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如皮脂分泌过多、毛孔堵塞、细菌感染等。因此,开发祛痘产品的关键是要了解这些因素的具体作用机制,并针对性地研发适合的产品。
今天以祛痘精华液产品开发为例,从痤疮产生机理、配方框架构建、配方打版注意事项等角度分享祛痘产品开发要点。
痤疮产生的机理
痤疮是一种皮肤无法正常排泄油脂而引发的一连串炎症反应,是毛囊皮脂腺组织部位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症状,主要发生部位为脸部和胸背部等皮脂分泌旺盛区域。痤疮通过4个阶段逐渐恶化。
第一步:雄性荷尔蒙激活皮脂腺
睾酮转化为双氢睾酮,刺激角质细胞增生并增加代谢产物,其产物皮脂腺的滤泡部分在堆积,从而挤压毛囊壁,产生缺氧现象,如果不对雄激素造成的痤疮加以控制,内部压力会越来越大,直到滤泡壁破裂。
第二步: 角质脱落失序造成毛囊孔被堵塞
滤泡压力增大以及缺氧容易损害其角化细胞的分化能力,角质形成细胞不会完全成熟,也不会脱皮,这导致产物在滤泡中持续积累,皮脂腺导管口变小,上皮细胞到达一定周期后掉落下来与皮脂混合堵住毛囊口,形成粉刺。
第三步: 痤疮丙酸杆菌引起发炎
封闭的粉刺会引起痤疮菌过度生长,炎症物质聚集,继而引起发炎。
主要细菌:痤疮丙酸杆菌
皮肤和粘膜中的正常菌群,痤疮发生时大量繁殖;产生蛋白酶、脂酶等将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变多为毛囊中的痤疮,丙酸杆菌提供营养,导致痤疮丙酸杆菌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产生细胞毒素、引起发炎感染
第四步: 伴随免疫反应痤疮逐渐恶化
滤泡壁发生破裂,细菌角蛋白等物质会渗漏到皮下 组织—真皮的上中部;触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炎症介质进入到毛囊管中,导致炎症细胞的囊内聚集,在表面形成脓包;若炎症介质不能进入到皮脂腺中,无法排泄到皮肤表面并迅速愈合,出现结节囊肿等症状。
据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根据皮损性质将痤疮分为3度和4级;分别为:轻度(I级)、中度(II级)、中度(III级)、重度(IV级)。
轻度(I级):仅有粉刺--角质化异常,皮脂腺上皮细胞增厚掉落后与皮脂堵塞导管的结果。
中度(II级):炎性丘疹--在毛囊导管彻底堵塞的情况下,毛囊皮脂腺单元内为无氧环境,寄存在人体皮肤上的厌气性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产生的酯酶在毛囊导管内分解甘油三酯成游离脂肪酸,白细胞聚集发生炎性丘疹。
中度(III级):脓疱--毛囊皮脂腺内的中性粒细胞大量聚集,吞痤疮丙酸杆菌诱发炎症反应,产生脓疤,痊愈后留下瘢痕主要是凹陷性瘢痕
重度(IV级):结节、囊肿--结节是在脓疱基础上,毛囊皮脂腺内大量的角质物、皮脂、脓细胞储存,使毛喜皮脂腺结构破坏而形成凸起的红色结节;囊肿又是在结节的基础上,在毛囊皮脂腺内大量聚集脓细胞,脓液,皮脂,角化物等。
根据祛痘原理可以分为以下途径去解决:
控油途径:
抑制皮脂腺发育,通过降低MC5-R的蛋白水平(与皮脂腺细胞分化相关),抑制皮脂腺细胞的成熟,降低活性皮脂腺的数量,减少皮脂脂质的积累;
减少皮脂的分泌,主要是通过抑制5α-还原酶抑制皮脂的分泌;
减少皮肤角鲨烯含量。
抗炎途径:
现在的祛痘成分大多通过抑制脂肪酶活性或者抑制炎症介质(如IL-1α、IL-6、IL-8等)达到抗炎的效果。
祛痘精华配方构建
保湿剂:选择多元醇,少量油脂
肤感调节剂:在做抗衰或美白类产品用的会比较多,祛痘产品对肤感要求不高,可考虑是否需要添加。
增稠剂:祛痘产品往往会加酸,PH值会比较低,增稠剂要求需要比较高。
乳化剂:乳化剂在很多时候也会带来刺激性,可以选择助乳化剂。
功效剂:根据不同作用机理来挑选
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功能亢进:控油,抑制油脂分泌。原料:半乳糖酵母发酵液、PCA锌、壬二酸、辛酰基甘氨酸、榆绣线菊、糖类同分异构体、肉桂皮提取物等。
毛囊及皮脂导管上皮的过度角化:疏通毛孔。原料有羟基乙酸、乳糖酸、壬二酸、葡萄糖酸内酯等。
毛囊皮脂腺单位中微生物增值(尤其是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原料:伞花烃、皮傲宁、桃拓酚、硫磺、胶态硫、壬二酸 、水杨酸、氧化锌、黄连 、连翘等。
炎症及宿主的免疫反应:消炎、控制炎症。原料:水杨酸、甘草酸二钾、尿囊素、积雪草、油榄叶、泛醇等。
根据以上配方框架,我们来设计一个精准净痘控油精华液,点击下方视频查看配方详细比例及打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