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关注:
秒康冲击波目的: 探究内热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随着生活及科技水平的提高,低头玩手机、电脑等频率增加,颈椎病(Cervical spondy lopathy,CS)临床发病率也随之逐年升高,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 loticradiculopathy,CSR)最为常见,占颈椎病发病率的50%~60% [1]。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椎间关节退变及继发相应的病理改变等因素,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导致支配区域感觉及运动等障碍,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根性疼痛为主,主要表现为颈项部、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性质剧烈,及运动、感觉神经功能障碍等 [2],发病时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
CSR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项痹”“筋经病”的范畴,风寒湿邪入侵机体足太阳经脉,导致其气血运行不畅,筋脉痹阻,从而出现颈项部及上肢部疼痛、麻木和僵硬等症状。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该病患者来说十分重要。
目前,针对该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其中非手术治疗被视为治疗各型颈惟病的首选方法。非手术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及现代医学中运动及物理疗法等方式,相对于手术疗法费用昂贵、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问题,非手术治疗成本更低廉,安全性更高,且疗效佳。内热针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又称“骨骼肌内热针血管重组术”,是基于肌肉筋膜痉挛性变性缺血的损伤程度,加以恒温的内热针针刺多个密集小孔,抑制病灶软组织痉挛,修复损伤组织,平衡神经调节机制,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放,促进病灶区血流速度,达到抗炎症和镇痛的作用。同时,具有安全、恢复快、长期疗效佳的特点 [3,4]。基于上述研究背景及现状,本研究意在探究内热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1日中医科门诊及病房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研究符合标准的患者共72例,使用SPSS 20.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按照1:1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和观察组(内热针组)。其中,对照组36例,男性8例(22%),女性28例(78%);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5.47±10.843)岁:病程32~840天。观察组36例,男性8例(22%),女性28例(78%);年龄20~71岁,平均年龄(44.17±11.795)岁;病程30~1110天。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结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5]及《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规范化的专家共识》 [6]中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1)症状:颈管神经所支配区域具有典型的神经根症状(上肢麻木、疼痛等);(2)查体:累及神经根所支配区域运动、感觉障碍,颈项部肌肉僵硬、活动受限,Eaton试验或压颈试验阳性;(3)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所见符合临床表现。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性别不限,年龄介于18~75岁之间的患者;(3)在本研究进行前及研究期间未接受任何会导致本次研究结果不明确的相关治疗;(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配合治疗者。
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的患者;(2)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或其他系统性疾病和其他不能配合完成实验研究者;(3)孕妇或哺乳期妇女,对麻醉药物过敏患者、素体虚弱者或年迈体弱的患者;(4)合并有情绪、认知障碍或精神病患者:别除及脱落标准:(1)患者依从性差,未能完成相关治疗者;(2)资料不全,无法分析结果者;(3)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4)试验期间主动要求退出试验者;(5)试验期间使用其他药物或接受其他疗法者;(6)因病情变化需采取紧急措施者。
治疗方法
普通针刺组治疗参照“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十版)[7]“颈椎病”予常规治疗,取穴;天柱、后溪、悬钟、申脉、阿是穴、颈华佗夹脊。操作:患者取坐位,用0.25mm×40mm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常规消毒,颈项部直刺10~13mm。四肢部直刺25~30mm,均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周治疗5次,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内热针组治疗参照吴绪平《内热针疗法导读》 [8]中“颈椎病”的取穴及操作方法。第一次治疗项韧带及棘旁肌。(1)体位:俯卧低头位。(2)布点:脊柱后正中线上,C2~C7,棘突间布5点。(3)消毒:施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2遍。(4)麻醉: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5)针具:选用直径为0.7mm的3号内热针。(6)针法;从上述布点部位左右交叉向外下斜刺进针(针体与颈部皮肤呈75°角,针尖略向脚侧倾斜)。经皮肤、皮下、项韧带、颈深肌群直达椎板骨面。(7)加热;针柄连接加热端,42℃恒温加热,时间为20分钟。治疗结束后,拔出全部内热针,局部按压止血3分钟,碘伏消毒1遍。
第二次治疗C2~T3关节突关节囊。(1)体位:俯卧低头位。(2)布点;脊柱后正中线上,C2~T3棘突间左右各旁开1.5cm布16点,在此16点外侧1cm处每两点之间均匀定1点,共14点。(3)消毒:施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2遍。(4)麻醉: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5)针具:选用直径为0.7mm的3号内热针。(6)针法;从上述布点部位,垂直颈部皮肤进针,经皮肤、皮下、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横突棘肌、关节突关节囊,直达关节突关节骨面。(7)加热;针柄连接加热端,42℃恒温加热。时间为20分钟。治疗结束后,拔出全部内热针,局部按压止血3分钟,碘伏消毒1遍。
第三次治疗C2~C7横突后结节。(1)体位:俯卧低头位。(2)布点:脊柱后正中线上,C2~T1棘突间左右各旁开3.5cm定12点。在此12点外侧1cm处每两点之间均匀定1点,共10点。(3)消毒:施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2遍。(4)麻醉: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5)针具:选用直径为0.7mm的3号内热针。(6)针法:从上述布点部分,针尖稍向内侧棘突方向斜刺(针身与颈部皮肤约80°角)进针,经皮肤,皮下、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直达横突后结节骨面。(7)加热:针柄连接加热端,42℃恒温加热,时间为20分钟。治疗结束后,拔出全部内热针,局部按压止血3分钟,碘伏消毒1遍。
第四次治疗上项线与下项线之间。(1)体位:俯卧低头位。(2)布点:从枕外隆凸至乳突之间,沿上项线走行的弧线方向,平均分成5份,在第2、第4份上各布3点,在第2、第4份的上方的1cm处各布2点,共布20点,共2排。(3)消毒:施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2遍。(4)麻醉: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5)针具:选用直径为0.7mm的3号内热针。(6)针法:从上述布点部位。垂直皮肤进针,到达颅骨骨面后,稍提针调整针刺方向,使针尖贴颅骨骨面向脚侧斜刺,进针深度依患者胖瘦在2~3cm范围内,依次穿过斜方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上斜肌、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肌腹。(7)加热:针柄连接加热端,42℃恒温加热。时间为20分钟。治疗结束后,拔出全部内热针,局部按压止血3分钟,碘伏消毒1遍。
