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推荐|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系染色体组构成研究

学术   2024-11-06 16:14   安徽  


作者:郭文轩,周子昱,马可馨,杨悦瑶,李逸帆,李雅娟,周贺*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简介:郭文轩,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产遗传育种与繁殖。*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水产动物繁殖育种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2650)。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4年18期

引文格式:郭文轩,周子昱,马可馨,等.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系染色体组构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8):67-70,77.


长按识别

OSID开放科学计划

长按识别论文专属二维码,听作者讲述论文写作背景,与同行交流心得体会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泥鳅属(Misgurnus),是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潜力产品。据报道,泥鳅存在自然多倍化现象,在我国的天然水域中已发现5种不同倍性的泥鳅种类,包括2倍体(2n=50)、3倍体(3n=75)、4倍体(4n=100)、5倍体(5n=125)和6倍体(6n=150)。多倍体泥鳅普遍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及适应性强等优良的经济性状,具有很大的育种潜力。通过化学或物理等诱导方法培育3倍体存在价格较贵,成功率较低等问题,而4倍体与2倍体泥鳅杂交的方式可以稳定高效地获得3倍体。


鱼类细胞培养作为重要的试验技术,为遗传学、病毒学和生理学等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据报道,该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众多鱼类组织细胞系相继成功建立。其组织种类多样,如肾脏、鳍、鳔、性腺和肝脏等。鳍细胞相较于其他类型体细胞的优势在于鳍是可再生器官,既能保护试验材料,又可以重复利用,更有利于物种细胞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有研究已将传代培养的鳍细胞作为材料成功应用在2倍体和4倍体泥鳅的染色体研究中。



目的


探究正反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经细胞培养传代后的染色体组构成,旨在为泥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通过天然4倍体(4n=100)和2倍体(2n=50)泥鳅杂交创制不同子代杂交组合(4n♀×2n♂、2n♀×4n♂),样本规格见表1。以传代20次的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系为材料,采用常规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吉姆萨染色确定数目及核型;通过银染法及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技术对其进行带型分析。



结果


◆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

从4倍体与2倍体泥鳅正反交后代4n♀×2n,2n♀×4n♂传代20次的鳍细胞中期分裂相中选取形态清晰且分散良好的50个中期分裂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正反交每尾个体的10个分裂相众数均为75条,个体间不存在差异;4n♀×2n♂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70~79条,众数为75条,占比70%;2n♀×4n♂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72~79条,众数为75条,占比66%(表2)。


正反交后代鳍组织培养20代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3n=75(图1a、图1c),核型公式为3n=15m+6sm+54t,NF=96(图1b、图1d)。

注:a、b.4n♀×2n♂;c、d.2n♀×4n

图1 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中期分裂相及吉姆萨染色核型


◆Ag-NORs分析

4倍体与2倍体泥鳅正反交后代(4n♀×2n♂,2n♀×4n♂)传代20次的鳍细胞中期分裂相均显示3个Ag-NORs(图2a、图2c);根据核型分析可知,正反交后代染色体的NORs均位于第1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短臂的末端位置(图2b、图2d)。

注:箭头示银染点。a、b.4n♀×2n♂♂;c、d.2n♀×4n♂。

图2 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及银染核型


◆CMA3/DA/DAPI分析

4倍体与3倍体泥鳅正反交后代(4n♀×2n♂,2n♀×4n♂)传代20次的鳍细胞染色体标本经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处理后,选择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镜下观察。结果显示:用蓝光(λ=360~400nm)激发,在正反交后代的中期分裂相中可观察到3条DA/DAPI荧光带(图3a、图3d);用蓝光(λ=440~480nm)激发,正反交后代的中期分裂相中均表现出3个CMA3阳性部位(图3b、图3e);由核型分析可知,CMA3阳性位点位于第1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短臂的末端部位(见图3c、图3f)。

注:箭头示荧光信号;a、b.4n♀×2n♂♂;c、d.2n♀×4n♂。

图3 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及CMA3/DA/DAPI三重荧光染色核型



结论


正反交3倍体鳍细胞系的染色体分裂相数目为3n=75,核型公式15m+6sm+54t,NF=96;正反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系的染色体分裂相中显示有3个银染点,均位于第1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短臂的端部区域;正反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显示有3个CMA3荧光信号点,均位于M1区域。杂交3倍体泥鳅鳍细胞经细胞培养传代20次后的染色体组成未发生改变,其染色体数目、核型和带型与3倍体泥鳅其他体细胞结果一致。



更多推荐论文
论文推荐|荆州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境质量影响的景观指数分析
论文推荐|大豆根瘤菌与菌根真菌的协作对盆栽大豆生长的影响
论文推荐|渍水对定向槽种植薯蓣类山药块茎发育的影响
论文推荐|广西冬种马铃薯节肥品种筛选
论文推荐|长江经济带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差异及演化特征研究
论文推荐|桦褐孔菌口服佐剂对禽类疫苗的体液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论文推荐|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论文推荐|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瓶颈的路径探索
论文推荐|武汉市南湖2000—2021年水域面积时空变化分析
论文推荐|不同氮磷钾水平对枫叶秋海棠观赏性状的影响



  • 采编:小白

  • 排版:小同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农业科学》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林、牧、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