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媒体视角下的柳州教育“高光时刻”①

文摘   2025-01-04 11:57   广西  

文章来源:柳州教育


2024

柳州教育走过的

高光时刻


2024

学校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柳州教育故事”在各大主流媒体高频亮相

……

一个个有温度的文字

一篇篇有深度的报道

让我们一起重温2024年

在媒体的镜头下柳州教育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2024年9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汇聚力量



向上滑动阅览


“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9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鼓舞人心、汇聚力量》。报道中,柳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潘旭阳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将科学引导职业院校做好发展规划,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拥有百年工业史的柳州是西南工业重镇、广西工业领头羊,是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现有职业院校25所、近14万名在校生。

当前,柳州市正力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共融”,建成以汽车+工程机械+轻工(智能家电)为龙头的先进制造业产教融合专业群,遴选建设上汽通用五菱、优必选(人工智能)等74家市级产教融合企业。广西(柳州)汽车产教联合体搭建了智能制造赋能中心等15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包括联合体成员企业在内的300多家市域企业开展了工艺开发、试制以及生产服务。

9月8日,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北京举行,潘旭阳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领域一等奖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学教师石彦辉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参会并接受表彰。

 





2024年9月10日《央视新闻

在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中,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旭阳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职业教育领域一等奖代表、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学教师石彦辉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参会并接受表彰。





2024年9月10日央视《晚间新闻》

央视《晚间新闻》关注:柳州点亮城市地标致敬师者!




《人民教育》2024年第15-16期“治理”栏目

广西柳州:以三级教育共同体推动城乡“教育共富”






向上滑动阅览


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绘就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画卷落下第一笔。三年来,柳州积极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常态化。2024年,柳州累计建成教育共同体52个,覆盖中小学、幼儿园共172所,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赋能教师队伍发展,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全市“教育共富”。

 



一研磨顶层设计:组建三级教育共同体

 

“招聘了40名新教师,同年却离职了38名老教师,这相当于当年只补充了两名教师。”这不是小学生试卷上的加减数学题,而是六年前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城中学遇到的现实难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柳州城乡教育差距逐步加大。在柳州城区学校教学质量阔步前行的情况下,柳州县乡的绝大多数学校却遭遇着与柳城中学同样的窘境。不单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也流失严重,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并形成恶性循环,柳州教育面临着“腰部塌陷”的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1年9月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2021—2025年)》,为柳州教育精心雕琢出一份改革“路线图”,通过大力开展“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常态化,并逐步建立健全“三级教育共同体”(市县高中教共体— 区县教共体—县域内教共体)运行章程和制度。

市县高中教共体由市属高中和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其中市属高中为牵头单位,县属高中为联合单位。第一批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由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柳州市第一中学、柳州市第二中学、柳州市铁二中学五所城市优质高中与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将城市优质高中学校党建经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向柳州所辖五县的高中辐射,前文提及的柳城中学即是受益的县域学校之一。2021年9月,在柳州市教育局的推动下,柳州高级中学与柳城中学、柳州铁一中学、三江中学分别签订协议,实行结对共同发展。教共体合作开展以来,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每年安排不少于10名教 师到受援学校定向支教,并安排多名业务骨干任职副校长,加强对受援学校党建及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通过党建引领、资源统筹、队伍建设、教研合作、技术分享等方式,受援学校在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化办学条件、培养领军人物、推进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2023年8月,柳城中学教师申报的自治区级课题“教共体 背景下县城高中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已获立项,课题立项的成功是柳城中学近十几年来一次“零”的突破,也是柳城中学教研质量提升的见证。与此同时,柳城中学、三江中学的学生成绩近三年不断创下学校历史新高,从“生源质量并不拔尖”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开花”,教共体的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区县教共体以城区为单位,县域为联合单位,目前以城中区、柳南区、柳北区、鱼峰区与“五县一区”(柳城县、鹿寨县、融水县、三江县、融安县、柳江 区)组建而成,将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资 源输入“五县一区”,帮助县乡学校教育质量迈上新 台阶。启动区县教共体建设以来,柳州市第四十六中学教育集团采取“输血式”培训,将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分享至三江县,帮助三江县教师快速提升业务水平、教学质量,也为三江县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县域内教共体是由县域内城镇学校、优质学校做牵头单位,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共同组建而成。县域内优质城镇学校在市区帮扶的情况下,通过完善制度保障、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共享校园文化、 共享教师培训等方式将习得的优秀办学经验向乡村学校辐射,起到教育接力和传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滨江小学形成了“1+N”的多学科协同帮扶特色。 所谓“1+N”, 即以优势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为支点,带动多个学科同步开展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送教下乡、线上教研等形式,加强与帮扶学校多个学科的深度合作,提升乡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研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即每月一主题的线上集中研训,每周不定时的自由交流,各校的心理专、兼职教师轮流主持,针对如何规范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如何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和团体辅导等专题进行深入交流,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截至目前,县域内教共体共有87对,涉及207所学校,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得到大幅提升。

 



二赋能师资队伍:推动教育教学质量跃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柳州在各级教共体建设过程中始终不忘培养教师队伍“常青树”,  推动受帮扶单位教师队伍建设从“输血”向“造血” 转变。

2022年4月,付月作为柳州市和平路小学教育集团的骨干教师,受聘为柳江区拉堡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与付月一样,柳州柳南区数十名优秀教师辛勤往返于本校和教共体结对学校的道路上。“派来的骨干教师在敬业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柳江区拉堡中心小学副校长凌淑芳表示。

同样得益于教共体建设,许多乡村学校教师获得了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的宝贵机会。柳江区成团第三中学数学教师韦柳娟在结对学校柳江区第二中学跟岗学习后表示,“跟岗过程中我学习到很多新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方法,我也会将这些应用到我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助力学校发展。”

通过送教下乡、跟岗学习等方式,优质教师资源得以向乡村地区流动,带动了乡村学校的发展,激发了乡村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推进了帮扶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柳州还通过开展多形式结对帮扶突破乡村教师的发展瓶颈。一是开展师徒结对精准帮扶。柳州牵头学校和联合学校的教师以“一对二” 或“一对多”的模式结为师徒,薪火相传,实现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互补等精准帮扶新模式。二是利用名师工作室辐射增效。组建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1+N”的同心圆辐射作用,为乡村学校培育“种子”教师,为乡村教育持续“造 血”。目前,柳州55个名师工作室已全部开展结对共建和业务交流,合计培训教师3500人次。

深入推进教育共同体建设以来,柳州城乡教师队伍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项, 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42项,获奖等次和获奖率全区领先。2023年全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通过51 人,占广西评审通过人数的1/6,基础教育正高级职称 教师数达15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达20%。

 



三打造共享机制:助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教育共同体建设开展以来,柳州通过管理共进、 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等模式,全力推动城乡教育高质 量均衡发展,拔节学生成长。

一是管理共进。优秀的“领头羊”对于一个区域、一所学校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2022年8月,一 场以“党建引领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在融安县举行。此前,融安县各中小学对校园的规范管理,尤其是教学常规管理较为薄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柳州城中区教研室副主任阮开德带领柳州市文华中学、龙城中学和柳州市第十二中学的校长, 通过“专题讲座+校长沙龙”的方式为融安县的全体校长及管理干部交流分享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

为了更好地将成功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智慧“嫁接”到县城学校,柳州牵头学校每年“组团式”选派一批中层以上优秀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联合学校开展日常管理和人才培养,联合学校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牵头学校进行锻炼培养,有效充实联合学校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力量。实施教共体以来,12个县区教育局互派管理干部24人,分别担任副局长或教研负责人,市区牵头学校共选派50名领导干部到联合学校挂职校长、副校长,并将优秀的办学理念、教育精神、 教学文化等带到受援学校,让各受援学校在组织、协调、互动、研究等方面紧密联系和沟通,极大提高了管理效能,同时在学校教师评价、考试管理等制度体系方面不断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跃上新台阶。

二是教学共研。共建双方教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通过生成式、定制式、自主式 菜单,围绕集体教研主题,借助网络研修、专家引领、 课程开发等方式,提升教师授课育人能力和集体教研活动质量。开设创办“双师制共建班”,实行双班主任制、双科任教师制和双备课组长制,优化班级管 理和教学工作环节。同时以“共建班”作为龙头辐射带动,探索开展系统的教师培训,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采取教师结对活动,每学年末对教师结 对活动效果进行考核评价,为培养造就更多“大先 生”“带头雁”“领头羊”创造条件。

三是资源共享。柳州开启“人工智能+”新型教育帮扶机制,五县及柳江区2125名教师使用信息化同步 互动课堂上课14.5万节,18万名学生受益,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校的教学资源,极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加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柳州市柳南区作为广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 用能力提升工程2.0创新实验区,2022年共完成100 套多媒体教学设备、566台计算机设备、90间同步课 堂设备及10000套课桌椅的采购,有效搭建了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数字资源规 模化应用工作,利用网络和平台大数据,为农村学校 免费送去优质教育资源,使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师生也能充分享受到国家平台上的优质资源和服务,帮助农村薄弱学校特别是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 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实现跨区域优质资源共享,有效弥补了数字鸿沟,促进了教育公平,提高了教育质量。

