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家乡堪比“第一将军县”,从不足500人的小村庄内走出了3位省委书记,他是其中一位,被称为陕北红军的“后勤之父”。他出身贫寒,20岁出头就担任了基层领导,之后在多个岗位任职,为各地百姓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叫白如冰,早些年还曾用白树勋、高超等名字工作过。他多年在陕西工作,后因工作需求被任命为山东省领导后,一直保持着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实事,为山东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
早期革命经历
白如冰13岁就参加革命工作了,虽然他小时候因小儿麻痹导致一条腿行动不便,但这并不影响其常年奔波在基层一线。白如冰在家人的支持下曾经考入了陕西第四师范学校读书,这也为他今后从事革命工作奠定了知识基础。
白如冰边学习,边组织本校的学生运动,还担任了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毕业后,白如冰利用教师身份做掩护,继续宣传革命理论和马列主义思想,同时秘密发展党员和团员,号召当地群众支援陕北红军。
当时,在刘志丹的领导下,陕北地区革命运动如火如荼。白如冰展示出极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当地多个地区担任了多个基层领导岗位职务,他比较擅长的工作是为陕北红军提供粮食补给,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前方战斗。
在陕甘宁根据地,身为供给部长的白如冰,带领当地群众开展生产自给自足工作,种植了多种适合当地的农作物。他还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关系,用当地的土特产换取了敌占区的粮食,送给红军战士来打击敌人,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调研不搞特殊
解放之后,受组织委派,白如冰到山东担任副省长一职。离开了工作20余年的陕北地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山东。白如冰知道自己该从哪里着手工作,他决定深入基层一线,从了解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工作开始。
没有多久,白如冰就升任山东省长。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山东企业的生产情况,白如冰只带了一位秘书,进驻一家玻璃厂考察。因为条件所限,该玻璃厂非常危险,若是操作不当,还存在着爆炸的可能性。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白如冰并没有公开身份,而是以普通干部和工人们在一起吃饭,一起工作。当时工厂的食堂只有三张桌子,谁打饭早,谁就坐在桌子旁吃饭。白如冰来晚了,他也不声张,直接打了饭,或站或蹲搞定一顿饭,从来没有搞过特殊化。
就这样,白如冰将企业、学校、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利用山东的良好资源和沿海优势,大力发展工业。他还注重发展当地的农业和渔业,采取了多种措施解决各个阶层的困难,以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解决山东人民的吃饭问题。
复出继续工作
特殊时期,白如冰被迫暂停工作。1970年,白如冰复出继续为党效力,先是担任省委第二书记,后升任一把手。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白如冰又兼任了军区政委,他善于将中央的指示灵活地在山东当地加以落实,调动群众工作积极性,促使山东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白如冰离休后,留在了山东,他在山东工作了24年,已经将山东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为了山东的发展,白如冰一直在辛辛苦苦地无私奉献,被广大百姓爱戴。
1994年,白如冰因病在济南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