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这个信息如洪流奔涌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记者。他们以笔为剑、以镜头为眼,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于世界各处。无论是重大灾难现场的无畏逆行,还是挖掘平凡生活中的点滴,他们从未缺席。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用文字记录他们的辛勤付出,展现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向每一位记者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张璐:奔赴在新闻战场上的铿锵玫瑰
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是奔赴的战场;哪里有故事,哪里就有新闻记者。
在新闻的“战场”上,有这样一位女将,她用笔记录着在平凡岗位上坚守者们的平凡故事,也用生动的报道呈现着海东这座城市悄然发生的点滴变化,她就是海东日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璐。
张璐踏入新闻行业已有整整6个年头。她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经验丰富的资深记者,一路走来,无论是在炎炎烈日下进行户外采访,还是在寒风凛冽中追踪新闻线索,她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他们住的茅草屋是以前村民的羊圈,喝的水是山里的溪水,这里没有供电,没有手机信号,防治队员们在这里一待就是两个月,期间也基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这是张璐采写的《守护青山的“最美森林医生”》一文中的一段话。
“这段经历已经过去5年了,但仍是我从事记者行业以来最难忘的一次采访。”张璐说。
在重大灾难面前,张璐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地震后的废墟中,她不顾危险,穿梭其中。
在采访过程中,张璐既有女性的细腻和温柔,能在采访中与对象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又有不输男性的果敢和坚毅,面对困难和危险从不畏惧。
“记者只有在路上、在基层,扎根火热生活,聚焦时事热点,才能拍出精彩的视频,写出鲜活的文章。”张璐说。
刘文静:镜头下的坚韧与成长
人们常说记者就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相伴,确实,在乐都区新闻宣传中心记者刘文静从事记者工作4年的时间里,忙碌时刻与她相伴,然而她却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
镜头是她的眼睛,文字是她的声音。刘文静用四年的时间,踏遍了乐都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着每一个值得纪念的瞬间,用文字讲述好每一个故事。
搬出大山的农民、发家致富的低保户、学成归来的大学生……每一个人都让刘文静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她明白,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着力营造更和谐的社会环境,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是作为一名记者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使命。
“从没有把新闻写作看成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是一份神圣的事业。”刘文静说起记者这个职业感慨万千。
“每次拍摄,对我而言是一次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但它也让我真正领悟到了记者工作的艰辛和伟大。”刘文静眼中写满了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她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肩上的责任,多报道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努力创造出无愧于记者这个神圣职业的新业绩。
祝美甲:新闻宣传一直在路上
2007年,怀着一丝敬畏,一丝新奇,祝美甲加入到海东市广播电视台,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记者生涯。10年来,凭着自己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行走在路上、奔波在基层、忙碌在现场。2016年11月,祝美甲来到了平安区委宣传部,继续从事着她所热爱的新闻宣传工作。
18年来,祝美甲从一个门外汉通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勤奋努力,逐渐对新闻宣传工作熟悉、熟知,到如今的多项荣誉加身,祝美甲深有感慨:“在新闻宣传这条成长的道路上,除了曲折、坎坷,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
18年来,祝美甲和同事采写的电视新闻《走出家门天地宽》获得青海新闻奖二等奖;个人采写的《平安有支皮影表演队》《现代农业:平安亮出“硒”字牌》《指尖上的“微课堂”》《平安:全力打造高原富硒之都》等新闻作品分别获得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二、三等奖,2011年、2016年、2024年分别获得“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寻美青海”主题活动优秀通讯员、先进个人和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凝结着祝美甲辛勤的汗水和付出,一个个成绩里饱含着祝美甲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在“勤”和“劳”的双向结合下,她用双脚,跑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鲜活新闻作品。
祝美甲作为新闻宣传工作圈子中的“老人”,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会给新人讲授新闻写作、摄影、摄像业务方面的知识,并围绕全区工作大局,积极策划特色亮点宣传报道,邀请中央、省市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对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进行重点采访报道,每天都会利用空闲时间采访或者编辑稿件,并及时投送给媒体记者,每年在各类报刊、电视台、网站发表稿件300多篇(条)。
白小兰:“别看我瘦小,扛起机子能跑二里地”
“同事们经常对我开玩笑,说我是‘小小的身体,大大的能量’。”即将而立之年的白小兰是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的记者。2020年12月进入化隆县融媒体中心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白小兰从一名“新闻小白”成长为了今天熟练掌握摄像设备并独立完成各类采访任务的全能记者。
四年来,白小兰在工作中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新闻业务,与记者这个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和广大的新闻工作者一样,她用坚实的脚步丈量新闻人的理想,用辛勤的汗水诠释客观与公正,用手中的话筒传递温暖与感动。
“每次有重大突发事件,我和同事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新闻第一现场,用镜头把第一手消息传播给广大群众。”白小兰说,虽然她身材瘦小,但是四年时间,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她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扛着重大的摄像机,踏着泥泞在雨中采访,更记不清多少次下班回家已是万家灯火。
“作为一名记者,记录下许多不一样的瞬间,感动、欣喜、悲伤……也让我切身感受到俯下身、沉下心,感受群众冷暖,记录基层生活,才能让正能量更强劲。”白小兰说,四年的新闻记者生涯,对她来说不再单单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情怀。闫雪花:十年风雨 初心如磐
闫雪花:十年风雨 初心如馨