内热针治疗1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至少3天,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观察指标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 [9]: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通过患者的主观感觉来判断疼痛度分级,“0~10”分代表疼痛度依次增强,其中“0”分表示无痛,“10”分则代表最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越痛。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10]: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包括疼痛程度、个人生活质量、提物、阅读、头痛、注意力、工作、驾驶、睡眠和娱乐共10个方面评分情况,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提示功能障碍越严重,生活质量越差。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指导原则” [11]评判。
(1)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颈部及上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可进行日常生活及工作;
(2)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及上肢运动、感觉功能明是改善,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3)有效:临床症状较前缓解,颈部及上肢运动、感觉功能部分受限,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后易出现不适;
(4)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明显缓解。
统计学方法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根据秩和检验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DI评分、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NDI、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DI、VAS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DI、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果见表2、表3。表明两组疗法均能有效抑制疼痛程度,改善颈椎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内热针治疗要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目前,根据不同组织结构病变情况而出现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将颈椎病分为5种类型,包括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其中临床上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 [5]。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器质性病变,其发病与外伤、慢性劳损、椎间盘及椎体骨关节退变等有关。据调查发现 [12-14],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对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强,CSR发病率日渐升高,且具有明显的职业化和年轻化的特征,在某些发达国家其发病率高达46.3%,长期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几率是非低头族的4~6倍,且大学生群体患该病的几率约占24.3%,并以每年10%的速度急速上升。
CSR在西医和中医中的论述
西医认为CSR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慢性损伤导致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系统异常,引起颈椎退行性改变,累及周围组织水肿粘连致神经根机械受压产生化学性神经根炎,从而表现出剧烈神经疼痛及神经功能异常等症状。另外也有研究表明 [15,16],颈椎间盘作为一个自带免疫抗原成分相对独立的组织,其自身免疫反应与颈椎间盘的变性息息相关。
CSR在中医古籍中“项背强几几”“项强不可顾”“肘臂挛不可屈伸”等描述,归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项痹”“经筋病”等范畴,迁延日久可出现肌肉萎缩等症状,属于“痿证”范畴。《类证疗裁》 [17]记载:“诸痹,良由阳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灵枢·经脉》亦云:“肾主骨,藏精生髓,故肾亏则骨痹;肝主筋,筋附骨,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表明机体正气虚损,肝肾不足,加之外感风寒湿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发为本病。同时,“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张氏医通》中亦提示长期低头或姿势不当也是造成本病的原因之一。因此,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认识及临床经验,本病可认为是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外感风寒湿邪或气血经脉痹阻为标,又因外伤或慢性劳损反复诱发、加重病情 [18]。
内热针疗法的相关论述
内热针疗法 [19,20],又称“骨骼肌内热针血管重组术”“内热针软组织松解术”,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宜蜇人教授在银质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工艺技术加以针芯恒定温度而发明的治疗慢性肌肉损伤的新型特色疗法。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现代软组织外科学与中医理论相结合,作用机制则是通过在软组织病变区域,多次密集地针刺数个贯穿骨骼肌的小孔从而缓解软组织痉挛,改善病变组织的肌张力,同时加以恒定温度,减轻炎性反应,促进局部组织血循,使肌肉和血管重建再生,调节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消炎止痛、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不少研究已表明 [21-23],不同直径或温度的内热针能加速血液循环,有效地降低炎性因子的释故,促使损伤软组织修复,达到治疗效果。
从中医理论角度上看,CSR病位主要在颈项部,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关系密切,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与膀胱经并行向上络入脑,内热针治疗该病时布点选穴主要选取后正中线上棘突间、左右横突及上项线与下项线之间,能精准的直接刺激该病的病变经脉,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同时,有研究发现 [24,25],针刺颈夹脊穴能有效刺激神经节段。从而达到通调一身阳气,温阳散寒,补肾益简的作用。另外,内热针针芯具有可调控温度的电阻丝,可通过热效应的作用将热量传到针尖。作用于患者肌肉骨胳深层,加速血液流速,改善局部微循环,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缓解软组织痉挛。从而减轻疼痛、炎症等。基于上述研究可发现,内热针疗法作用机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相符合。本研究选用内热针治疗该病的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NDI、VAS评分均与治疗前比较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证明内热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良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热针同时结合了银质针、温针灸,小针刀等多种疗法的优点,又弥补了银质针、小针刀缺乏温度控制。温针灸烟雾大、易烫伤等缺点。对于各种软组织慢病损伤问题都具有较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为转载,本文仅供具备医学专业的相关人士阅读浏览,本文仅用于学术交流,不作为任何商业用途。本公众号不对本文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本文观点负责。
【沟通处理】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4006828820,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以保障双方权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