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8日,第25个记者节。
刚刚过去的美国大选给一众老牌传统媒体一记响亮的耳光,尽显它们的老态与无措。这是在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这里也不例外。世事大变,媒体、新闻人如果不能实现突破,就会陷入衰老。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几乎击碎了传统意义上媒体的功用,筛选和传播信息的机制正在改变,机构媒体的公信力大不如前,个体表达充分活跃。人们关心世界的方式几乎已不必通过新闻机构和记者,此时此地,记者这份职业甚至已习惯了承受误读和边缘化,新闻的定位和价值正在重新被讨论。
但这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正在面临的困境,也是每一个人在当下的处境。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世界里,信息如雨雾四散包裹着人的五感,日日夜夜,冲击着我们内在的道德与情感触角。纷繁复杂的虚实交织,则不断对我们的判断力和感知力提出挑战。这也许是一种磨炼,更可能是一种消耗。
复杂的虚实交织对新闻工作者可能是一种磨练与消耗 / 《不止不休》剧照
信息四处流通,但真正为公众所需要的故事,肉眼可见地变得越来越稀缺和珍贵。信息消费者,看过多如牛毛的大道理,却愈发难以在这个混沌嘈杂的时代定位自身。
正因如此,前人的宏大深幽的智慧又再次展现它的真理性,和解释力。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人们进入这个众声喧哗的时期,日渐变得不知所措,便日渐发觉冷静、理性、良知与责任的价值,以及它的稀缺性。于是又建立重新的理解过程。记者并不是一项正在消殆的职业。相反,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不能缺少那样一群人,他们向事实奔赴,坚持发出疑问,从日常的细琐和肌理中,挖掘出那些生命的韧度和广度,用生命去启迪生命,用人的尺度去包容人的局限。
剖开日常的纹理,并不意味着放弃宏大叙事,而关注宏大叙事,更需要我们开拓自我,不断扩充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在打破偏见的基础上冶炼创造力。
媒体在今日不单需要将世界的真实纹理铺陈在公众眼前,更是钻入那些被隐秘的日常叠痕里,提供一种反思的路径。对抗工具化,重拾个人意识的主体性。这些都是重新找回生活的秩序之必要的精神动能。
媒体需要对抗工具化 / 《新闻女王》剧照
南风窗杂志创刊近40年了。40年来,我们见证社会与人心在一轮又一轮的潮流下的变化,这当中有主动的改革求变,亦有不乏无奈的妥协与调整。但我们心中始终有尺度,“为了公共利益”,追求更多数人更好的生活,也不放弃少数派和边缘者的权益和希望。
我们是有历史的媒体,但不是传统媒体,因为——回应开头的结论——我们早已完成了新的技术背景和传播逻辑之下必须完成的突破。更难得的是,薪火相传的新闻人的赤子之心仍然保留了下来。我们始终保持对真相的最大尊重,对人心向善的真诚相信,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我们去尊重和相信。尊重自己的经验和自我感受,相信新闻人的职责。那不只是去记录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也是带着一种对世界尚有新可能的信念,在既有的故事里提炼、探究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信息通道被拉平后,更敏锐地意识到那些稀缺价值的重要性,保护好数据和系统之下的个体的声音。
所以,“成为记者”的门槛并非降低,而是变得更高了。它需要保有对世界的基本好奇心与感受力,
其次,绝不能丧失良善与勇气。这些品质,使得我们在迷雾般的社会变化中,不被虚无和麻木吞噬。
“成为记者”绝不能丧失良善与勇气 / 《不止不休》剧照
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冲破樊笼,重塑自我的可能性。我们热爱真实的社会,我们仍然相信着用道德良知形塑共识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记者的声音不会消失,他们的身影,仍然会坚定不移地走向大川与激流之中,带着一颗颗饱怀激情的鲜活跳动的心,对抗今日的混沌与虚无,重拾人之所以为人的应有尊严与道义。
保持热爱,保持纯真,保持善良,保持随时可以热泪盈眶的自然情感,在流量时代似乎已经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但它就是我们真诚的信念。一起继续相信,冷静的力量,一样让人热血沸腾。
-END-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诺言
南风窗原创短视频·
当代观察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Wang838645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