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朱光潜曾以古松为例,做过这样的论述:
木商看到的,是它作为木材的商用价值;植物学家想到的,是它的科目和属性;画家感受到的,是它的形态和构造。
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全然不同。
也就是说,客观事物中,都可能融入主观成分;每个人的选择,都基于当前的认知。
有句话说:“你的认知程度,就是你的人生上限。”
一个人的认知,引导着他的行为,进而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都在用自己的认知、经验去判断世界,都喜欢自己的视野边界当成是世界的边界。
如果你不试着去打破,将会永远困在自己固有的认知中。
几乎所有认识雷军的人,对他都有一个相同的评价:勤奋。
雷军曾是名校毕业学霸,在金山工作时,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十年如一日,被称为“中关村劳模”。
然而他的聪明勤奋并没有换来相应的成功。
微软迅速发展,他所在的金山公司,发展缓慢,当时比他晚出道的马云,已经狠狠地把他甩在身后。
他痛定思痛,辞掉金山总经理的职位,当他从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出来时,才看到新浪、网易、搜狐等一大批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
那时,他深刻地认识到,他不是输在了勤奋上,而是输在了战略上。
如果没有认知的转变,雷军可能现在还是那个在中关村夜以继日工作的“打工人”。
回顾这段经历,他颇为感慨地说: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现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比拼,不再是努力程度的较量,更多的是对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
物质上的匮乏与富足,亦是由认知的闭塞与通透决定。
《三国志》有云:
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能够审时度势,进退适时,进是一种勇气,退是一种智慧。
就如同古语云:至刚易折,柔则长存,一样的道理。
《天道》中,正天集团的韩楚风就是这样一个活得清醒,遇事沉稳有度的人。
他是丁元英的好友,是正天老总裁极力培养的接班人。
在老总裁去世后,却有另外两个副总裁,也对总裁的位置虎视眈眈,而且他们比韩楚风有资历,有人脉。
在这场竞争中韩楚风并不占上风,于是他接受好友丁元英的建议,选择退出竞争,只做好自己的事情。
结果,因为两个副总裁的争斗,让公司利益受损。
这时董事局想起了干实事的韩楚风,正式任命他为正天总裁。
活得通透的人,是一种百炼成钢绕指柔的状态,知道柔刚并济,进退有度。
生命也因此多一份韧性、一份张力和一份收获。
正如《道德经》里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可乐圣公司的老总林雨峰就没有这样的格局。
因为格律诗公司的降价行为,触及到了乐圣的利益,他不惜在公司负债75%的情况下也要起诉。
在得知格律诗只是一个扶贫公司,而自己一定会败诉的情况下,极端的自尊心,让林雨峰彻底崩溃。
竟然想不开,伪装成疲惫驾驶,意外身亡。
这不禁让人感叹:做人,要灵活变通,该进则进,不要错失良机;但该退时一定要退,别走向极端。
一个人最成熟的智慧莫过于行至在我,进退有方。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对他的人生结局有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你卡在一件事情上劳无所获,那就该提升认知了,三个建议送给你:
1)向内提升
读经典书籍:扩展知识广度,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合链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那时候你便具备了高度的认知能力。
看纪录片:相当于行万里路,与世界对话,开阔眼界,增加知识储备。
2)向外兼容
“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洋里”,不要轻易排斥或质疑不同的声音,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认知维度的观点。
敢于接触不同的圈层的人和事,看清时代发展的趋势,借鉴别人的经验,增加自己的信息量。
3)实践复盘
认知属于理论,能力来源于实践,只有过经历才能真正的领悟,知行合一才能事半功倍。
观察事物的现象,反思过去的经历,提炼精髓,指导前行的方向。
养成自省和总结的习惯,及时修正误区。
作家良大师说:
认知能力决定了做正确的事,这比正确地做事重要100倍。
正视自己的无知,消除固有偏见,才能发现事情真相。
向内提升,向外兼容,跳出认知局限,每个人的未来都会有无限可能。
往期精彩:
《天道》:上层人用利益维持人脉,下层人误以为关系就是人脉。殊不知没有平起平坐的资本,任何社交都无法换来有用的人脉。
《天道》穷人喜欢谈感情、谈道德、谈关系,唯独不谈钱,也从来不谈利益交换。这就是他们一直穷的原因:因为人与人之间利益交换才是本质!
《天道》丁元英:上层人吃透规则,下层人遵守规则;很多人破坏规则,是因为觉得规则是给弱者制定的。
你的每一个【点赞+在看】
都是对我的喜欢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