过去,柳州市区、县乡间的帮扶合作形式单一,教育共同体建设以来,柳州通过促进教育资源跨行政隶属关系纵向联合、横向联动,推动教育组织联建、 师资联育、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发展联抓,城乡教育资源有机交叉与融合,辖区学校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经过多年的探索,柳州已实现从单一互动到全向多维“跨空间”协作,从“单干”模式到全学段、全学科“抱团”模式,从单一评价到捆绑考核 “跨学校”联评,发展形成“发展考核联评、管理制度共建、深化课改联研、教师成长互进、党工活动联 办、教师情感共振”机制。教师的干事热情更高、本领更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未来, 柳州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柳州教育共同体建设2.0行动方案, 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柳州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24年12月18日《中国教师报

2024区域教育十大改革创新案例发布            



向上滑动阅览


国家教育政策落地行动在一线,生动案例也在一线。2024年,中国教师报聚焦扩优提质、“双减”、心理健康教育、阅读等话题呈现了全国各地的经验做法。年终将至,我们梳理出10个地区的10个典型经验,在树立样本的同时,希望能激发更多区域的实践热情。


1.广西柳州:“教共体”促城乡教育一体化

柳州,向来被人们誉为广西基础教育的人才高地,以柳州铁一中学、柳州高级中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中在全国也享有盛誉。

然而,与蒸蒸日上的城区高中相反的是,柳州市所辖各县的大部分高中因为优质师资、生源流失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并形成恶性循环,面临“县中发展困境”。

如何打破这种困局?柳州市给出的答案是建立教育共同体,统筹谋划县中发展,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2021年9月,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率先在广西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积极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4个维度进行探索,通过资源链、制度链、协同链三链耦合,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助力全市“教育共富”。

随后,柳州市开始组建市县高中教共体,其中市属高中为牵头单位,县属高中为联合单位。第一批市县高中教共体由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柳州市第一中学、柳州市第二中学、柳州市铁二中学与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将城市优质高中学校党建经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向柳州市所辖5县的高中辐射。

由于大力推进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柳州市高中教育目前正从城区优质高中“一家独大”转向全市高中“全面开花”,实现了从“城区强”到“协同强”的转变。

2月28日第970期头版《“教共体”奏响教育共富曲》

2.山西太原:密织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的城市,山西省太原市聚焦学生心理健康,坚持把学生的“心事”放在心上,努力呵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为破解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难题,早在2008年太原市教育局就提出,凡是学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2024年1月,太原市教育局要求在县区层面深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中小学校建设规范化的心理辅导室,配齐配足师资力量,确保在2025年底前实现区域内“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促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构、有人员、有阵地、有课程、有活动、有服务、有经费、有评价的‘八有’目标”。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病灶往往在家庭。2023年5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组织开展了“太原市首届‘515’与‘525’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主题月”活动。今年5月,他们又以“共建和谐校园,共创温馨家庭,共育健康心灵,共享幸福人生”为主题,将此项活动延续、深化。

另外,山西省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等省内多家单位发起了“晋心守‘未’”行动,依托人工智能面部采集、大数据多模态分析模型等技术,从学生情绪状态、学业情绪评估、学业维度分析等方面,为心理筛查、问题评估、危机干预和心理档案建立等工作打下基础。

接下来,太原市教育局将营造积极关心关注、支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全市师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素养,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促进太原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月22日第982期头版《太原:学生的“心事”时刻放心上》

3.广东东莞:“领读者”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2022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面向全市高中学校和省、市名师工作室发出遴选“优秀领读者”的通知,并于当年12月评选出首批42名“优秀领读者”。

为了让更多教师了解、参与领读者活动,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开通了“莞语教研大讲坛”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专门组建了由12名领读者组成的工作团队,负责公众号的文字编辑、内容审核、活动通知、海报设计、视频录制等。2023年2月,“莞语教研大讲坛”陆续推送42名领读者的个人简介、阅读理念、阅读探索和阅读成果。

活动初期,领读者采用“每周一书”“每周一期”的形式开展活动,逐渐形成了固定流程:活动开始先是一名领读者领读,从述(概述内容)、评(全书评价)、联(联系教学)、思(我的思考)、写(我的成果)等方面展示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和个人的思考感悟;接下来是两名跟读者跟读,分别自选角度分享对阅读的理解,以期对领读者分享的内容进行补充并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跟读后由学科组长点评,一般由领读者所在学校的语文学科组长负责,主要对领读者、跟读者的分享进行评价;最后是现场互动,主要表述参加活动的收获与感受,也可以就书籍的相关内容进行互动提问。

如今的领读者活动进一步拓展了范围和人群,将两名跟读者中的语文教师改为一名其他学科教师和一名学生,点评者由语文学科组长改为作家或家长,让更多的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领读者活动中来,充分发挥领读者的先锋和示范作用。

领读者活动旨在由一个教师的读带动一群教师的读,再带动学生的读,进而形成全市好书共享、思想碰撞的悦读悦教的良好风气。这样的氛围,在东莞正逐步形成。

5月29日第983期区域版《领读者,看见别样风景》

4.湖南衡阳: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自1921年10月毛泽东同志创建衡阳第一个党支部,革命的火种就如星星之火在湖南衡阳的青山绿水间渐成燎原之势。湘南学联、水口山工人运动、岳北农工会、湘南起义……丰富的党史资源成为衡阳思政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科书。

如何将这些党史资源转化为入脑入心的育人力量?课堂内,衡阳市教育局聚焦思政教育“第一课堂”,要求各校开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做好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使各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全力打造思政教育“金课”,守住课堂内思政教育主阵地。

课堂外,衡阳市教育局以“问难论辩”的方式开辟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推出以“校园思享会”为主题的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自2021年起,衡阳市教育局每年都会举办思政辩论周活动,精心挑选比赛辩题,引导大中小学生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展开对话与辩论,让学生在对话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在辩论中学好党史、认清国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思政课由此实现了课内、课外无缝对接。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衡阳市教育局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大中小学思政辩论赛为抓手,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阶段,衡阳市将继续强化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创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发挥思政教育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6月12日第985期头版《衡阳大思政: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5.黑龙江宝清:校本主题研修系统提升教师素养

地处黑龙江东部的宝清县,距离国境线200公里。虽然位置偏远,但在人口逐渐外流、生育率持续走低和全国房价下跌的大环境下,宝清县却出现了学生转入数量持续增多、房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6年前的宝清教育,虽占据双鸭山市榜首位置,但因教育发展产生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职业倦怠等瓶颈已然凸显,教育质量提升缓慢,后续动力不足,亟须一套符合县情、校情、师情、生情的教研系统扭转局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宝清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比对,优中选优引入了吉林教育学院教授李元昌倡导的校本主题研修系统,并提出了“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总基调。

校本主题研修是一项系统工程,宝清县先后出台了《校本主题研修实施方案》《校本主题研修评选方案和评价机制》等文件,促进研修工作从“标准化”到“规范化”再到“精细化”发展。同时兼顾学校特色,各校逐渐形成了适合本校师生的研修模式,如宝清县第一小学的“一研二观三评四改进”、青原中心小学的“三课两议两风暴”等,这些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出的研修模式,为县域主题研修整体推进提供了多种方案。

在推进校本主题研修过程中,宝清县搭建了“五级管理”体系,即“教体局—研修区—学校—研修组—教师”,形成上下传导的研修路径。县教体局是“指挥部”,负责制订方案、指引方向、开展培训等;研修区是由4—5所学校组成的“以城带乡”研修体,由研修区牵头校带动乡镇学校开展研修活动,弥补个别乡镇学校因教师数量少而无法建立研修组的短板;研修组是主题研修工作的核心,同一学科教师组成研修组,制订本组研修主题和研修方案;教师是研修个体,通过“问题—学习—探究—问题”的路径实现自我发展。

经过6年的实践探索,宝清县借助校本主题研修系统为教师专业成长积淀了优渥的土壤。

6月26日第987期区域版《县域教育发展不应该有局外人》

6.山东淄博:构建高质量成果培育路径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名单公布后,山东省淄博市获得6项二等奖。

那个时候“进淄赶烤”让许多人知道了淄博,但之前无论经济发展还是教育影响力,淄博的存在感都不是很强。其实,不被外人知道的是默默耕耘的淄博教育人自2012年就出台了《淄博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从2013年起连续组织了九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评选,正是有了这些探索性和长远性的坚持,在先后三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淄博市分别获得了2项、5项、6项二等奖,在地级市中这样的成绩格外耀眼。

