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曹世凯 侯崇慧
冷的边关热的心
——甘肃总队酒泉支队肃北中队官兵扎根边疆的奋斗故事
走好选择的路,而不是选好走的路。
——题记
亘古戈壁驼铃吟唱,蒙古长调肃穆悠扬。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甘肃省唯一的边防县,安静地位于一条河和一座山旁边,境内分布着戈壁、雪山、草原、冰川、湿地等多种自然景观。
党河,滋养着一片水草丰茂;祁连山,支撑着一方风骨脊梁。在甘肃总队酒泉支队肃北中队,一群年轻士兵的成长进步与高原戈壁、雪山流水、家国情怀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感触是真实、具体且感性的,是每个飘雪的白天、每个星河辽阔的夜晚,是每个风和雨润的春天、每个战风斗雪的冬季,是探亲休假的漫长旅途、热血难凉的奋斗之路,也是所有的寒冷、孤独、寂寞、无聊与单调……
“适应了土壤和气候,开花和结果都是迟早的事情”
前不久,一级上士张治涛带着临复退老兵再次来到盐池湾打卡留念。张治涛近16年的军旅生涯与肃北紧紧绑在一起,也把自己清晰的成长足迹留在了肃北。
当年新兵下队时,张治涛对自己守护的这片土地一无所知。他甚至认为,当兵虽不自由,但艰苦边远地区补贴高,攒攒钱服役期满后回家做个小生意也挺好,但是一次救援经历改变了他的这个想法。
2010年初春,肃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大雪连绵不绝,道路封闭、房屋倒塌,走失和冻死的牲畜不计其数,驻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张治涛所在中队奉命出动抢险救援,他被编入抢险救援分队,受领任务前往百公里外的石包城乡搜救群众和运送物资。他们最开始是乘车行进的,快接近目的地时大雪封山,只能改为徒步前进。官兵在冰天雪地中合力将1吨取暖用燃煤、2吨家畜草料和其他生活物资送到群众手里。
“当兵还是挺有意思的,做的事情也有意义。”撤回的路上,张治涛对身边的战友说。他第一次参加任务,历经几天战斗,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某种变化悄然在身上发生。
2012年6月4日晚,县政府再次通报灾情:盐池湾发生雪崩。接到命令后,官兵立即乘车出发。路上,张治涛想起两年前的救灾场景。然而,同样的路线和情况,官兵走了4个多小时才到达救灾现场。一天紧张的任务后,许多官兵都得了雪盲症,好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均无大碍。事后,地方政府送来了奖牌和慰问品,并表示“危难时刻,人民子弟兵是人民永远可以信赖依靠的人”,这让张治涛心里暖暖的。
有过惊心动魄的救援经历,张治涛才深深体会到,当新兵时宣誓的军人誓词需要用实际行动践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时刻准备战斗”是每名军人时刻应该牢记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后来张治涛当了班长,一当就是十多年,遇到“疑难杂症”,中队干部总是习惯性地找他。一次,接到营区绿化整修的任务,张治涛起初没想太多,带领班里战士扛着铁锹来到后院准备大干一场。但干着干着,他就发现了困难所在:肃北位于戈壁高原,营区虽看起来平整有序,但土质较差,夹杂着大量石块,盐碱化也比较严重。
再后来,更多问题暴露出来:春天温度回升慢时浇水少易枯死,冬天水浇太多又容易冻死。其实每年适合植树的“窗口期”也就几个月。为了赶进度,张治涛带人白天顶着太阳干、晚上打着车灯干,将中队绿植用土换了一遍,又从河滩取土铺在上层,施有机肥、输营养液、架固定桩……栽种过程虽疲惫烦琐,但大家乐在其中,因为树种活了,一到春天就可以看到满园春色。
这些年,营区里的树种了死、死了种,不知换了多少茬。2022年冬天,一股寒潮侵袭肃北,室外气温异常并持续走低。冬去春来,张治涛点了点,103棵树迟迟没有冒出嫩芽,这就意味着,这些年好不容易养活的松树、白蜡、圆冠榆等,一个冬天几乎都夭折了。张治涛联系县林草局,协调了几十株更适合高原栽种的白杨树苗。后来,白杨在官兵的呵护下长势喜人。
