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封封胜万金

学术   2024-08-25 07:02   海南  


作者:叶兆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的一首《春望》道出了战乱年代亲人们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焦灼心情,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但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基层官兵们长年累月与家庭、亲友分离,其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书的期盼,用“家书胜万金”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特别是在通信不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尤其如此。

我们连在农场的那几年,条件简陋,环境闭塞,生产任务繁重,又没有什么业余生活,所以,对于官兵来说,来自家乡和亲友的哪怕一点点信息,无疑都是一剂剂强大的兴奋剂。农场地处偏僻,最近的镇子也在20多公里之外,那些书信都是由乡邮员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送来,而且只能两三天来一次,自然,乡邮员也成了咱连最受欢迎的人。每到送信的那天中午时分,我们正在开饭,“叮呤呤......”一阵悦耳的自行车铃声从江堤上传来,有耳尖的战士听到了,立即大喊道:邮递员来啦,过了一会,远处一个墨绿色的身影推着载着鼓鼓邮袋的自行车,下堤顺着田埂往我们这里走来,大伙欢呼起来:来了来了,终于来了,纷纷停下碗筷,老远就围上去七嘴八舌问道:有我的信吗,有我的信吗?五十多岁的乡邮员老邰总是笑呵呵地回道:不急不急,该有的会有,没有的在路上,也快啦!通讯员会给你们的......然后,老邰会与连队通讯员将那些书信报纸交割清楚,我们也安排好饭好菜让老邰吃饱肚子,让他继续下面的邮路,这场景过几天就上演一次,五十多年过去,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在家乡的同学亲友较多,所以来往书信也多,有一天居然一气收到11封信,战友们都戏称我是“邮筒”。连队战士收到的信件大部分来自父母亲友,或者发小对象,有的是叮嘱关照,有的是闲扯聊天,有的是问候求助,有的是情意绵绵,另外还有零食衣物什么的包裹。这些来信有的能让战士兴奋几天,也有的会让个人的思想情绪产生波动。记得当时有个来自浙江农村姓朱的战士,一次家乡有人来探望,他发牢骚说到部队是来扛枪杆子的,不是捏锄把子的,早知道到部队来种地,不如让父母亲来,因为父母是种地好手,来人回去以后禀告了他的二老。二老觉悟倒是挺高,尽管不识字,专门央人写了一封长信数说了他一顿,大意是:送你当兵不是去享福,是让你尽义务,部队上的工作千头万绪,件件要有人干,种田也是干革命,我们在家种地多交公粮为国家做贡献,你在部队搞生产也是为国防建设做贡献,不要眼高手低,三心二意,要向雷锋学习,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一番话,让小朱有些羞愧,在一次谈心中,排长了解到这一情况,心想这不是一件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教材吗?于是向指导员做了汇报。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指导员在军人大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在有着同样想法的战士中引起了积极反响。还有位姓周的战士,家中因为盖房子与邻居发生纠纷,父母大概觉得吃了亏,他哥写信来要小周穿着军装回家壮胆助阵,吓唬吓唬邻居。小周看完信有些心神不定,这事儿汇报到连里,副指导员专门找小周对他说,这事要依靠政策,依靠政府解决,切不可乱来,处理不好,既坏了邻里关系,更会影响军民关系。于是,帮他出主意写了三封信,一封给他父母,劝他们要以和为贵,冷静从事,遵规守法,另两封分别给公社和生产大队,说明事情原委,请他们依据相关法规和优抚政策,秉公协调处理,后来这件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小周才安下了心,他哥哥特地写信给连队,再三感谢。我们连战士大部分来自农村,许多人在入伍前就谈了对象,也有的是在入伍后经人牵线谈上的,因此,来来往往的书信中,“情书”居多,许多战士盼星星盼月亮,盼的就是那一份充满甜言蜜语的“情书”和爱意。这些来信也往往成为大家起哄的对象,要是有一封“情书”被班里其他人发现了,他会喊道:注意啦,某某的“表妹”来信喽,还有照片呐!于是,大家就围着某某,嚷着要看信看照片,某某也不恼也不闹,涨红了脸背着手就是不让看。这个时候,是收信人最幸福的时刻,他们往往躲在没人的角落,仔细品味着信里的每个词每句话,甚至在熄灯之后,还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端详着姑娘的照片,这时候,班长也善解人意,过了好一会才提醒说:“好了,看看差不多啦!”有一段时间,我排战士小杨情绪不高,干活没精打采,一了解,原来是入伍前谈的对象最近来信要与小杨分手,理由是小杨当兵前是个泥腿子,当兵后还是泥腿子,嫌他没出息,没前途。气得小杨直嘟囔,分手就分手,有什么了不起。见是这么回事,我劝小杨,谈恋爱的事不能由着性子来,得讲究战略战术。先是让小杨到镇上拍了一张既光鲜又帅气的艺术照,然后以小杨的口气给对象写了一封信,信里介绍了小杨入伍两年来在部队的成长经历,不仅年年受嘉奖,最近还入了党。小杨在部队是好样的,没给你丢脸,并说你是个明事理的好姑娘,相信你的眼光不会错。照片也随信一起寄给了对象,先稳住对方。紧接着在过了春节后,立即安排小杨探家,让他们当面交流交流。大约十天后,小杨喜滋滋地从老家回来了,手里提着两大包花生、炒黄豆什么的土特产,笑着对我连连说:“好了好了,她跑不脱了”,一了解,原来回乡以后,两人接触深入了,姑娘对小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两人消除了误会,而且小杨与未来的老丈人也聊得不错,还喝醉了两次。两人商定,待小杨退伍后的当年国庆节,即可完婚。

当时连里还有几位战士入伍时是文盲,对他们来说,写信读信就成了大问题。好在连队安排了帮学对子,安排几个文化高的战士与他们结对互帮互学,来信了,就读给他们听,帮他们分析信中的情况,然后提笔为他们写回信,排里有个小王,来部队时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全,班里几个有文化的兵纷纷帮他,不仅帮他读信写信,还手把手教他认字写字,鼓励他在班务会上发言读报,小王自己也很刻苦努力,几年兵当下来,居然也能结结巴巴地读报了,也能一笔一笔写字了,退伍回乡成了家,他发奋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名大学生,2018年连队战友聚会时,小王还特意把小小王也带来了,我们见到小家伙斯斯文文,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听说也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并且发展很好。大家都为之感叹和高兴,在座谈会上,小王动情地说:不是部队的培养,我哪能有今天!


 敬请关注下列公众号、视频号


我们从军营走来
曾经的部队大院、曾经的军旅生涯已作为珍贵的记忆、情感的抚慰,融入我们的血脉。公众号《我们从军营走来》期待您关注!欢迎您回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