为了让一线实践中的“火苗”形成燎原之势,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教科所将成果培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并通过年度申报的方式按照重大培育成果、重点培育成果、前瞻培育成果三类对培育成果实行分层分类清单管理,实现成果培育指导的精准化和成果培育工作的持续滚动。

2020年,淄博市被教育部确立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同年出台《淄博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指导意见》,确定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基本过程和步骤,主动为优秀教学成果搭建推广渠道和平台。同时,借助示范区建设契机与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持有方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等建立成果推广共同体,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从模仿、学习到迁移、创新的转变,探索形成了在成果转化应用中实现优秀教学成果培育的良性循环。

圈层式的培养体系、成果主持人的反哺、持续滚动的成果培育链条,为教学成果做好培育的同时,还反哺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7月3日第988期区域版《“淄”以培育,“博”以果丰》

7.江苏如皋:“双减”重塑区域教育生态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就学生作业管理、学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监管等提出明确要求。

江苏省南通市是9个试点城市之一。作为南通的下设县级市,如皋3年前也开启了新的探索。

不把作业带回家,焦虑的是家长,压力却留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为深入推进作业改革,如皋市教研室开展全市“作业管理大讨论”,出台了《如皋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实施策略》,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到校离校、家校沟通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和策略。经过不断推进、完善、优化的循环,家长欣喜地看到作业量少了,但孩子成绩不降反升,焦虑被支持取代了。

与此同时,如皋市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整合资源构建区域内外协同的科学教育资源体系,教育、科技等四部门联合推进“大科学教育”共建行动,定期邀请院士专家、省科普大篷车等进校园开展科普专题讲座、巡回展演,持续优化科学教育资源供给。

学生留在学校了,也有了更多的课程选择,可教师在校的时间延长了,为此如皋市在教师流动、生活关爱上给予教师更多的照顾,比如为了方便照顾就读高中的子女日常起居,教师可以申请到子女就读学校或高中所在地其他乡镇学校入职。

就像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郭其龙说的,“在如皋,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教师,即使没有‘双减’、没有物质上的奖励,他们依然坚守、热爱自己的岗位,这是如皋高效推进‘双减’的动力,也是教育的‘如皋精神’”。

7月10日第989期头版《从江苏如皋看“双减”三年成效》

8.雄安新区:探索具有“未来之城”气质的“未来教育”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一座千年大计的新城,雄安新区教育作为基础性的民生工程,应该如何谋划、怎样部署?7年来,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定位,打造具有“未来之城”气质的“未来教育”。

为支持雄安新区加快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支持雄安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雄安新区打造全国教育现代化样板、未来教育典范。

同时,雄安新区成立了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国内外30余名权威教育专家献计献策,共同描绘教育创新发展图景。在此基础上,雄安新区相继出台了《雄安新区智慧教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河北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落实政策。

在过去的7年里,雄安新区无论群众生活还是城市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以包容的姿态拥抱各种变化。

为了打通区域、校际资源壁垒,雄安新区积极打造“国家、省、区、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依托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牵头组建“京津冀教研共同体”,开展教师线上共同备课、双师课堂、名校名师示范课等;组建41个新区教研中心组,包括学前、小、初、高全学段共16个学科,以教研中心组为引领,统筹原三县教师发展中心、学校教研组等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新区教研“造血”功能。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我家”到“邻家”、从“一所校”到“一座城”,一座令人充满期待的“未来之城”轮廓越发清晰。

9月18日第995期头版《教育可以有另一种样子》

9.湖北宜昌:“生动课堂”再次扛起课堂教学改革大旗

湖北省宜昌市在教育改革上向来敢为人先,近年来先后成为首批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等。用社会上的说法,“有了自己的地位,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毋庸讳言,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维持现状,也足以保持其在教育教学上的优势。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中明确提出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其题中之义。

2024年,随着一纸文件的下发、一场推进会的召开,宜昌市再次扛起课堂教学改革的大旗。在宜昌教育人看来,这一轮改革恰逢其时。

相比以往的诸多课堂改革,这一次将要建设的课堂注重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与技能,涵养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这样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生动课堂。讲授有时限,这是宜昌市“生动课堂”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原则上规定“一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倒逼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看似一个细小的变化,却撬动着教师备、教、批、辅、研等日常工作方式的转型发展,如今已经成为教师的日常教学习惯。

为了帮助教师理解和实践“生动课堂”,宜昌凝练出“生动课堂”的“四动”特征和“八有”标准。所谓“四动”,指的是价值驱动、内容联动、思维触动、学习主动。“八有”,即目标有“四见”(见知识、见能力、见素养、见价值)、内容有联动、讲授有时限、教学有情境、眼中有学生、师生有互动、思维有深度、赋能有数字化。

在“生动课堂”建设的驱动之下,宜昌市的中小学课堂面貌可谓“焕然一新”。

10月16日第998期头版《“改革专业户”再出发》

10.安徽滁州:举全市之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地处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的滁州市凭借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依托智能家电、新能源、光伏发电等8大产业链,聚焦“双减”背景下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打通堵点、聚焦优势、放大效应,在滁州大地刮起“大科学教育”旋风。

为了补充师资的不足,滁州市近三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录用等渠道补充科学类教师439人,并加强科技名师培养,形成了安徽省教坛新星、市级教坛新星、市级学科带头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等一大批科学类学科领军人才。同时,聘请240余名科协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等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常态化开展市、县两级科技辅导员培训班,通过持续性、系统性、专业性培养,实现全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科技辅导员“两个全覆盖”。

正是有了一批批骨干教师,既保证了科学课的高质量开展,也为“双减”政策的落地提供了人才保障。

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滁州市中小学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确保科学教育推进的效果,解决发展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滁州市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如实验操作考试、科学内容考试、科技创新大赛等。同时,注重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在滁州,每个县(市、区)、每所学校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丰富的科学教育课程。“凭借区位资源优势、领导重视及多年来的持续探索,琅琊区开展科学教育有了更多空间和载体。”琅琊区教体局副局长许海濛说,“正是这些积淀和支持,让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科学教育。”

 






2024年2月28日《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

“教共体”奏响教育共富曲——广西柳州市以教育共同体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



向上滑动阅览


在当地百姓眼里,曾经的柳城中学何止塌陷,简直要“凉”了——好学生流失到了市区学校,好老师也以相同的轨迹离开,没有了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学校的总体成绩越来越差,自然越来越难吸引好学生和好老师了。

“这是一个难以打破的可怕怪圈,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只能请大四学生代课。”在柳城中学教了15年物理的副校长曾志勇感慨良多。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的县中近年来竟然“起死回生”——在招生人数严重下滑的情况下,2022年高考柳城中学本科上线人数530人,2023年高考柳城中学一本上线人数达92人,均创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一所快要“凉”了的学校缘何又悄然变“热”?其实,在柳州发生如此巨变的又何止柳城中学。近年来,由于搭上柳州市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的快车,一所所学校、一个个县区的教育正在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加快高中教育“一体化”,

推动从“城区强”向“协同强”转变


柳州,向来被人们誉为广西基础教育的人才高地,以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中在全国也享有盛誉。

然而,与蒸蒸日上的城区高中相反的是,柳州市所辖各县的大部分高中因为优质师资、生源流失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并形成恶性循环,面临“县中发展困境”。如柳城县每年招聘教师总是“入不敷出”,有一年招聘40名高中新教师,却流失了38名老教师;优秀学生甚至等不到中考,小学毕业就到城区学校就读了。

柳州市县域高中的困境何尝不是全国各地许多县域高中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难题。如何打破这种困局?柳州市给出的答案是建立教育共同体,统筹谋划县中发展,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2021年9月,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率先在广西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常态化,积极探索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4个维度,通过资源链、制度链、协同链三链耦合,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助力全市“教育共富”。

之后,柳州市开始组建市县高中教共体,由市属高中和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其中市属高中为牵头单位,县属高中为联合单位。第一批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由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柳州市第一中学、柳州市第二中学、柳州市铁二中学与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将城市优质高中学校党建经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向柳州市所辖5县的高中辐射。

“牵头单位每年要选派1名副校长或优秀中层干部到联合单位担任校长或副校长;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师到联合单位支教;选派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推动教共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支持联合单位人才培养。”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旻介绍。

根据安排,柳州高级中学与柳城中学结成市县高中教共体。为此,自2021年以来,柳州高级中学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人到柳城中学定向支教,给予柳城中学师生悉心帮扶指导。2022年3月,柳州高级中学副校长、柳南校区执行校长王伟华到柳城中学担任校长,学校由此迎来了新发展。

“柳高帮扶团队到位后,将成功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智慧‘嫁接’到柳城中学,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高考成绩因此取得历史性提升。”曾志勇说。

