无人生还》是英国著名推理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之一,首次出版于1939年。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悬疑情节闻名于世,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推理小说之一。《无人生还》以其精巧的布局、出人意料的结局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成为了推理文学的经典之作。

 

《无人生还》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在这座孤岛上, 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道德的评判,人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本能和良知来面对死亡。然而,在恐惧和绝望的笼罩下,人性的黑暗面逐渐显现出来。有的人选择了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惜牺牲他人;有的人则被恐惧所吞噬,失去了理智和勇气。但也有一些人,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善良和勇气,他们试图寻找真相,拯救自己和他人。


——王浩《无人生还》读后感节选




10


《哈姆雷特

点此亲启

《哈姆雷特》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作品名称:哈姆雷特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位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代表着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取材于丹麦史,描写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哈姆莱特虽然以自身的毁灭结束了复仇,但戏剧并没表现出悲观情绪,而是赞扬了他的复仇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在道义上的获胜。该剧通过哈姆莱特复仇表达了莎士比亚对当时英国政治形势的冷静思考,以及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反思。

 

读完《哈姆雷特》,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明白,人生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困境与抉择时,我们需要有坚定的信念与勇气,去追寻那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我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与事,因为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人性的温暖与真挚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正所谓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的形象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也是不同的,我们不需要去迎合他人的眼光我们只需要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这份人生答卷便是完美的。       

                               

 ——周田《哈姆雷特》读后感节选




END


亲爱的同学们,读书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在这个广袤的世界里,每一本书都是一把钥匙,开启一扇通往未知的门。让我们拿起书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还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愿每一位同学都能与书为伴,在书的世界里茁壮成长,让阅读成为我们一生的习惯。



编辑|读后感分享者

排版|王源

审核|刘雅炜

监制|陈忠斌

吉利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欢迎您的加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