“2014年9月27日,这是我来到海东电视台的第一天。刚接触到这个行业时,我跟大家一样,只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高大上’,但当我真正成为记者的时候,我才了解到,光环的背后,是很多人默默无闻、辛勤地耕耘和付出,民生记者更是如此。”海东市广播电视台《河湟365》栏目记者闫雪花说。
说起从事记者以来印象最深的一次采访,闫雪花的思绪回到了2018年9月2日。那时幼儿园、学校陆续开学,突然有家长向《河湟365》栏目反映乐都区一幼儿园726名幼儿无法入园。因为正值开学季,家长们的焦虑可想而知,于是在分管领导的安排下,闫雪花与搭档赶往现场。
带着家长的希望和嘱托,闫雪花和搭档全程跟踪报道,直到9月13日事情得以解决。在报道期间,《河湟365》播发了《乐都:海力幼儿园突然关闭 726名孩童无法入园》《海力幼儿园大部分幼儿分流 158名等待入园》《乐都区海力幼儿园分流幼童全部入园》的新闻。
“类似这样的事情,十年当中我和我的小伙伴们经历了很多,有过汗水,也有过泪水,但每一次看到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带来的改变,心中都充满了欣慰和自豪。”闫雪花说。
十年的记者生涯,让闫雪花练就了一身本领,她会在大风大雨中拍摄素材,也能在高温酷暑下挥汗如雨。
“我们的工作是很辛苦,也极具挑战性的,但也正是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我们看到了无数平凡人的坚守与奋斗,见证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用镜头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和许许多多看似普通却无比珍贵的瞬间。”未来闫雪花将会继续坚守最初的热爱,饱蘸激情,笔耕不辍。
卜 宇:来自一线的新闻之声
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卜宇是一名播音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新闻一线,将最及时的信息传播给大众。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6.2级地震波及民和县官亭镇、中川乡等多个乡镇。地震发生后,卜宇快速反应,与三名同事组成应急采访报道组,携带摄像机、航拍无人机连夜奔赴震区一线。
灾后第一天晚上,卜宇拍摄制作的第一批物资运送至中川乡草滩村群众安置点的新闻报道《记者探访草滩村群众集中安置点》很快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的荧屏,让全国观众看到了灾区物质保障充足的情况。
作为民和县融媒体中心唯一一组现场报道的记者,现场新闻报道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在所难免。在震后的两天,卜宇采访过受灾群众、部队官兵、救援人员、志愿者等,讲述他们之间互帮互助、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感人故事。他参与制作的《记者探访群众集中安置点》《抗震一线党旗飘扬:集中安置板房即将投入使用》等现场报道在青海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所拍摄的灾区现场航拍镜头被多家媒体转发采用。
卜宇,一名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他始终不怕困难,勇敢理智,冲锋在前,以最快的速度消化内容,然后用沉稳而清晰的声音,将消息准确无误地传递出去,展现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李义霞:18年不变的情怀
“18年前,我满怀憧憬的成为一名播音员,这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能成为广电队伍中的一分子,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义霞说。
2011年,李义霞结束13年的新闻主播和栏目主持人的职务,转岗成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走出演播室深入基层一线,一个个鲜活的新闻现场带给她的是全新的冲击和感动。
“成为记者后给了我很多深入基层接触社会的机会,一路走来,很多采访对象的故事像是电影片段一样,一帧一帧地在脑海中闪过。他们大多数是我们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迹,也没有太多感人至深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鲜活的、真实的,在平凡细碎的生活中给予旁人温暖与力量。”谈起自己的记者生涯,李义霞说道。
2023年10月31日,李义霞去林川乡贺尔村采访了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员叶胜春,采访中叶胜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我也会坚持下去,用一台放映机、一块幕布,把好的影片呈现给父老乡亲。”出于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敏锐性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李义霞把一条消息做成了一期专题。到底是什么信念让叶胜春坚守初心、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李义霞决定用敏感的“心”,锐利的“眼”去走近他。
李义霞深入采访报道了叶胜春39年充满困难与挑战的电影放映路。今年,专题作品《叶胜春:三十九年光影人生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荣获了第34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18年,风雨里,华灯下,县城、乡村,街道、社区,企业、医院,田间地头……李义霞在记录他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谱写着自己的人生乐曲。
魏国阳:妙笔写实 镜头传情
手举摄像机一拍就是小半个钟头,不管到哪儿采访总是冲在最前面,专业问题也问得最详细,这是同事对魏国阳的普遍印象。
魏国阳是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局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自参加新闻工作以来,魏国阳一直坚守在新闻宣传一线,不断提高业务本领、新闻素养,争做一名“有品格、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好记者,充分发挥媒体联系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反映群众的心声。
手中的话筒、肩上的摄像机,是魏国阳最忠实的伙伴,陪他走过循化的大地,采写循化的故事。他拍摄制作的小视频《青海循化“单臂飞侠”破风而行》《循化一自行车比赛惊现二八大杠》获得大量播放和点赞,得到中国体育界媒体和网络大V纷纷采用和转载;长消息《致富路上的领头人——韩海姐》获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三等奖;《循化:借水域资源做好“水文章”》获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撒拉族妇女在炕头上“绣”出致富路》获青海广播电视新闻奖二等奖……
十四年来,在黄河两岸,在线辣椒丰收的秋天,在抗疫前线,在地震灾区……在无数个承载循化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的地方,都有魏国阳探索的足迹,他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循化县发展的每一个瞬间,凭着对新闻事业无比挚爱的情感和娴熟的业务技能,他独立完成和积极参与了循化许多重大活动的采访报道工作。
“记录伟大时代,讲好循化故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魏国阳说,新闻采访没有特定的环境,没有特定的采访对象,也没有特定的时间,无论昼夜,无论气候状况,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选择,新闻价值就是他的第一工作信号。
全媒体记者 李永兰 郝志臻 祁树江 贾丽娜 赵新秋 朵玉雪 卫正芳 孟霞
监制丨王斌林 责编丨张海霞
【免责声明】
海东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未标注来源“海东日报”或未含“海东日报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报。
戳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