柳城中学的变化令人惊喜,同样的转变还在三江、融安、融水、鹿寨等县的高中发生。

柳州铁一中学校长龙玫介绍,自2021年结对帮扶三江中学以来,两校通过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等模式,携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全方位助力三江中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23年7月,柳州铁一中学数学骨干教师于涛与11名同事接力来到三江中学支教,他们一起从管理制度的规范完善、教师能力的培养建设、学科骨干的储备优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科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在三江中学校长李吉祥看来,柳州铁一中学不仅组建专家团队指导三江中学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以教育改革推动质量提升,还将柳州铁一中学的教育精神、备考文化植入三江中学,为三江中学带来先进办学理念、精湛教学技艺和实用教育资源。

由于大力推进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柳州市高中教育目前正从城区优质高中“一家独大”转向全市高中“全面开花”,实现了从“城区强”到“协同强”的转变:从2023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来看,柳城中学同比增长53.4%,三江中学同比增长100%,融水中学同比增长27.8%,鹿寨中学超过200人并保持稳定增长。

 

织好区域协作“一张网”,

推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从2022年9月开始,每逢工作日,柳州市柳南区和平路小学科研主任陈菲都要驱车半小时到该校教共体结对学校——柳江区拉堡中心小学,开启一天的教学工作。在这里,陈菲有一个新身份——拉堡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并负责给四年级(2)班学生上数学课。

“我在和平路小学任教16年,能到乡镇小学挂职真的太幸运了。”陈菲说,她不仅可以把知识教给更多学生,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老师,也能增长见识、相互学习。

“与和平路小学结对后,派来的骨干教师在敬业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拉堡中心小学副校长凌淑芳表示,通过实行周期帮扶共建计划,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研讨、干部交流、教师培训等,助力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实现了学校间优质资源互补。

也是在2022年9月,柳江区成团第三中学数学教师韦柳娟被派到结对的教共体柳江区第二中学跟岗学习。“我之前26年都在一所学校教书,到这里跟岗后,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经验、班级管理模式。”韦柳娟说,她回到原岗位后,可以将先进经验用于教育教学。

柳江区第二中学校长韦满香表示,学校与三都中学、成团中学、成团第三中学共建教共体,通过互派教师、师带徒、课程展示、教学开放周、培训等形式,让城乡优质资源实现共享,推动探索教育共富。

这只是柳州市大力推进区县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9月,柳州市分三个层面开启教育共同体建设,分别建设市县高中教共体、区县教共体和区域内教共体。

“柳北区、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为牵头单位,其他县区(新区)作为联合单位组建区县教共体。”刘旻介绍,各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互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对应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交流服务,牵头城区选择辖区内优质学校与联合县区(新区)的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建设区县学校教共体,每个学段要建成不少于1个区县学校教共体。

根据安排,柳南区作为牵头单位与柳江区结成教育共同体。“我们组建了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共计13个教共体,从管理模式构建、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教研引领四个维度,对乡村及薄弱学校进行帮扶。”柳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福宏告诉记者。

随着教育共同体持续推进建设,柳州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小。三江县古宜镇中心小学校长杨清感受尤为强烈,在他看来,古宜镇学生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而这得益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校与柳州市第四十六中附属小学结成教共体以来,通过开展师徒结对、送教、学生结对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飞速提升,2023年学校有多位教师获得县级以上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杨清激动地说。

 

绘制教师发展“路线图”,

推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2017年,谢醒晓入职柳城中学担任化学教师,这些年她见证了柳城中学如何从谷底走出来,也在参与教共体建设过程中不断成长。

“柳高团队来到柳城中学后的这三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团队里的老师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他们细致的工作作风,开阔的学习视野,给柳城中学带来了浓厚的研学氛围。”如今,谢醒晓已经成长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2023年还在柳州市班主任业务能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谢醒晓是近年来众多柳州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柳州市在各级教共体建设过程中,始终不忘培养教师队伍“常青树”,推动受帮扶单位教师队伍建设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要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优质均衡。”柳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旭阳表示,近年来柳州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青年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发展瓶颈。

柳州市教科所所长张献军告诉记者,柳州市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师徒结对精准帮扶。牵头学校和联合学校的教师以“一对二”或“一对多”的模式结为师徒,实行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精准帮扶新模式;二是名师工作室辐射增效。组建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1+N”的同心圆辐射作用,为乡村教育持续“造血”;三是教研共同体提升。通过集体备课、送教下乡、名师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共体单位间的深度合作,提升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深度推进受帮扶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跃升。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柳州市各教共体牵头单位不断推陈出新想“妙招”。比如,城中区教育局推出“支教人员展示周”,由城中区派往柳东新区和融安县建设区域教共体的教师参加。城中区教育局副局长肖雪霞介绍,所有教师必须完成“五个一”——展示一个单元解读、设计一份优秀作业、指导青年教师上一节研讨课、上一节展示课或者做一个微讲座、做一次评课交流活动。

此外,为了打破城市扩张带来的县城及乡镇教师难招难留困境,柳城县以教共体为基础,实施上划编制措施,实现县城高中教师“市招县用”,即从柳城县上划10个编制给柳州高级中学,由该校招派10名教师到柳城中学任教,既解决了市级学校直接派出教师导致的师资紧张问题,又缓解了县城高中人才流失严重与优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实现教共体双方共赢。

师资质量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柳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2022年柳州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42项,获奖等次和获奖率在广西领先。2023年柳州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通过51人,占广西评审通过人数1/6,基础教育正高级职称教师数达15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达20%。

“截至2023年11月,柳州市建成教育共同体50个,覆盖中小学、幼儿园共计129所,构建起柳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潘旭阳表示,未来柳州市将采取名师为中心、以一带众、以点带面的模式,在县域学校培养更多“大先生”“带头雁”“领头羊”,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柳州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24年11月2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

AI课程进校园 点亮孩子科学梦                     





2024年11月23日《中国教育电视台

从一校好到校校优 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2024年1月28日《中国教育报》头版

家门口好园一天比一天多——广西柳州优化资源布局、扩充普惠性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向上滑动阅览


“幼儿园收费很亲民,我们对办园质量也很满意。”谈及“家门口”的幼儿园,柳州市鱼峰区凤起新都幼儿园幼儿家长李女士忍不住点赞。

近年来,柳州市多措并举,通过优化资源布局、推动普惠性资源扩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举措,推动学前教育逐步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截至目前,柳州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47%,普惠园覆盖率达91.1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84%。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区启动暨培训工作视频会上,柳州市作了典型发言。

走进柳州市柳北区滨江西幼儿园,只见园内彩旗飘飘,舞台上孩子们欢快地起舞,幼儿园正在举行“新园·新启·新梦”主题揭牌仪式。该园负责人方爱华介绍,这是一所新启用的小区配套园,由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管理,柳州市新中企学前教育集团运营。园内设施设备齐全、师资优良,拥有温馨宽敞的活动室、丰富的幼儿活动区角及安全美观的户外活动场所。

目前,像滨江西幼儿园这样的园所,在柳州市还有不少。这一“政府+国企”的办园新模式,不仅满足了周边小区居民的入园需求,还保证了办园质量,切实回应了群众“就近入园、入优质园”的迫切期盼。

“幼有所育、幼有优育”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柳州市多渠道增加普惠性资源供给,出台公办园建设实施计划,推动落实规划新建的城镇小区配套园,移交县区人民政府用于举办公办园,进一步扩大公办资源覆盖面。五年来,全市投入9.63亿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1所,现有公办幼儿园学位较2018年实现翻番。目前,柳州全市88个乡镇实现公办园全覆盖。

针对老百姓关注的“入园贵”问题,柳州市着力构建普惠幼教体系,不断推动学前教育降费提质,出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及管理办法,将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与申报示范幼儿园等级挂钩,力促“普惠+示范”同步推进,共完成122所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工作,小区配套园实行普惠收费,新增普惠学位2.29万个。

“作为一所乡镇园,我们没想过也能成为市级示范园,现在竟然实现了。”柳州市鹿寨县黄冕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温芳玉感慨地说。在园所创办初期,温芳玉是一名有17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园内其他教师很多也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如何尽快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摆在该园面前的一道难题。2014年,乘着结对帮扶政策的东风,鹿寨县第一幼儿园与鹿寨县黄冕镇中心幼儿园建立“示范园+薄弱园”结对帮扶关系。前者经常派业务骨干帮扶指导后者,全面提升其保教质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此后,黄冕镇中心幼儿园走上发展“快车道”,并于2022年成为柳州市示范幼儿园。

近年来,柳州市积极探索“示范园+农村园”“示范园+新建园”“示范园+薄弱园”等结对帮扶模式,鼓励学前教育融合交流,开展示范园送教下乡和教师培训活动,帮助薄弱园培养骨干教师,切实提升薄弱园管理能力和保教质量,缩小办园差距,充分发挥示范园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市幼儿园同提质、共成长。

在激励机制方面,柳州市对获评市级、自治区级示范园的幼儿园,市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万元、10万元,同时建立各级示范园帮扶体系,全市200多所优质示范园结对帮扶近500所农村园和民办园,发挥了优质资源辐射作用。目前,该市县级以上示范园达216所。