种树久了,张治涛也逐渐从中领悟到了带兵之法。班里的下士唐庭松的身体协调性较差,刚下队时擒敌术和战术训练怎么也做不好,尤其是执勤基础动作,一个简单的验证与通行,不是迈错脚就是伸错手,越练越不自信。张治涛认为,让他在中队扎下根与树在营区扎下根其实是一个道理,既要让他接受外部考验,又要从内部悉心呵护。
“适应了土壤和气候,开花和结果都是迟早的事情。”张治涛在生活中关心、工作中引导,一遍遍传授经验,从反应能力、平衡能力、空间定位能力等方面对唐庭松展开专门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唐庭松在中队组织的执勤技能评比竞赛中被评为“优秀执勤哨兵”,还因体能素质全面被选入机动中队。
前几年,中队第19任指导员王宇带领大家种下两棵苹果树。每年秋季,官兵家里都能收到中队寄来的、由战士们亲手采摘的一箱苹果。张治涛认为这既是个人的收获,也是集体的丰收。如今,营区的每棵树、每片草坪长势都很好。“中队组织大家种树,每个人都很上心。”张治涛说。
“任何一段经历都有它的意义,没有一滴汗水是白流的”
有人说当网络维护员需要天赋,中士申明明并不这么认为:“其实,没有所谓的天赋,就是下功夫多练。”然而,刚来到中队时,申明明没觉得自己能扎下根。从繁华的市区一路驶入荒无人烟的戈壁,看着车窗外逐渐荒凉的景象,来自“陇上江南”的申明明心凉了半截,担心自己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下队的第一周,他就因气候干燥鼻血流个不停。
指导员张俊并没有急着对他们这批新兵灌输教育,讲艰苦奉献的大道理,但新兵们却时刻能感受到中队的光荣队史。
在“忠诚园”雕塑前,一组骑兵雕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班长邓鹏向新兵们讲述了背后的队史:1994年12月,肃北县盐池湾和大水河红崖湾采金点连续发生两起特大持枪团伙抢劫案。中队官兵奉命执行捕歼任务,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连续作战,配合公安机关将犯罪分子全部抓获。
“骑兵主题雕塑向建队之初的骑兵前辈致敬,荣誉墙讲述了中队的发展历程,文化地砖雕刻着中队的发展沿革,它们共同记载了中队的奋斗路……”中队展翼广场上,邓鹏继续为新兵进行教育讲解。
一周后,张俊在营区内给新战友上了“下队第一课”。
在肃北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作为蒙古族自治县,民族团结是肃北最鲜明的特色。
中队营门两侧的“肃北印象”文化墙、“雄鹰赞”文化墙是了解驻地历史、民俗的生动载体;诗歌《雄鹰赞》讲述了中队官兵不改初心、扎根高原戍边,并实现心理认同、情感共鸣的历程;“鱼水园”内的文化石雕塑记录着“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官兵们对驻地的最初认知就是从这些无声的教材开始的。
第一顿“边塞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5种食品分别对应战苦难、谋发展、共命运、鱼水情、战友爱5个队史故事,让申明明对中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些队史故事,让老兵珍视、新兵兴奋。
申明明上大学期间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入伍后被选为网络维护员苗子培养,下队一个月就向时任网络维护员常明军拜了师,协助常明军负责网络机房的管理、故障排除等日常工作。
刚开始接手时,申明明发现自己之前所学并不适用现在工作,特地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加班补习相关理论知识;每解决一次故障,都细心记录故障原因和处置流程,方便将来查阅;遇到棘手问题还及时找常明军请教,仔细观摩处置技巧。
常明军退役后,申明明正式负责网络机房的管理工作。那年,中队更新了哨位集成箱,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同时更替造成了不少问题,其中,指纹识别系统经常失灵导致电脑卡顿死机的问题尤其突出。经多方了解学习,申明明发现是指纹驱动程序坏了,联系厂家重新安装后解决了问题,交出了独担重任后的第一份答卷。
后来,中队营区角落要安装监控探头,请来地方技术人员论证,给出报价后中队觉得太贵。一筹莫展之际,申明明主动请缨,挑起重担。
