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硅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技术逐渐接近物理极限,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对齐型碳纳米管阵列(A-CNT)因其优异的迁移率、极薄的结构以及强短沟道效应抑制能力,被认为是硅基MOSFET的潜在替代方案。在未来超小型化和高能效的集成电路中,A-CNT MOSFET展现了极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与硅基器件相比,A-CNT MOS器件在半导体与介电层界面的状态(Dit)上仍缺乏深入研究。界面状态不仅影响器件的电学性能,也决定了其能效和可靠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优化器件结构和沉积工艺,系统分析了界面状态的物理机制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研究首先从器件的设计与制造入手,利用大面积、高密度的A-CNT阵列,开发了一种适合电学表征的半垂直MOS结构。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MOS器件中的寄生电阻和电容问题,为后续数据采集和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实验平台。为了进一步提升器件的界面性能,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氧增强原子层沉积(ALD)技术。传统的ALD工艺在碳纳米管表面沉积氧化铪(HfO₂)时,由于碳表面化学活性低,导致介电层形貌不均匀,甚至出现微观缺陷,如氧空位。通过优化ALD工艺,包括H₂O预浸和延长H₂O脉冲时间,研究有效改善了HfO₂的连续性与均匀性,大幅降低了界面状态密度。
实验结果显示,优化后的A-CNT MOS器件在界面状态密度(Dit)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传统器件的Dit通常达到10¹² cm⁻² eV⁻¹的量级,而本文通过氧增强工艺,将Dit降低至6.1 × 10¹¹ cm⁻² eV⁻¹,创下了低维半导体MOS器件中的最低记录。优化后的器件展现了卓越的电学性能,包括跨导(2.42 mS/μm)和开关比(10⁵),这些参数不仅优于现有的A-CNT MOSFET,也接近甚至超越了同节点的硅基器件。这一成果凸显了A-CNT在高性能和高能效半导体器件中的潜力。
除了实验优化,研究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界面状态的物理来源。结果表明,HfO₂表面的氧空位是界面状态的主要来源,而非A-CNT本身的质量缺陷。这与硅基MOS系统中硅悬挂键为主要缺陷的情况截然不同。通过氧丰富的界面调控,研究团队不仅抑制了氧空位的形成,还显著改善了界面的电子结构,降低了界面态密度。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还发现了界面状态分布的特点,包括带隙中的典型“U型”分布,以及界面态在价带区域的局部峰值,这为进一步优化介电层和界面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验证优化方法的普适性,研究团队对不同密度的A-CNT阵列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显示,高密度A-CNT阵列在改善栅极效率(FLE)方面表现尤为显著,优化后的器件栅极效率从传统器件的30%-60%提升至90%。此外,通过优化电容有效厚度(CET)和进一步降低界面态密度,A-CNT MOSFET有望满足国际器件与系统发展路线图(IRDS)对高性能和高能效器件的要求。理论模拟表明,将Dit降低至1 × 10¹⁰ cm⁻² eV⁻¹的目标将使A-CNT MOS器件在电学性能和功耗上全面超越硅基器件。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A-CNT MOS器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顶栅设计的A-CNT MOSFET,通过缩短栅极长度(Lg)至90 nm,实现了峰值跨导(2.42 mS/μm)和饱和电流(2.34 mA/μm)的显著提升。同时,通过引入空气间隙和优化漏极结构,抑制了漏极感应栅极泄漏效应(GIDL),将器件的关态电流(Ioff)控制在10 nA/μm以内,进一步提高了开关比。
研究还通过对比其他低维半导体MOS器件与硅基器件,展示了A-CNT MOSFET的独特优势。与传统硅基技术相比,A-CNT器件不仅在相同栅极长度下展现出更高的跨导和更低的工作电压,还在开关比和能效上具备显著优势。这些性能特性使A-CNT成为未来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理想候选。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从界面工程入手,系统优化了A-CNT MOSFET的结构与性能,为未来高性能、低功耗的集成电路提供了技术路线。通过改善介电层形貌、降低界面态密度以及提升栅极效率,研究团队成功突破了低维半导体器件的技术瓶颈。未来的工作可进一步关注微观缺陷的表征与钝化,结合工艺改进与理论模型,推动A-CNT MOSFET在高性能计算和能源敏感型应用中的实际落地。
原文:https://doi.org/10.1021/acsnano.4c03989
信息来源:Carbontech
我们的视频号
“石墨烯联盟”视频号里面,有备受瞩目的“烯”世奇材,有惊喜连连的大咖开讲,有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甚至还有不定期的“福利”乱入...欢迎大家扫码关注我们的视频号,将满满的干货收入囊中~
我们的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