在结对帮扶提升保教质量的同时,柳州市注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抓好“源头活水”,依托市属中职、高职院校优质学前教育专业,近5年培育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超1万人;另一方面,抓好在岗教师培训工作,完善教师持续发展机制。近年来,柳州市统筹资金750万元,培训学前教育人员近8000人次,参训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升,为“幼有优育”提供了强大师资保障。





2024年7月8日《中国教育报

广西柳州开展全学段生涯规划教育—— 画好成长“路线图”                           



向上滑动阅览


“刚上高一,我对自己将来选科目、专业、职业感到迷茫,身边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心里不安。是学校学生发展中心赖彩华老师的生涯规划指导,让我对自身性格、思维方式、擅长科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不断在学习之路上攀登跋涉、披荆斩棘。”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104班学生罗晓婷刚参加完高考,激动地说。

近年来,为有效推进生涯教育的实施和落地,柳州市开启探索和实践生涯教育“三课联动,四化整合”生涯教育模式,通过在小学阶段渗透“体验式”生涯认知教育、初中阶段开启“课程式”生涯探索教育、高中阶段打造“路径式”生涯准备教育,不断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

小学:渗透“体验式”生涯认知教育

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每年举办的儿童创业大赛上,学生变身“小老板”“创业家”,把杂货铺、超市、手工作坊等办得有模有样,作为创业导师的家长们乐在其中,为学生指点迷津。

“创业大赛绝不是跳蚤市场那么简单的摆摊售卖,需要孩子在限定命题下发挥最大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多的价值,而不是玩玩而已。”校长万玲玲表示,不是看“小CEO们”项目赚了多少钱、卖(买)了多少东西,而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商业意识、自信心等,引导形成基本的生涯认知意识。

小学阶段是个体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立对未来人生发展方向重要概念的时期。针对小学阶段,柳州生涯教育的启蒙立足于课堂,在各学科学习中渗透,由课内拓展至课外,与德育活动、校园主题活动整合。同时,延伸至校外,与社会研学实践相结合,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柳州市柳石路小学制定了“全科阅读视域下的生涯教育启蒙课程目标”,分为一级指标三个维度,即自我觉察、社会理解和职业觉察,三个维度又分别对应“六项”内容,即自我了解、自我调控、管理意识、交往意识、职业认识、职业兴趣,分为低、中、高三个年段。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涯规划意识,了解社会常见职业及需求,建立他们对未来的好奇与向往。

初中:开启“课程式”生涯探索教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着音乐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目标、高考目标、中考目标、现阶段的目标,然后填写‘我的目标策划书’。”柳州市壶西中学教师龙晓慧给学生上了一节生涯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通过SMART目标原则分析完成自己的目标挑战书。

青春期的孩子智力发展迅猛活跃,自我发展迅速、突出,个性发展可变可塑,情绪发展强烈多变……针对初中阶段的特点,柳州的学生生涯教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让学生获得成长。

在课程设计上,柳州全市各初中学校的生涯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体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式,重在体验和反思。此外,学校还通过班级活动、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渗透生涯教育的理念。

“邀请作为警察、会计、医生、军人、创业者的家长们走进生涯课堂,为学生讲述一段段精彩的职业经历,学校经常开展魅力家长进课堂活动,各行各业的家长非常乐意做一回教师。”柳州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张艳表示,家长在孩子的生涯启蒙中,充当着“掌舵者”“引路人”的角色。通过家长大讲堂,学生可以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以此来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进而制定长远的学习计划。

高中:打造“路径式”生涯准备教育

“在柳州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有两台仪器,分别是生涯规划指导系统和心理健康自助仪,有一天我体验了一把,以小游戏的形式,用有趣轻松的方式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外,指导中心老师对我进行了一对一的生涯规划辅导”。有了这样的体验,罗晓婷就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在柳州,每一名高中生都像罗晓婷一样,能得到细致、全面的生涯指导。这得益于柳州市探索、形成的生涯教育“三课联动,四化整合”推进模式。

“三课”联动,指的是通过精心打造生涯课堂主阵地、构建生涯课程硬载体、激活生涯课题大推力,促进生涯教育“课堂、课程、课题”三者的协同联动、持续共进。“三课”联动具体包括形成了体验式生涯教育课堂“创—体—思—用”教学模式、搭建生涯教育课程结构框架、制定《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指南》……

“四化”整合,指的是通过推进路径结构化、特色创建区域化、实践成果资源化和整体建设体系化等策略,全面提升生涯教育持续性、整合性发展。“四化”整合具体包括运用“行政推动、指导先行、合作互助、长效激励”的结构化推进策略、挖掘和统筹区域生涯教育特色资源、搭建生涯教育信息平台。

为提升生涯教育师资水平,柳州市还成立生涯教育指导中心,组建生涯教育督导专家团队,积极开发生涯教育课程,研发生涯规划教育服务平台。柳州的生涯教育不断取得硕果:十多年来,1885名教师、885名学生在自治区级、市级生涯教育评比中获奖,各校生涯教育研究成果荣获区级科研奖励2项、市级科研奖励11项,编著的生涯教育学生用书(教材)和教师用书(实操手册),获全区推广使用。

柳州市教育局局长潘旭阳说:“近年来,柳州稳扎稳打,全面开展生涯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选择适合路径,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会创造幸福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人。”

 





2024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报

“心”沐阳光 逐光成长——广西柳州多举措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难题



向上滑动阅览


前不久,一场题为“如何疏导焦虑”的心理讲座在广西柳州市交通学校举行,来自柳铁中心医院的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蒋维维带领200余名学生一起调节情绪。连日来,这样的心理健康讲座在柳州市各个学校铺开,柳州市11家医院的心理医生走进127所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危机干预等,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这是柳州市不断加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柳州市教育系统多措并举,破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痛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织密扎牢家校社安全监护网,全面护航未成年人阳光成长。

“线上线下” 锁定心理危机高发“痛点”

“您好,这里是柳州市12355,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一次,柳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接线员接到一名高中生求助电话,说父母对自己太严厉,自己学习压力太大,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通过来电,柳州市教育局、团市委第一时间联系到该学生及其家长,同时联系社区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为其进行专业心理咨询,制订了常态化“一对一”干预帮扶计划,帮助该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为解决学生心理危机高发的“痛点”问题,柳州市教育局建立起全面全时覆盖的“线下线上”心理服务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部门联防联控机制。

近年来,柳州市级财政累计投入2941.51万元,实现乡镇中心校和市区440所学校心理辅导室全覆盖。打造“热线+小程序+主阵地”的青少年成长服务平台,平台由柳州市团委指导,接线员由医院医生、学校老师、心理咨询师、律师等志愿服务人员组成,每天一人值班。依托12355服务台每天为青少年提供24小时的心理咨询服务。

目前,全市594所学校建立“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班主任—家长—心理委员”五级防控体系,实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预警全过程管理。

今年1月,某中学初三学生小周因不愿意住校问题一度表现出烦躁易怒,容易为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矛盾和争执,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发现后,及时将危机上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同时向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报告。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进行及时干预,并及时报告给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领导小组,最终由领导小组研讨出解决方案,妥善处理好了小周同学的住校问题。

柳州市教育局等8部门建立柳州市校园心理危机干预联席会议制度,压实各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防控、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

医教协同 靶定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近日,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熊莉来到前茅中学,为全体学生作了一场题为“我的情绪我做主——做阳光自信少年”的讲座。学生们通过趣味小游戏、角色扮演等,了解如何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今年以来,柳州市11家医院的心理医生走进127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和心理健康服务,其中,送教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送教课程445节,服务学生3.5万人;与卫健委联合开展“医教协同”“心理医生进校园”专项行动,累计心理医生入校523次,覆盖学校150所;与团市委联合开展“社工进校园”专项行动,举办讲座、团辅等150场,为7100余人次学生提供单独辅导,筛查学生10279人次。

柳州市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杨立永介绍,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问题,柳州市从服务本身出发,聚焦源头监测和师资培养来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全市已有674所中小学校启用心理健康团体测评智能系统,开展入学新生的全员心理健康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建立重点学生档案3390个。

柳州市还采用阶梯式培养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成立10个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固定培养乡镇学校兼职心理教师160名,形成200个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课例,整体提升了全市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其中,有6个心理名师工作室已入选首批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打造了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

家校合作 锚定协同育人“难点”

“跟宿舍同学相处很好,学校的食堂饭菜也好吃,学校社团丰富多彩,班主任、科任老师都很好……”这是刚上高一的一名孩子写给家长的信。“我家孩子今年刚上高一,在家总是和我们吵架,与妹妹争宠,如今上了高中,懂事多了,知道感恩了。”在一次家访中,家长林杰伟跟老师提起孩子第一次写给自己的信,看到孩子的变化,满脸自豪。