监控探头覆盖营区安装完毕的那一刻,申明明如释重负。身边战友的认可,让他有了更多成就感,回过头来看,他觉得一切都值,也品出了指导员那句话的深意:“任何一段经历都有它的意义,没有一滴汗水是白流的。”
时间一长,迷茫和困惑就会被包裹甚至抹去。与申明明一样,很多新战友从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再到追求积极上进,他们跟驻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今年3月,营区旁一处饲养场发生火灾,官兵迅速反应、合力扑救。事后,群众送来锦旗表示感谢:“若不是武警官兵及时发现并扑灭,我全家的财产都保不住了,感谢你们,有你们在,我们就安心。”
执勤站岗守望岁月静好时的心满意足、解决疑难杂症后的喜悦之情、听着班长骨干讲队史故事时的憧憬期盼、比武竞赛后和战友击掌庆祝的酣畅淋漓……这一切,在中队官兵的头脑中编织着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成长愿景,大家都有共同的想法:在这里扎下根,继续干难事,把青春的脚印留在边关。
“在可以放飞理想的地方,一切努力振翅的尝试都值得”
2018年初,刚从阿克塞中队调过来时,警士顾俊内心有些抵触。他在原来的中队待了4年,情感上接纳一个新单位需要时间。不久后,相依为命的父亲因病辞世,更令他悲痛万分,一心想回家。
时任指导员王宇发现,顾俊虽活泼调皮却敏感、戒备心强。一次,在完善档案时,文书向王宇请示顾俊的“家庭成员”一栏该如何填写,王宇的回答不假思索:“填我,以后我就是他哥哥,管他一辈子!”
王宇觉得,顾俊骨子里是踏实认真的,越是表现得封闭自己,内心其实越渴望倾诉、理解。有段时间,王宇和顾俊每天形影不离。周末外出、走访共建单位时王宇都要带上顾俊。
有次走到党河边,王宇指了指一处浅滩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队吃水还是个问题,要靠人力从党河里面挑,有名叫姚玄文的战士就是在冬天挑水的时候掉进冰窟里牺牲的……”他指了指一处浅滩继续说:“姚玄文落水后,遗体在下游一处河滩被找到,已经与冰面冻在了一起。官兵和驻地群众将暖瓶里的热水倒在冰上,再用铁锹砸冰,才把他打捞上来。22岁的姚玄文就安葬在芦草湾的坡头上……”
河水的咆哮声中,顾俊受到很大的震动:党河边牺牲的战友,他的姓名记载在队史里。顾俊意识到,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的悲欢离合微不足道,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让光阴更有意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艰险,祖国边防都需要人来守。
留下来守护,就需要热爱与融入。他开始从更多角度去了解这个集体——
荣誉墙上,他看到了那些见证荣耀的脚印:十余次参与驻地火灾救援、抗洪抢险,56块(个)奖牌奖杯,7面锦旗,30余人立功受奖,先进典型不胜枚举……
日常生活中,他感受到那些温情的瞬间:年底,中队作为标兵中队预选对象接受上级考核,人人精神振奋;元旦,主官为每人送上手写贺卡表达新年祝福;干部陪考学战士复习到深夜……
王宇也有意增加与顾俊的接触,与他编在同一个“三互”小组,把他当成亲弟弟一样对待,不仅帮他寻找自身定位、学习为人处事,还传授开展工作的方法技巧。在王宇支持下,顾俊参加了许多比赛、演出,将支队条令条例知识竞赛第一名、“三史”知识竞赛先进个人的奖杯证书收入囊中。面对战友们真挚的夸赞和真诚的鼓励,顾俊慢慢感受到了获得感和幸福感,被认可的喜悦填满了他的内心。
2021年10月,顾俊被任命为班长。半年后,王宇转业。路过玉门时,王宇发了个“朋友圈”,一段网红景点“大地之子”的短视频引起了中队官兵的点赞评论,顾俊则给王宇发了个信息:“这个视角是雄鹰才能看到的。”王宇回复:“在可以放飞理想的地方,一切努力振翅的尝试都值得。”回想来到中队的点滴,顾俊这时才完全理解了自己是如何被身边的战友们拉着走出了人生低谷——
去年肃北发生5.5级地震,震感明显,官兵们紧急避险成功。但为了保证上下通联,必须冒着危险把对讲机从楼里取出,张俊一把拽住要去取设备的战士,自己冲了进去……军旅的感动往往根植于细小之处,用心才能换来真心,贴心才会感到暖心,这是中队官兵的共同感受。