2023年,柳州市教育系统全面开展“大家访”活动,530所学校对436019名学生家庭开展了“大家访”,提升家长职责意识和家庭教育能力。同时,开展“倾听一刻钟、互写一封信、温暖一瞬间”亲子互动活动,组织开展柳州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园)遴选、家庭教育微视频创作征集活动,通过活动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立永表示,面向全市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公益指导,2023年至今,推出《家长学堂》系列直播课32期,累计观看人次达142万。

柳州市雀儿山路第二小学黎婷、柳州市北雀路第三小学吴敏主讲的《走出迷“网”——如何引导孩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我小孩老喜欢拿我的手机玩游戏,通过《家长学堂》的学习,我学会了如何去引导他使用手机,合理规划学习时间。”一位家长看了《家长学堂》后说道。

如何让家庭成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柳州市探索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化发展机制,每班至少指派一名具有3年以上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师担任本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者,提高家长的心理危机识别能力。

2022年,鱼峰区被评选为“自治区中小学家庭教育示范区”;2023年,城中区入选“全国中小学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改革实验区”。如今,“柳州心育·呵护成长”已成为柳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品牌。

 





2024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新闻网

从一校好 变校校优——记广西柳州市城中区打造优质教育新生态



向上滑动阅览


从一校好到校校优,群众家门口都是好学校。近10年来,广西柳州市城中区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交出了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分“成绩单”——成为教育部确定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区),获评国家、自治区中小学家庭教育协同育人改革试验区,入选自治区级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试验区。

作为柳州市乃至广西的教育强区,城中区名校、名师集聚,社会关注度高。最近十余年,该城区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主动击破教育焦虑,努力在区域范围内消除家长的“择校焦虑”和社会公众的“教育公平焦虑”。

10年前,城中教育资源布局特点非常明显。老城区集聚多所柳州市名列前茅的中小学,新的河东片区10所中小学中农村学校就占了5所,薄弱学校3所。两个片区就像天平的两端,一高一低,如何撬动杠杆解决这一落差,课题摆在了城中区面前。区委、区政府在多方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高屋建瓴,树立共赢思维,打破办学边界,构建良好的办学生态,厚植学校优质发展的“区域土壤”,努力让城中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于是,在2013年率先在柳州市踏上了集团化办学的10年征程。

在这10年里,城中区坚持把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优先发展战略,持续落实三个“优先”,教育项目优先安排、教育资金优先拨付、教育需求优先满足,统筹公用经费向薄弱学校倾斜。10年来,城中区集团化办学从学段上覆盖了初中、小学、幼儿园,组建了10个教育集团(初中3个、小学4个、幼儿园3个),从地域上涵盖了市区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学位覆盖率达到初中79.1%、小学91.7%、幼儿园80%。每个学校都成了优质教育生态的建设者,并从生态体系肥沃的土壤中获得壮大的滋养,获取发展资源,形成了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格局。

柳州市景行小学集团的变化便是一个代表。走进百年名校柳州市景行小学,校园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特色功能室配备齐全,孩子们在科技室探索科技的美丽,在劳动基地制作非遗手作漆扇,在宽大的操场上踢球、奔跑,一片欢乐。

谈及教育集团化办学带来的改变,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潭中校区副校长林雪玉感触颇深。2013年7月,景行小学首推集团化办学改革之前,林雪玉所在的潭中路小学办学条件有限、生源质量不高,办学实力不强。城中区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后,采取“强校带弱校、强校带新校、强校带村校”的模式组建教育集团,先后建立3个名师工作室提升教学能力和“造血”能力。

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潭中校区副校长林雪玉介绍,校区既融入了集团总校“以爱润爱”的德育文化和“以生为本”的课堂文化,又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实施“七彩教育”教学文化,学校传统优势体育课程花式跳绳、啦啦操等得到更好发展。如今,学校吸引周边优质生源的能力越来越强。

发生在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潭中校区的变化,是城中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个缩影。在10年的集团化办学中,城中区“强管理、强文化、强队伍”三驾马车齐驱并进,实施“一套班子”的集团管理体系,大家同心同向,推动校区协同发展。

景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张莉说,景行小学走“复制+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各校区从百年景行特色教育品牌活动、课堂文化、教学资源着手,通过文化输出、文化认同、文化培育,用文化软实力构建集团内和谐、共生、共融的发展生态。成员学校在管理文化、教研文化统一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特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围绕“优质均衡”这个中心,城中区在全市率先建立教研奋斗共同体,开展“26个学科中心组—106个名师工作室—15个教研共同体—11个教师培训基地”的教研联动。

柳州市优秀班主任戴晴婷在2022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站,吸纳了城中区各小学的9名青年班主任进站,培育3年,每年考核。像“戴晴婷名师工作站”这样的名师工作站,城中区设立了106个。

戴晴婷说,“我在做的工作,就是把‘种子老师’带起来,围绕班级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心理辅导、教育教学等主题,通过管理实践、课题研究、示范引领、专题交流等途径,全方位提升青年班主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短短两年多时间,工作站里的3位青年班主任在城区级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位获柳州市教师技能大赛的一等奖。

“强队伍”是集团化办学三驾马车之一,两个数据可以精准的说明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师资从“输血”到“造血”的重大转变。一个是“20%”,集团总部有20%以上的骨干教师分别交流到分校区担任教育教学重任,走上管理岗位,精准帮扶,深入引领教师队伍成长。另一个是“100%”,两个分校区(原一所村小和一所弱校)实现教师100%到总部交流学习三年,沉浸式培养各校区“骨干教师”“领航教师”。

经过不懈的努力,城中区的“优均”工作在去年得到国家认可,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名单。城中区教育局局长桂科表示,经过10年的努力,目前城中区教育集团化办学从学段上涵盖了中学、小学、幼儿园的全学段,从地域上涵盖了市区学校、城乡接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传统名校承担起孵化优质学校的责任,学生从学前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的优质成长之路全面打通,优质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广。





2024年4月18日《中国教育报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优势专业,探索职教出海长效机制—— 产教同行助推“中国智造”闯世界



向上滑动阅览


前不久,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印尼分中心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20名印尼籍学员来到中国,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工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

这些学员来华交流得益于中国与东盟的职教合作。近年来,柳职院面向东盟开展国际化办学,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学院牵头成立中国—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与相关企业共建海外培训中心,探索推进职教出海长效机制;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强化国际标准及资源建设,校企共建国际工匠学院等,服务企业全球发展,赋能国际人才培养。

帮“中国智造”提升影响力

柳州是西南工业重镇,汽车、机械、冶金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以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为代表的企业都是国际型企业。

以柳工为例,柳工在全球有5个研发基地、20多个制造基地、30多家海外子公司和机构,产品行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如上汽通用五菱公司,2022年出口同比增长33%,超80万台。国际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柳职院党委书记刘子林介绍,柳职院地处柳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又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多年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融入国际人才链,探索教随产出新路径。

学校与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印尼万隆制造理工学院等多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约,建立与海外院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职业资格互认等机制,探索企业定制培养和“1+1+1”模式双学历合作办学,为柳州企业海外公司或经销商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与印尼坤殿工业职业技术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开展中职升高职的合作事宜。

“为解决柳工海外分公司及经销商体系、终端客户人才供给不足,服务能力急需提升的问题,柳职院与柳工协同出海。”柳职院国际交流处处长韦林华介绍,通过“企业设备+柳职标准+海外院校场地”的合作模式,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签约共建“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泰国分中心”“柳工—柳职院泰国国际工匠学院”,与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签约共建“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印尼分中心”“柳工—柳职院印尼国际工匠学院”。

除泰国外,柳职还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工、东风柳汽等单位共建4个企业全球培训中心,在沙特、印尼、泰国等国建成国际工匠学院16个。

柳职院校企双方合作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在“走出去”上下功夫,助力培养海外技术人才,推动“中国智造”影响力提升。目前,两国的国际工匠学院都已完成当地院校教师的认证培训,完成29个标准、15本教材的共享,完成两国第一届订单班共计96人的培训,有效缓解了两国柳工子公司及经销商用人问题。

学校与柳工、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的合作项目因建设成效突出,获得首批“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建设立项,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评选的首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

“培养走出去的人”与“走出去培养人”并重

在柳工高级整洁的生产车间内,泰国留学生刘伟强正在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操作机器。他爬上挖掘机,亲手体验,带教老师则在一旁细致讲解。为了学习机械技术,去年5月刘伟强和同学不远万里来到广西。学成后,他们将回到泰国,在柳工泰国分公司就业。

刘伟强和他的同学是泰国“订单班”学生,他们由柳职院、柳工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三方共同培养。自2007年以来,柳职院为柳工开办多届“海外服务专员”订单班,采取“企业设备+柳职标准+海外院校场地”的模式:柳工负责投入设备,柳职院负责开发“工程机械海外服务人员培养规范”团体标准,负责教师培训与认证及系列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共享,海外院校负责提供场地、招生以及部分课程教学。

2023年,为支持深圳一家电路企业泰国工厂建设,柳职院为企业开办了“泰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订单班,招收首届订单班学生40名。自2021年以来,学校和柳工共同走出去培养本地化人才,先后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斯里维加亚国立理工学院共建“柳工—柳职院泰国、印尼国际工匠学院”,订单培养外籍学生。采取“企业设备+柳职标准+海外院校场地”的模式,柳工负责投入设备,柳职院负责开发“工程机械海外服务人员培养规范”团体标准,负责教师培训与认证及系列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与共享,海外院校负责提供场地、招生以及部分课程教学。

至今,柳职院已完成泰国、印尼17名当地院校教师的培训认证以及96名订单班学生培训。首届泰国和印尼订单班学生经过泰国院校学习、柳职院学习、柳工实习3个阶段,即将进入柳工就业。

在“育”方面,柳职院坚持“培养走出去的人”与“走出去培养人”并重。自2007年以来,学校为柳工开办多届“海外服务专员”订单班。截至目前,柳工海外技术服务人员20%来自柳职院,其中,柳工印尼公司50%的技术服务人员来自柳职院。

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海外技术服务

随着中国汽车、工程机械产品出海,特别是新能源领域产品在东盟国家和众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应用,海外面临配套人才紧缺的难题。

2018年,柳职院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邓益民赴泰国洽谈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深切感受到东盟国家对中国校企技术技能人才合作培养的强烈意愿和紧迫要求。

为解决“走出去”企业海外员工及经销商技术人员培训问题,柳职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柳工、东风柳汽等合作共建“全球服务培训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发培训课程及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直播、学校线下与海外现场3种形式相结合,持续为企业海外员工提供培训,近5年,海外培训超过6000人次。

同时,柳职院还与上汽通用五菱签订协议,负责其全球车型及印尼车型的电路手册、机械手册、培训手册的编制,目前完成了包括G20峰会用车等10个车型相关手册编制,同时完成了CN180车型培训课程开发与教学视频拍摄,通过北美通用认定,纳入其培训体系。

柳职院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工等共建全球培训中心,为企业提供海外技术人员培训支持。

其中,学校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共建柳工—柳职院全球客户体验中心,以学校为总部,在常州、镇江、蚌埠、江阴设置了4个分中心,在印度、泰国、俄罗斯、波兰、巴西、南非等6个国家及中东、北美两个地区设置了8个海外分中心。依托体验中心,持续为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经销商提供培训,每年平均培训近2000人次。

立足柳州办职教,柳职院主动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形成了“承工业底色、育大国工匠”的办学特色,专业结构与柳州产业发展契合度超过92%,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达到100%,与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专业比例超过50%。





2024年2月29日《光明日报

“教共体”奏响教育共富曲                             



向上滑动阅览


在当地百姓眼里,曾经的柳城中学何止塌陷,简直要“凉”了——好学生流失到了市区学校,好老师也以相同的轨迹离开,没有了优质生源和优秀教师,学校的总体成绩越来越差,自然越来越难吸引好学生和好老师了。

“这是一个难以打破的可怕怪圈,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甚至只能请大四学生代课。”在柳城中学教了15年物理的副校长曾志勇感慨良多。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城县的县中近年来竟然“起死回生”——在招生人数严重下滑的情况下,2022年高考柳城中学本科上线人数530人,2023年高考柳城中学一本上线人数达92人,均创学校有史以来最好成绩。

一所快要“凉”了的学校缘何又悄然变“热”?其实,在柳州发生如此巨变的又何止柳城中学。近年来,由于搭上柳州市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建设的快车,一所所学校、一个个县区的教育正在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加快高中教育“一体化”,推动从“城区强”向“协同强”转变

柳州,向来被人们誉为广西基础教育的人才高地,以柳州铁一中学、柳州高级中学等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中在全国也享有盛誉。

然而,与蒸蒸日上的城区高中相反的是,柳州市所辖各县的大部分高中因为优质师资、生源流失导致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并形成恶性循环,面临“县中发展困境”。如柳城县每年招聘教师总是“入不敷出”,有一年招聘40名高中新教师,却流失了38名老教师;优秀学生甚至等不到中考,小学毕业就到城区学校就读了。

柳州市县域高中的困境何尝不是全国各地许多县域高中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难题。如何打破这种困局?柳州市给出的答案是建立教育共同体,统筹谋划县中发展,促进全市普通高中教育整体协调发展。

2021年9月,柳州市教育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柳州市教育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率先在广西开展教育共同体改革,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乡村和薄弱地区常态化,积极探索从教育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4个维度,通过资源链、制度链、协同链三链耦合,实现“以城带县、以强带弱”组团式帮扶,助力全市“教育共富”。

之后,柳州市开始组建市县高中教共体,由市属高中和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其中市属高中为牵头单位,县属高中为联合单位。第一批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由柳州高级中学、柳州铁一中学、柳州市第一中学、柳州市第二中学、柳州市铁二中学与县属高中组建而成,将城市优质高中学校党建经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经验向柳州市所辖5县的高中辐射。

“牵头单位每年要选派1名副校长或优秀中层干部到联合单位担任校长或副校长;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师到联合单位支教;选派优秀教师组建学科团队推动教共体内教学研一体化建设,支持联合单位人才培养。”柳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刘旻介绍。

根据安排,柳州高级中学与柳城中学结成市县高中教共体。为此,自2021年以来,柳州高级中学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人到柳城中学定向支教,给予柳城中学师生悉心帮扶指导。2022年3月,柳州高级中学副校长、柳南校区执行校长王伟华到柳城中学担任校长,学校由此迎来了新发展。

“柳高帮扶团队到位后,将成功的办学经验和管理智慧‘嫁接’到柳城中学,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激情,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高考成绩因此取得历史性提升。”曾志勇说。

柳城中学的变化令人惊喜,同样的转变还在三江、融安、融水、鹿寨等县的高中发生。

柳州铁一中学校长龙玫介绍,自2021年结对帮扶三江中学以来,两校通过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等模式,携手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深度合作,全方位助力三江中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2023年7月,柳州铁一中学数学骨干教师于涛与11名同事接力来到三江中学支教,他们一起从管理制度的规范完善、教师能力的培养建设、学科骨干的储备优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科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在三江中学校长李吉祥看来,柳州铁一中学不仅组建专家团队指导三江中学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以教育改革推动质量提升,还将柳州铁一中学的教育精神、备考文化植入三江中学,为三江中学带来先进办学理念、精湛教学技艺和实用教育资源。

由于大力推进市县高中教共体建设,柳州市高中教育目前正从城区优质高中“一家独大”转向全市高中“全面开花”,实现了从“城区强”到“协同强”的转变:从2023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来看,柳城中学同比增长53.4%,三江中学同比增长100%,融水中学同比增长27.8%,鹿寨中学超过200人并保持稳定增长。

织好区域协作“一张网”,推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从2022年9月开始,每逢工作日,柳州市柳南区和平路小学科研主任陈菲都要驱车半小时到该校教共体结对学校——柳江区拉堡中心小学,开启一天的教学工作。在这里,陈菲有一个新身份——拉堡中心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并负责给四年级(2)班学生上数学课。

“我在和平路小学任教16年,能到乡镇小学挂职真的太幸运了。”陈菲说,她不仅可以把知识教给更多学生,将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分享给更多老师,也能增长见识、相互学习。

“与和平路小学结对后,派来的骨干教师在敬业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拉堡中心小学副校长凌淑芳表示,通过实行周期帮扶共建计划,包括教育管理、教学研讨、干部交流、教师培训等,助力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实现了学校间优质资源互补。

也是在2022年9月,柳江区成团第三中学数学教师韦柳娟被派到结对的教共体柳江区第二中学跟岗学习。“我之前26年都在一所学校教书,到这里跟岗后,学习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经验、班级管理模式。”韦柳娟说,她回到原岗位后,可以将先进经验用于教育教学。

柳江区第二中学校长韦满香表示,学校与三都中学、成团中学、成团第三中学共建教共体,通过互派教师、师带徒、课程展示、教学开放周、培训等形式,让城乡优质资源实现共享,推动探索教育共富。

这只是柳州市大力推进区县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一个缩影。2021年9月,柳州市分三个层面开启教育共同体建设,分别建设市县高中教共体、区县教共体和区域内教共体。

“柳北区、城中区、鱼峰区、柳南区为牵头单位,其他县区(新区)作为联合单位组建区县教共体。”刘旻介绍,各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互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对应县区(新区)教育行政部门交流服务,牵头城区选择辖区内优质学校与联合县区(新区)的乡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建设区县学校教共体,每个学段要建成不少于1个区县学校教共体。