2016年,中队因公安勤务优化而撤勤,主要勤务调整为维稳备勤。没承想,一些闲话却传开了:肃北工资高待遇好又不担负常规勤务,当肃北的兵多舒服。
有次在外集训,顾俊听到其他中队战友的议论,难受了很久。回到中队他反思后总结分析:由于不担负常规勤务,大家思想多少有些懈怠,训练满足于按部就班是事实。其实,仔细捋捋,中队优良传统还真不少:五公里武装越野只有上次跑第一的人才能扛旗;干部骨干在各类考核中必须首先受考;“创纪录、当尖兵”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常态开展,纪录不断被刷新……
顾俊深知,发扬优良传统,改变大家的不好看法要从我做起。他给自己定下军事体育“优秀”的年终目标,中队在组织议训会时也明确了整改思路,引导官兵深刻剖析、对照检查,不断推进实战化练兵走深走实。
2023年,支队组织群众性练兵比武,中队官兵个个摩拳擦掌,发誓要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最终4个个人比武项目的成绩进入前三,中队取得总评第三的好成绩。后来支队组织武装巡逻勤务网上观摩活动,中队作为典型代表进行经验介绍,演示了应对突发情况处置流程,赢得一致认可。
听着耳边呼啸的山风,看着那翱翔的雄鹰,中队官兵越来越坚定这样的判断:那雄鹰是昨天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并选择留下坚守的先辈,也是未来扎根成长并守望高原的自己,它会守在它的高原,并终将飞越一座座高峰,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短评:将青春融进边关山河
■李旭峰
大漠戈壁、平沙莽莽,广袤的河西走廊令人震撼的同时也难掩惆怅,因为这些词通常与艰苦、奉献联系在一起。当最美的风景变成最严峻的考验,身处其中的年轻官兵才会陡然明白:“立志到艰苦边远地区去,到练兵备战一线部队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绝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是一段必须全力以赴的人生征程。
有多少风雨,就有多少成长。到高原边关当兵是一种崇高选择,必定有所收获。年轻的士兵将他乡当作故乡,将青春融进边关山河。心中充满了阳光,远方便有了诗意,青春也必定会在强军兴军事业中焕发光彩。
青春因远大理想而充满活力。强军兴军新征途上,每名青年官兵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岗位都承载着各自的使命与担当。青年官兵只有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到新时代新天地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只有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肯学、勤学,想干、实干,才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过硬的能力素质和一流的工作成绩。
青春因经受磨砺而五彩斑斓。青年官兵要想成为堪当强军重任的合格军人,就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毫不畏惧地品尝酸甜苦辣,毫无保留地挥洒汗水,毫不气馁地迎接挑战,把磨砺当成人生财富,受得了夯基固本之苦、忍得了提质增效之难、耐得了身心俱疲之累、扛得了掉皮流血之痛,切实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脱胎换骨、超越自我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创造精彩的军旅人生。
青春因艰苦奋斗而水滴石穿。理想扎根于现实,现实生活是缓慢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官兵锚定目标、心无旁骛、知重负重,在苦修中练好内功,在苦练中砥砺本领,在苦学中凝练智慧,在苦干中成就事业,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为强军事业奋斗中创造出不凡业绩,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