根据安排,柳南区作为牵头单位与柳江区结成教育共同体。“我们组建了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共计13个教共体,从管理模式构建、管理团队培育、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教研引领四个维度,对乡村及薄弱学校进行帮扶。”柳江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福宏告诉记者。

随着教育共同体持续推进建设,柳州城乡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小。三江县古宜镇中心小学校长杨清感受尤为强烈,在他看来,古宜镇学生正在经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而这得益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校与柳州市第四十六中附属小学结成教共体以来,通过开展师徒结对、送教、学生结对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学校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飞速提升,2023年学校有多位教师获得县级以上优质课评比一、二等奖。”杨清激动地说。

绘制教师发展“路线图”,推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2017年,谢醒晓入职柳城中学担任化学教师,这些年她见证了柳城中学如何从谷底走出来,也在参与教共体建设过程中不断成长。

“柳高团队来到柳城中学后的这三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团队里的老师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他们细致的工作作风,开阔的学习视野,给柳城中学带来了浓厚的研学氛围。”如今,谢醒晓已经成长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2023年还在柳州市班主任业务能力大赛中斩获一等奖。

谢醒晓是近年来众多柳州教师成长的一个缩影。柳州市在各级教共体建设过程中,始终不忘培养教师队伍“常青树”,推动受帮扶单位教师队伍建设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要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优质均衡。”柳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旭阳表示,近年来柳州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很大程度上突破了青年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发展瓶颈。

柳州市教科所所长张献军告诉记者,柳州市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促进教师发展:一是师徒结对精准帮扶。牵头学校和联合学校的教师以“一对二”或“一对多”的模式结为师徒,实行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师生互动、差异互补的精准帮扶新模式;二是名师工作室辐射增效。组建跨地区教共体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1+N”的同心圆辐射作用,为乡村教育持续“造血”;三是教研共同体提升。通过集体备课、送教下乡、名师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共体单位间的深度合作,提升教师发展内生动力,深度推进受帮扶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跃升。

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柳州市各教共体牵头单位不断推陈出新想“妙招”。比如,城中区教育局推出“支教人员展示周”,由城中区派往柳东新区和融安县建设区域教共体的教师参加。城中区教育局副局长肖雪霞介绍,所有教师必须完成“五个一”——展示一个单元解读、设计一份优秀作业、指导青年教师上一节研讨课、上一节展示课或者做一个微讲座、做一次评课交流活动。

此外,为了打破城市扩张带来的县城及乡镇教师难招难留困境,柳城县以教共体为基础,实施上划编制措施,实现县城高中教师“市招县用”,即从柳城县上划10个编制给柳州高级中学,由该校招派10名教师到柳城中学任教,既解决了市级学校直接派出教师导致的师资紧张问题,又缓解了县城高中人才流失严重与优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实现教共体双方共赢。

师资质量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柳州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2022年柳州市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42项,获奖等次和获奖率在广西领先。2023年柳州市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通过51人,占广西评审通过人数1/6,基础教育正高级职称教师数达15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比达20%。

“截至2023年11月,柳州市建成教育共同体50个,覆盖中小学、幼儿园共计129所,构建起柳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潘旭阳表示,未来柳州市将采取名师为中心、以一带众、以点带面的模式,在县域学校培养更多“大先生”“带头雁”“领头羊”,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柳州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24年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举办2024年中马青年联欢晚会



向上滑动阅览


近日,在中马建交50年之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举办2024年中马铁路技能培训系列活动暨青年联欢晚会,约600余名中马青年代表,交流互鉴,共叙中马友谊。

来自马来西亚、柳铁职院、柳州艺术剧院的青年们带来了啦啦操表演、琵琶独奏《茉莉花》、朗诵《水调歌头》、京剧《八大锤》等节目。柳铁职院的青年学生还在卷轴、贺卡、折扇上现场创作书法作品赠送给马来西亚友人,表达对中马友谊的祝福。

伴随着侗族多耶舞音乐的响起,中马青年踏歌起舞,展现新时代中马青年对两国传统友谊的珍视和期待。“你演我猜”互动环节,以游戏的方式增进中马两国青年的了解和信任,拉近彼此距离。

 





2024年3月21日《广西日报

AI课程进校园点亮科学梦——柳州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打破中小学校之间“数据孤岛”



向上滑动阅览


在最近教育部认定的一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柳州以3所学校的数量占到广西半数。该市人工智能教育项目还入选了2023年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记者试图从柳州的AI教育实践中寻找答案。

 


打造共同体推动AI教育

未来已来。在AI浪潮此起彼伏之际,柳州教育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我们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人才,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柳州及广西产业转型升级。”柳州市教育局局长潘旭阳说,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已面向70余所中小学校铺开,持续投入近亿元,在试点学校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引入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机器人教育等。

然而,学校间发展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存在诸多挑战和困难。为此,柳州吹响了集结号——构建AI教育共同体,打造一个全市各学校都能参与、学习和分享人工智能知识的团队。

以教育共同体为支撑,柳州市统筹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教师能力培养以及赛事活动体系的构建。通过打造一个数字化平台,从而打破学校间“数据孤岛”,推动数据共享,进而赋能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的建设。“平台的共建共享优化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师备课效率,使得人工智能课程更加便于教学和学习。此外,平台还初步构建了学生评价模块,支持在区域内开展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测评工作。”潘旭阳表示。

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柳州市通过推广《AI上未来智造者》系列课程,结合学龄特点进行贯通式学习,实现课程资源的体系化,目前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我们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递进式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融通的教、学、研、做、创五位一体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开展问题引导、项目驱动、赛创融合、情境体验的人工智能教学。”柳州市第八中学校长李梦玲介绍,在该校众创空间里建设有人工智能活动室、作品加工室、机器人工作室等,为学生开展人工智能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场景。

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如何构建?如何更好地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校本课程?在去年11月的一场“AI教练”专题培训活动中,与会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分成农业、工业、传统文化、柳州地方特色、智慧校园五个课题小组,进行人工智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研交流和讨论。柳州市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创新,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和课例,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库。


让孩子们主动来学AI

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中国历史经典人物、遨游太空的航天员……这是去年11月,柳州市举行的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上“人形机器人T台秀”的一幕。来自该市24所初、高中学校的同学们,把人工智能的学习成果用来创作自己喜爱的“人形机器人”形象,演绎不同的精彩故事。

当人工智能以孩子们喜爱的形式出现时,让他们愿意学、吸引他们主动学,就顺理成章了。“我们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通过开展竞赛、创新项目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乐趣和挑战。”柳州市东环路小学副校长卢华介绍。

借助人工智能,课堂更加直观高效。柳州市第十五中学的老师将物理学科与人工智能课程相结合,创新开发了一门名为“基于uKit Explore单摆探究摆钟原理的实验教具”的课程,让学生通过编程来感知物理知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摆的奥秘和实验探究过程。“本来抽象的理论知识,瞬间就成了可触摸、可感受的动手操作,大家更感兴趣了,也更好理解了。”学生王楚博说。

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生活劳动场景中锻炼其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柳州市第八中学学生南昕润和同学们设计制作了一款“智能记忆药箱”,学习人工智能过程中,大家在老师引导下观察生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制作过程中设置“项目”任务,大家结合不同学科知识进行问题分析、信息挖掘、方案设计、作品优化,最后将想法变成现实。

校园科技节、校园科技微赛……柳州市各中小学校将人工智能课程融入校园活动,建设AI校园,打造“校校AI,人人参与”的独特AI校园文化;定期组织市域内的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和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积极外出参加国家级赛事。这一系列展现的舞台,更加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兴趣。近一年内,该市学生累计获得省级奖项50项、国家级奖项11项。在今年1月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中,柳州市银山小学代表队荣获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火星智造赛项冠军。


打造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对人工智能教育关重要,但一些学校这方面没跟上AI火热发展的节奏,提升教师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2023年4月,一场人工智能专题师资培训活动在柳州市东环路小学举行。这场培训邀请业界专家和企业人士授课,结合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了解发展历程,增进老师对人工智能课程的理解。“老师们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构建更具趣味性的课堂。”柳州市电化教育站站长罗业荣说。依托AI教育共同体,柳州市及各城区组织开展多期集中培训和教研活动,覆盖教师近200人。

在广覆盖的同时,柳州市还重点打造了一支“AI教练智能教育名师团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AI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我们身为名师,更应积极拥抱变革,引领潮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教育红利。”柳州市银山小学老师韦高说。

柳州市东环路小学专门为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教师提供人工智能的专业培训,使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参与人工智能的实践项目,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并学习如何将其应用于教学。随着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显著提升,目前信息科技团队老师中有4人通过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中级辅导员认证。

人工智能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去年12月中旬,柳州举行了一场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分享会,全市相关项目负责人及教师齐聚一堂、共话发展。“我们将持续努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模式、形态、内容和学习方式变革,力争打造有质量、有温度、充满创新活力、具有柳州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潘旭阳说。

 









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
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